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是一年一度的教师节,中信环境技术的电仪工程师邓桥培,正回望那段在云南屏边的支教时光。此前一年,他暂别熟悉的工作,奔赴屏边县中信半坡希望小学,用知识与耐心,为山区孩子点亮了望向外界的窗。而这一切,源于中信集团深耕屏边帮扶的初心。自1992年起,集团便从产业、基建到教育多管齐下,2023年启动的青年支教帮扶计划,让像邓桥培这样的青年,成为了当地教育的新力量。
△中信环境技术电仪工程师邓桥培
缘起:从工程师到老师的华丽转身
△支教中的邓桥培
邓桥培的支教念头,始于新冠疫情期间的触动。那时他看到无数共产党员挺身而出,便渴望能有机会回馈社会。2024年8月,当中信集团征集青年支教教师的通知传来,他第一时间响应,月底便走进了中信半坡希望小学。
初到屏边,语言便成了第一道坎。学校里六成以上是少数民族学生,方言是他们的日常交流语言,第一节课让孩子自我介绍,邓桥培连一个名字都听不清;和家长沟通时,不少家长因文化程度低不识字,他只能一字一句反复确认。但正是这些挑战,让他更懂教育的意义:老师不只是传知识,更要带孩子探索世界、抬头望星。
践行:把细节做到实处,做孩子与世界的纽带
为了当好这个领路人,邓桥培拼尽了全力。他向同校老师请教,用表格记下每个孩子的学习与家庭情况;学校师资紧张,他既当班主任、教道德与法治,还兼职语文、美术、体育老师,常常备课到深夜。为了教好美术,他特意恶补美术专业知识,用黑板粉笔绘画激发孩子兴趣——当看到孩子们画出独一无二的创意作品时,他觉得“所有付出都值了”。
△孩子们的绘画作品
山区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校合力。家长普遍不懂如何与孩子深入交流,邓桥培便成了 “纽带”:他常和孩子谈心,也主动与家长座谈;周末休息时间,他还会深入大山走访村落,摸清孩子的生活环境,拉近彼此的距离。“从其他老师身上学到‘找对方法’,这是最宝贵的经验。”他笑着说。而凭借自己的耐心,孩子们的笑容越来越灿烂,班级也在他的带领下凝聚成集体,还收获了不少荣誉,让孩子第一次体会到班级荣誉感。
△邓桥培到学生家中家访
在支教期间,中信环境技术也来到屏边开展帮扶活动。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公司发起“书香远送到屏边”活动,发动员工们踊跃捐赠书籍,公司代表也来到屏边与孩子们分享阅读感悟。邓桥培发挥专业优势,带学生去牧羊河取水样、做检测,讲解污水处理知识,在孩子心中种下环保的种子。
△中信环境技术开展“书香远送到屏边”活动
收获:双向成长,难忘的支教时光
一年支教时光里,邓桥培的手机里存了几百张孩子的照片:操场玩游戏的、课上认真听讲的,每张笑脸里都藏着对他的喜爱。但最让他触动的,是孩子与外界的知识鸿沟。他们大多没坐过高铁、没见过飞机,谈及外界时满是懵懂,对未来也少了份憧憬。
为了帮孩子打开眼界,他搜集大量视频素材,做了100多份课件:讲梦想、聊未来,也分享自己的环保工作,引导他们立志为家乡的青山绿水出力。而孩子也在影响着他:课间孩子会围过来喊 “靓仔,讲两句粤语”,只要简单教他们几句“食饭”(吃饭)“瞓觉”(睡觉),他们就会满心欢喜;孩子的乖巧礼貌更让他动容:按时打扫校园、主动送作业、见老师敬队礼问好,“他们的快乐很简单,也特别纯粹”。
△邓桥培的“孩子们”
△孩子们对邓老师的思念
关于教育,有一个“扔海星的人”的故事:海水退潮后,大量的海星留在沙滩上,一个小女孩就把它们一个一个扔回海里。有人说,这么多海星你是救不过来的。但那个女孩仍然坚持着。为什么要“扔海星”?因为值得!
回顾这一年的支教生活,邓桥培也觉得非常值得。难忘第一次听孩子喊“老师好”的激动,难忘家长对他的认可,更难忘孩子成长的笑容……教育能点亮他人,也能照亮自己。如今,邓桥培已回到本职岗位上,但屏边的孩子、那段支教时光,仍在他心里闪闪发光。正如中信集团的支教计划所期待的,每一位支教者都是一颗种子。邓桥培把希望种在了孩子心里,而这些种子,终将在未来生根发芽,让孩子走出心里的深山,看见真正的未来。
△邓桥培与屏边的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