中信环境技术援建汶川威州污水处理厂,再看今日新汶川!

image001

汶川县城威州镇全貌,县城被巍峨的大山环绕,岷江从其中穿过。

 

已经迈入第十个年头了,我们的污水处理设备运行得怎么样?还在为新汶川建设发挥作用吗?就像关心自己的孩子放学是否归来一样,来自广州的中信环境技术公司的周海波说,十年了,对汶川有一种割舍不断的牵挂。2009年,中信环境技术(当时名为新加坡联合环境技术有限公司)积极响应广州对口援建新汶川号召,借助自身污水处理技术的专长,在汶川县威州镇捐建一座日处理规模1.2万吨的污水处理厂,当得知十年来汶川污水处理厂依然运行良好,为汶川县经济实现绿色、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周海波心里牵挂的石头终于放了下来,他想有机会一定要再回汶川看看。

image002

图为中信环境技术捐建的汶川污水处理厂

带着像周海波这样曾经参与汶川重建的广东人的牵挂,南方网的记者踏上了回访汶川亲戚的归程。

 

川粤人民心连心,珠江岷江永相连

5月的汶川,细雨绵绵。沿着213国道一路上行到达绵虒镇,一筐筐本地甜樱桃在路边一字排开,引来不少自驾游游客驻足。

 “我们现在的生活,离不开广东亲人的帮助,大家一直盼着再聚。”5月9日,绵虒镇高店村村民马小娟和乡亲们早早就在村口等候,她们身着羌族服装,跳起了羌藏民族传统的“锅庄舞”,准备迎接当年参与援建、如今前来回访的“广东亲戚”。

十年前,一场8.0级地震,让10万多平方公里的大地遭受重创。十年后,凤凰涅槃,震区重生。十年来,“汶川,加油”的呼喊响彻举国上下,当中也有广东的声音。

广东省对口援建汶川,经历两年多时间,全面优质高效完成了总投资82亿元的702个援建项目,有力推动了灾区加快发展、科学发展,创造了对口援建的奇迹。

斗转星移,山河重塑。3000多个日夜兼程,汶川在当初援建的基础上,逐渐修复疤痕,新的产业在转型中发力,新的家庭在磨合中成熟,新的人生在奋斗中延展。

image003

两条岷江支流环绕着映秀镇,一排排坚固整齐的房屋沿河畔而建。

 

先进防震建筑让映秀“安居”

 “映秀花开了,歌儿响起了,人间大爱的地方,洒满真情和阳光……”5月8日中午,映秀镇莞香广场上回荡着“袖珍女孩”汤星月的歌声。一首《映秀花开了》,将汶川映秀灾后重建新面貌、新生活,传递给四方而来的游客。

映秀镇东莞大道上,一栋栋由东莞援建的小洋楼鳞次栉比,当地居民在洋楼里开起了茶馆、餐厅、特产店,这些店铺成为游客们的好去处。老板杨云刚一家人在店里跑前跑后,炒菜、收拾,忙得不亦乐乎。仅一个中午,店里10来张桌子就都翻了一遍台。

 “全国人民都关心我们,把我们的房子修得巴巴适适(四川方言,意为舒服),用了先进的防震技术,比以前的房子好多了。而且一楼还能开饭店做生意,不用再到外面开车。”重建后的映秀,让杨云刚真正体会到“安居”的感觉。“这几年我们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幸福,越来越带劲。这要感谢东莞的援建。”

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和发展,浴火重生的映秀,已经从当初的“伤心小镇”化身为现在的“温情小镇”。东莞大道上,村民们闲暇时便围在一起,摆起“龙门阵”;小巷中,不时有村民伴着悠扬的音乐,跳起“锅庄舞”。

在映秀镇党委书记蔡代敏的记忆深处,至今还保留着当初地震发生后的景象:映秀镇一下子成为废墟,95%的房屋完全倒塌,全部房屋不能居住,老百姓几乎“上无片瓦遮身”。所幸的是,来自全国的力量很快伸出援手,汇成一股希望的源泉注入汶川。

image004

映秀小学里,孩子们正在操场上快乐地游戏玩耍。


 

2008年6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对口支援方案》,安排广东省对口支援四川省汶川县。8月7日,广东省对口支援汶川县恢复重建工作组进驻汶川,共安排资金82亿元,援建项目702个。

面对余震不断、道路不通、后勤保障不易等诸多困难,“援建组跟我们就像一家人一样不分彼此,一起协调、一起想办法。”蔡代敏告诉记者,在有限的空间面积内重建,又要科学地避开地震断裂带,援建组谨慎地做了多次论证和修改,由全国顶尖的科研机构提供抗震技术,才有了今天的映秀。

汶川的重建建筑都是按照“8级抗震、9度设防”的要求设计施工,为人们的家园打造“坚固防线”。至今,在映秀镇的东莞大道上,还陈列着多个防震建筑结构技术标本,无声讲述着建设者的心血和努力。

 “重建的学校十分结实,让老师和学生都很安心。”汶川一中校长龙绍明说。

 

超前建设思维让山村变“新城”

5月9日,记者经过新建的水泥盘山路,来到海拔2000多米的萝卜寨村,以黄泥墙为主背景的新寨上,每家屋角都配有羌寨特有的装饰,窗户和门窗上镶着羌民族的图腾图案。

上午10时许,在自家经营的客栈里,49岁的张会群打开水龙头,哗哗的自来水便喷溅而出。这种城市里最平常不过的用水场景,对于生活在海拔2000米的萝卜寨居民来说,却甚为不易。

作为华夏最古羌寨,千百年来萝卜寨一直缺水,寨民炎夏背水、寒冬负冰……地震后,江门援建组从海拔2600米的地方找到一个合适的水源,通过13.5公里长的PE管,将清水引到村民家中。

这几乎是汶川县海拔最高的援建项目。萝卜寨村党支部书记马前国告诉记者,萝卜寨的改变还不止是生活用水上。

在“5·12”地震中,汶川县内多地遭受重创,基础设施基本损毁,很多地方更直接成了“筋骨尽失”的废墟。为了解决生活难题,提升生活条件,广东省调动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智力,进行“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对口支援。

在当初广东省82亿元对口支援汶川恢复重建资金总量中,民生项目资金占比高达80%,覆盖了城乡居民住房、教育、卫生、供水、道路、社会福利、文化体育、农村公共服务、农副产品流通、防灾避灾10个领域。

援建过后,经历这些年的发展,汶川县给予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路平了、水通了、房子修好了,学校、医院的环境越来越好。随着一座座学校、医院、安居房在废墟上建立起来,居民的各种生活保障直接上了一个新台阶。

image005

萝卜寨在地震中完全损毁并有塌方危险,新寨依山而建,由江门援建。

image006

萝卜寨的村民在樱桃树下劳作,樱桃花开满枝头。


 

 “当初援建的时候,我曾经看过映秀铺设的地下排污管网,真的是又大又好。”蔡代敏告诉记者,得益于当初这些交通、排水、供电等基础设施的高标准建设,映秀在随后几年的转型升级发展中免去了许多烦恼。“无论是之前发展旅游业,还是之后进一步发展康养产业,我们都不用再考虑拓宽管网问题,因为援建时已经打好基础,我们可以大展拳脚。”

 “广东的援建,让我们的基础建设水平前进了二三十年,享受到了城市水准的基础设施。”水磨镇老人村党支部书记余平良说。

 

 “造血式”重建为灾区留住年轻人

广东支援汶川重建,不仅“输血”,更注重“造血”,为汶川的长期发展打基础。经历十年,这些“造血”工程持续发力,为汶川发展注入新能量。

距离映秀不到20公里的水磨镇,也跟萝卜寨一样发生着天翻地覆的变化。重建后的水磨镇,融合羌、藏、汉特色,犹如一幅古朴的水墨风景画。融汇佛山文化和川西民居风格的禅寿老街,让诸多游客流连忘返。

水磨镇党委书记刘志宏告诉记者,如今秀丽的水磨镇,震前是一个工业小镇,有63家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地震之后,在佛山对口援建组的规划下,水磨镇迁走了这些企业,改为发展现代农业结合现代旅游业为主的绿色生态产业,换回了蓝天白云。

image007

由佛山援建的水磨镇。如今,秀美的风景,别具韵味的老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


 

老人村的年轻人都回来了,是余平良最开心的事情。

 “援建组的规划和建设让我们可以在家门口做生意。”余平良回忆,佛山一开始提出发展旅游产业,很多水磨人都难以理解。后来援建组带着群众代表到云南等地考察,才让很多人明白什么叫生态旅游业。

余平良是村里最先自己掏钱改造房子经营民宿的人之一。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看到了发展旅游经济的前景,外出打工的年轻人逐渐回来,在禅寿老街上经营起一家家小店。

焕然一新的水磨镇,在2010年被全球人居环境论坛理事会和联合国人居署《全球最佳范例》杂志评为“全球灾后重建最佳范例”,去年更获批为国家级特色小镇。

image008

由珠海援建后的绵虒镇,广场上的大禹雕像。

 

 “造血”还表现在一些重点项目的建设上。如广州当初援建的汶川县人民医院,已经成为了阿坝州最先进的现代化综合医院,去年更获批为三级乙等综合医院。十年间,一些之前的高起点规划项目陆续“发芽”。

 

  广东省各地市援建四川、甘肃灾区对应名单:

  广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威州镇(县城)

  深圳市对口支援甘肃省陇南市武都区、文县、康县和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

  佛山市对口支援汶川县水磨镇

  东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映秀镇

  中山市对口支援汶川县漩口镇

  珠海市对口支援汶川县绵虒镇

  江门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雁门乡

  惠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三江乡

  汕头市对口支援汶川县草坡乡

  湛江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龙溪乡

  肇庆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克枯乡

  茂名市对口支援汶川县银杏乡

  揭阳市对口支援汶川县卧龙镇

  潮州市对口支援汶川县耿达乡

  数读

  广东援建项目一览:

  城镇居民住房 16个项目

  农村居民住房 16个项目

  学校教育设施 27个项目

  医疗卫生设施 34个项目

  社会福利设施 2个项目

  文化体育设施 28个项目

  文物保护与修复 4个项目

  广播影视设施 16个项目

  城乡水利设施 118个项目

  城乡路桥设施 203个项目

  商贸流通设施 15个项目

  产业恢复 28个项目

  其他城乡公共服务设施 149个项目

 

Posted in 媒体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