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1、项目由来
高阳县现有一座污水处理厂——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高阳县污水处理厂(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原为高阳县碧水蓝天有限公司,其于2016年10月9日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进行吸收合并,合并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存续、高阳碧水蓝天水务有限公司注销,注销证明详见附件),高阳县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20万m3/d,主要处理高阳县县城生活污水和高阳县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区生产废水,现已基本满负荷运行。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高阳县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区园区服务不断完善、环保电力等设施不断完备,势必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园区;同时我国经济状况已开始回暖,园区内企业必将扩大再生产,必定会有更多的污水需要处理。为保障高阳水环境和当地居民的生活环境,促进当地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决定投资31934万元在现有的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东侧71936.93m2工业用地上(原属于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2016年12月20日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和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进行了吸收合并,合并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存续,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注销)建设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用于分担高阳县污水处理厂污水处理的压力,该扩建工程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由一套给水管网收集收水范围内污水,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进水口处设置分水口,当污水量超过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的处理规模时,剩余污水由分水口引至该扩建工程内进行处理。
本项目属环保治理的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其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的“第一类鼓励类”中的第二十二大点“城市基础建设”中的第9小点“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和第三十八大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第15小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另外,本项目不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冀政[2009]89号《关于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试行)》以及《河北省新增限制类产业目录》(冀政办发【2015】7号)中内容。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要求。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第2号令《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的有关规定,本项目需编制环境影响报告书。为此,2016年2月25日,建设单位委托我公司承担本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价工作。我单位接受委托后立即对项目现有工程、场地及周围环境进行了现场踏勘与资料收集,并在此基础上编制了《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建设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审版)》。2017年8月22日,受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在高阳县组织召开了《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专家评审会,评审会由5位专家组成(名单附后),经过现场踏勘与会专家和代表听取了评价单位——河北十环环境评价服务有限公司对报告书内容的详细介绍,经认真讨论,形成专家评审意见(详见附件),我公司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内容对报告进行了详细修改,形成《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建设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报批版)》。
本次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由河北新环环境监测有限公司进行。在报告书编制过程中,我单位得到了高阳县环境保护局及建设单位有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2、建设项目特点
(1)项目为污水集中处置工程建设,采用格栅+絮凝沉淀池+膜格栅 +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MBR膜池+臭氧接触池+曝气生物滤池+纤维转盘滤池+接触消毒工艺对污水进行处理。
(2)项目属于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类项目,其对外环境的影响主要集中在运营期,主要为污水处理站处理污水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n 经污水处理设施处理后达标尾水的排放对地表水的影响;污水处理设施运行噪声对声环境的影响;污水处理站污泥的处理及污泥排放对外环境的影响。
3、评价工作过程
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即调查分析和工作方案制定阶段、分析论证和预测评价阶段、环境影响报告书编制阶段。环评单位在接受委托后立即组织技术人员进行了现场实地踏勘和资料收集,在对项目进行初步工程分析的基础上,制定了评价工作方案,并委托河北十环环境评价服务有限公司对环境质量现状进行监测,期间建设单位完成了项目公众参与调查,最后整理编制完成本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具体过程见图1。
4、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
本评价关注的主要环境问题为项目实施后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地表述环境和大气环境是否会受到影响,环境治理措施是否有效,污泥等固体废物的处置措施是否符合相应环保要求等。
5、报告书主要结论
该项目的建设内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选址可行,工艺合理,在落实本报告规定的各项目污染防治措施后,能够做到污染物达标排放,符合“总量控制”要求。被调查公众均支持该项目建设。因此,从环境保护的角度讲,项目建设时可行的。
图1-1 评价工作程序图
1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 环境保护法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2015年1月1日);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2016年9月1日);
(3)《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2016年1月1日);
(4)《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2008年6月1日);
(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1997年3月1日);
(6)《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2016年11月7日);
(7)《中华人民共和国清洁生产促进法》(2012年7月1日);
(8)《中华人民共和国循环经济促进法》(2009年1月1日);
(9)《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16年7月2日);
1.1.2 环境保护法规规章、政策
(1)《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国务院[1998]253号令(1998年11月29日);
(2)《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国发[2005]39号;
(3)《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暂行规定》,国发[2005]40号;
(4)《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重点工作的意见》,国发[2011]35号;
(5)《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
(6)《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暂行办法》,环发[2006]28号;
(7)《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2017.7.1);
(8)《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信息公开工作的通知》,环办[2012]134号;
(9)《大气污染物特别排放限值的公告》,环保部公告2013年第14号;
(10)《国务院关于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3〕37号);
(1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区域限批管理办法》,环保部 环发[2015]169号;
(12)《国务院关于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通知》(国发【2015】17号);
(13)《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的通知》(国发[2016]65号,2016年11月24日);
(14)《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74号,2017年1月5日);
(15)“关于印发《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信息公开机制方案》的通知”(环保部 环发[2015]162号);
(16)《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环境保护部、发展改革委员会、工业和信息化部、财政部、住房城乡建设部、能源局;
(17)《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条例》,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第80号文;
(18)《河北省环境保护条例》,河北省人大常委会,2005修订;
(19)《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的实施意见》,冀政〔2006〕65号;
(20)《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试行),冀政[2009]89号;
(21)《河北省环境敏感区支持、限制及禁止建设项目目录》,冀环管[2005]238号;
(22)河北省新增限制和淘汰类产业目录(冀政办发【2015】7号,2015.3.6);
(23)《关于印发节能减排综合性实施方案的通知》,冀政[2007]82号;
(24)《河北省用水定额》(DB13/T1161-2016);
(25)《建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若干问题的暂行规定》,冀环办发[2007]65号文;
(26)《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编制工作管理的有关规定》,冀环办发[2007]163号;
(27)《关于加强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管理的通知》,冀环办发[2008]23号文;
(28)《关于进一步强化建设项目环评公众参与工作的通知》,冀环办发[2010]238号;
(29)《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审核工作的通知》,冀环办发[2011]186号;
(30)《关于进一步加强信息公开工作规范环评文件编制的通知》,冀环办发[2012]195号;
(31)河北省环保厅《关于督导加快省级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冀环办发【2009】135号)
(32)《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河北省委、省政府;
(33)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北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试行)的通知(冀政〔2010〕158号);
(34)《河北省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条例》(2015.3.26);
(35)《河北省水污染防治工作方案》(冀发[2015]28号);
(36)《关于进一步改革和优化建设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核定工作的通知》(冀环总〔2014〕283号);
(37)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环境保护厅关于进一步深化环评审批制度改革意见的通知(2015.10.14);
(38)《河北省水功能区划》(冀水资[2004]42号);
(39)《河北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关于印发全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冀建办安[2013]33号);
(40)《保定市大气污染防治总体工作方案》(保市政办[2013]21号);
(41)《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保定市大气污染防治三年攻坚行动及2015年工作重点实施方案>的通知》(保政函[2015]32号);
(42)《保定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2017年1月5日);
(43)《关于印发<进一步优化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审批程序的规定>的通知》(保定市环境保护局,2016年7月8日);
(44)《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保定市水污染防治专项 2015 年度实施方案并报省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的批复》(2016年01月31日);
(45)《保定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抓紧落实保定市水污染防治专项2015年度实施方案的函》(2016年2月2 日)。
1.1.3 环境保护技术规范
(1)《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总纲》(HJ2.1-2016);
(2)《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
(3)《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面水环境》(HJ/T2.3-93);
(4)《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
(5)《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
(6)《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
(7)《水污染治理工程技术导则》(HJ 2015-2012)。
1.1.4相关文件及技术资料
(1)《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 (中国市政工程中南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2017.5);
(2)高阳县国土资源局对本项目所用地块发放的土地证(高国用(2014)第047号和第048号);
(3)高阳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关于该项目的规划意见;
(4)高阳县水利局关于该项目出水排放地点的说明;
(5)《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报告》(河北新环环境检测有限公司);
(6)公众参与调查表;
(7)环评委托书。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1.2.1评价目的
(1)通过现场调查和现状监测,查清建设项目周围的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状况和环境质量现状水平;
(2)通过工程分析和类比调查,明确工程建设规模和主要建设内容,分析营运期的主要污染环节、污染类型、排污方式、扩建前后“三本账”,预测对环境的影响程度和范围,提出切实可行的污染防治措施,在确保达标排放的前提下,制定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3)预测评价扩建项目主要污染物排放对周围环境的影响程度与范围,分析是否满足达标排放、清洁生产和总量控制要求。
(4)从技术、经济角度分析拟采取的环保措施的可行性,必要时提出优化建议或替代方案,为管理部门决策、设计部门优化设计、建设单位环境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5)从环境保护法规、产业政策、环境特点、项目选址、污染物防治措施等诸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对建设项目的可行性做出明确结论。
1.2.2评价原则
(1)贯彻执行国家各项环保法律、法规,做到环评为建设项目服务,为环境管理服务。
(2)注重环评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公正性、实用性,深度和方法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要求,确保环评工作的质量。
(3)贯彻科学发展观、清洁生产、总量控制、达标排放、以新带老的原则,确保污染物达标排放,最大限度地削减项目的污染物排放量。
(4)贯彻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并重,实现矿产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避免和减少矿区生态环境破坏。
(5)以可持续发展和循环经济理念为指导,提出固体废物综合利用方案。
(6)评价工作力求针对性强、技术可行、经济合理、重点突出、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区域发展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
(7)充分利用已有的监测数据、实验数据、水文地质等资料,对缺少的资料进行必要的监测和调查。
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
1.3.1环境影响要素识别
根据项目工艺特点、污染物排放情况及区域环境特征,本环评采用矩阵法对工程实施后的主要环境影响要素进行识别,其结果见表1-1。
表1-1 环境影响要素识别结果一览表
时 段 |
类别 |
自然环境 |
生态环境 |
社会环境 |
||||
环境空气 |
地表水 |
地下水 |
声环境 |
土地利用 |
水土流失 |
|||
施 工 期 |
土方施工 |
-2D |
-1D |
|
-1D |
-1C |
-1D |
-1D |
建筑施工 |
-2D |
-1D |
|
-1D |
|
|
-1D |
|
设备安装 |
— |
-1D |
|
-1D |
|
|
-1D |
|
营 运 期 |
废水排放 |
|
-2C |
-2C |
-1C |
|
|
+2C |
废气排放 |
-1C |
-1C |
|
-1C |
|
|
-1C |
|
工业噪声 |
|
|
|
-1C |
|
|
-1C |
|
|
固体废物 |
|
|
|
|
|
|
-1C |
注:1、表中“+”表示正效益,“-”表示负效益;2、表中数字表示影响的相对程度,“1”表示影响较小,“2”表示影响中等,“3”表示影响较大;3、表中“D”表示短期影响,“C”表示长期影响。
由表1-1可知,本项目施工期产生扬尘、废水和噪声对区域大气环境、水环境和声环境均会产生一定的不利影响,但其对环境的不利影响是局部的、短期的、将会随着施工期的结束而消失。
项目运营期对环境的影响是长期的,在运营期间废水、废气、噪声和固废的排放会对项目所在区域的环境空气、地表水和地下水环境、声环境等造成不利影响。但项目属于污水集中处理工程,本项目实施后有利于区域内废水污染物排放量的削减,可有效的改善孝义河的环境,对社会经济环境有长期的有益影响。
1.3.2评价因子的筛选
根据项目污染物排放特征,结合项目选址所在区域的环境质量现状,通过对项目实施后主要环境影响因素的识别分析,并对相关影响因素中各类污染因子的识别筛选,确定本次评价的现状及影响评价因子见表1-2.
表1-2 评价因子一览表
环境要素 |
评价类别 |
评价因子 |
||
---|---|---|---|---|
大气环境 |
污染源评价 |
施工期 |
扬尘 |
|
运营期 |
H2S、NH3、臭气浓度 |
|||
现状评价 |
SO2、NO2、TSP、H2S、NH3 |
|||
影响分析 |
H2S、NH3 |
|||
水环境 |
地表水 |
现状评价 |
pH、化学需氧量、BOD5、悬浮物、总磷、总氮、氨氮、硫化物、色度 |
|
污染源评价 |
pH、化学需氧量、BOD5、悬浮物、总磷、总氮、氨氮、硫化物、色度 |
|||
影响分析 |
化学需氧量、氨氮 |
|||
地下水 |
现状评价 |
常规因子: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六价铬、挥发酚、氰化物、砷、汞、氟化物、铅、镉、铁、锰、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 离子:阳离子K+、Na+、Ca2+、Mg2+,阴离子HCO3–、CO32-、Cl–、SO42-、NO3–、OH– |
||
污染源评价 |
pH、化学需氧量、BOD5、悬浮物、总磷、总氮、氨氮、硫化物、色度 |
|||
影响分析 |
化学需氧量、氨氮 |
|||
声环境 |
污染源评价 |
施工期 |
等效连续A声级 |
|
运营期 |
||||
现状评价 |
等效连续A声级 |
|||
影响分析 |
等效连续A声级 |
|||
固体废物 |
污染源评价 |
施工期 |
建筑垃圾、弃土、工人生活垃圾 |
|
运营期 |
栅渣、污泥、生活垃圾 |
|||
1.4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
1.4.1评价工作等级
1.4.1.1环境空气评价等级的确定
(1)主要污染物的选择
本项目进水格栅、废水处理单元生化池、污泥池及脱水车间等会产生无组织排放的臭气,主要成为NH3和H2S。因此,本评价主要针对厂区排放的污染因子NH3和H2S浓度进行预测及影响分析。
- 估算模式及估算结果
本评价选用SCREEN3.0估算模式分别计算每一种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Pi(第i个污染物)及第i各污染物的地面浓度达标限值10%所对应的最远距离D10%。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中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的计算公式:
Pi=(Ci/Coi)×100%
式中:Pi—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
Ci—采用估算模式计算出的第i个污染物的最大地面浓度,mg/m³;
C0i—第i个污染物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mg/m³(一般选用GB3095中1小时平均取样时间的二级标准的浓度限值)。
D10%——占标率10%对应的最远距离。
估算结果详见表1-3。
表1-3 面源计算结果
大气污染物 |
Ci(mg/m3) |
Coi(mg/m3) |
Pi(%) |
D10%出现距离(m) |
H2S |
0.000047 |
0.01 |
0.47 |
未出现 |
NH3 |
0.00133 |
0.2 |
0.67 |
未出现 |
(3)评价工作级别划分的依据及工作等级的确定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中的有关规定及评价等级的划分方法,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见表1-4。
表1-4 评级工作等级判据表
评价工作等级 |
评价工作分级判据 |
一级 |
Pmax≥80%,且D10%≥5km |
二级 |
其他 |
三级 |
Pmax<10%,或D10%<污染源距厂界最近距离 |
由上表可知,项目污染因子NH3的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最大,为0.67%,且D10%均未出现,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T2.2-2008)对评价工作分级判据,本项目大气环境影响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1.4.1.2地表水评价等级的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T2.3-93)内容可知,地表水的评价等级应需依据①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②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③受纳水体规模及④受纳水体水质要求四个条件进行确定。具体确定情况详见表1-5。
表1-5 地表水评价等级确定情况表
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m3/d |
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
地面水域规模(大小规模) |
地面水水质要求(水质类别) |
||
≥20000 |
复杂 |
大 |
I-III |
大 |
IV、V |
|
|
中、小 |
I-IV |
中、小 |
V |
|
|
||
中等 |
大 |
I-III |
大 |
IV、V |
|
|
|
中、小 |
I-IV |
中、小 |
V |
|
|
||
简单 |
大 |
I、II |
大 |
III-V |
|
|
|
中、小 |
I-III |
中、小 |
IV、V |
|
|
||
<20000 ≥10000 |
复杂 |
大 |
I-III |
大 |
IV、V |
|
|
中、小 |
I-IV |
中、小 |
V |
|
|
||
中等 |
大 |
I、II |
大 |
III、IV |
大 |
V |
|
中、小 |
I-II |
中、小 |
III-V |
|
|
||
简单 |
|
|
大 |
I-III |
大 |
IV、V |
|
中、小 |
I |
中、小 |
II-IV |
大 |
V |
||
<10000 ≥5000 |
复杂 |
大、中 |
I、II |
大、中 |
III、IV |
大、中 |
V |
小 |
I、II |
小 |
III、IV |
小 |
V |
||
中等 |
|
|
大、中 |
I-III |
大、中 |
IV、V |
|
小 |
I |
小 |
II-IV |
小 |
V |
||
简单 |
|
|
大、中 |
I、II |
大、中 |
III-V |
|
|
|
小 |
I-III |
小 |
IV、V |
||
<5000 ≥1000 |
复杂 |
|
|
大、中 |
I-III |
大、中 |
IV、V |
小 |
I |
小 |
II-IV |
小 |
V |
||
中等 |
|
|
大、中 |
I、II |
大、中 |
III-V |
|
|
|
小 |
I-III |
小 |
IV、V |
||
简单 |
|
|
|
|
大、中 |
I-IV |
|
|
|
小 |
I |
小 |
II-V |
||
<1000 ≥200 |
复杂 |
|
|
|
|
大、中 |
I-IV |
|
|
|
|
小 |
I-V |
||
中等 |
|
|
|
|
大、中 |
I-IV |
|
|
|
|
|
小 |
I-V |
||
简单 复杂 |
|
|
|
|
中、小 |
I-IV |
|
|
|
|
|
大、中 |
I-IV |
本项目完成后,地表水环境影响划分依据:
(1)建设项目污水排放量
本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量为60000m3/d>20000m3/d;
(2)建设项目污水水质的复杂程度
污水处理厂处理废水主要为纺织印染废水和少量生活污水,外排尾水中主要污染因子为COD、色度、总磷、总氮、氨氮,均为非持久性污染物,需预测浓度的水质数目<7,污水水质简单;
- 地面水域规模
本项目尾水排入厂区西侧干渠用于农灌,剩余部分进入孝义河,孝义河在高阳县境内的多年平均流量为95m3/s,属于中河。
- 地面水水质要求
根据《河北省水功能区划》(冀水资【2004】42号)内容,孝义河水质执行IV类标准。
根据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划分依据内容并结合表1-5可知,项目地表水评价等级为二级。
1.4.1.3地下水评价等级的确定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地下水环境》(HJ610-2016)可知,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为:①导则附录A确定项目所属的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项目类别和②建设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的敏感程度进行。
(1)地下水环境评价划分依据
①评价项目类别
本项目主要处理高阳县印染废水和少量的生活污水,对照HJ610-2016中“附表A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行业分类表”可知,项目建设属于 “U城镇基础设施及房地产”中“工业废水集中处理”建设项目,属于Ⅰ类项目。
②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
建设项目的地下水敏感程度可分为敏感、较敏感、不敏感三级,分级原则见表1-6。
表1-6 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分级一栏表
敏感程度 |
地下水环境敏感特征 |
敏感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再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引用水水源)准保护区;除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以外的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保护区,如热水、矿泉水、温泉等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 |
较敏感 |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包括已建成的再用、备用、应急水源,在建和规划的引用水水源)准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未规定准保护区的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其保护区以外的补给径流区,分散式饮用水水源地;特殊地下水资源(如矿泉水、温泉等)保护区以外的分布区等其他未列入上述敏感分级的环境敏感区。 |
不敏感 |
上述地区之外的其他地区 |
注:a“环境敏感区”是指《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分类管理名录》中所界定的设计地下水的环境敏感区 |
本项目位于高阳县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工业园区内,选址周边无集中式引用水水源准保护区和补给径流区、国家或地方政府设定的与地下水环境相关的其他保护区及特殊地下水资源保护区等,但是有分散性水源,因此项目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为较敏感。
(2)地下水评价等级的确定
建设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情况详见表1-7。
表1-7 地下水评价工作等级分级一览表
环境敏感程 项目类别 |
Ⅰ |
Ⅱ |
Ⅲ |
敏感 |
一 |
一 |
二 |
较敏感 |
一 |
二 |
三 |
不敏感 |
二 |
三 |
三 |
根据表1-7内容,结合本项目类别及所在区域地下水环境敏感程度情况,确定本项目地下水评价等级为一级。
1.4.1.4声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
(1)划分依据
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HJ2.4-2009)中的有关规定及评价等级的划分方法,声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等级的划分依据见表1-8。
表1-8 声环境评价等级划分依据
评价 等级 |
划分依据 |
||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 的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
建设项目所在区域 的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
受建设项目影响 人口的数量 |
|
一级 |
GB3096规定的0类区,或对噪声有特别限值要求的保护区等敏感目标 |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5dB(A)以上(不含5dB(A)) |
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 显著增多 |
二级 |
GB3096规定的1类、 2类区 |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3 dB(A)-5dB(A)以上(含5dB(A)) |
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 增加较多 |
三级 |
GB3096规定的3类、 4类区 |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噪声级增高量3 dB(A)以下(不含3dB(A)) |
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 变化大 |
(2)评价等级确定
项目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见表1-9。
表1-9 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
项目 |
本项目概况 |
评价等级 |
声环境功能区类别 |
项目所在地属GB3096规定的3类区 |
三级 |
声环境质量变化程度 |
建设项目建设前后评价范围内敏感目标 噪声级增高量小于3dB(A) |
|
受影响人口的数量 |
受噪声影响人口数量变化不大 |
由上表可知,本次声环境评价等级确定为三级。
1.4.1.5生态环境评价等级的确定
(1)划分依据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评价等级划分依据见表1-10。
表1-10 生态影响评价工作等级划分
影响区域 生态敏感性 |
工程占地(水域)范围 |
||
面积≥20km2 或长度≥100km |
面积2km2~20km2 或长度50km~100km |
面积≤20km2 或长度≤50km |
|
特殊生态敏感区 |
一级 |
一级 |
一级 |
重要生态敏感区 |
一级 |
二级 |
三级 |
一般区域 |
二级 |
三级 |
三级 |
(2)评价等级确定
①项目占地范围
项目占地面积为71936.93m2,影响范围<2km2。
②生态敏感性
项目所在地附近无自然保护区、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项目所在地不属于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重要湿地、原始天然林、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天然集中分布区,重要水生生物的产卵场及索饵场、越冬场和洄游通道、天然渔场等。参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中生态敏感区划分依据,项目占地区域为一般区域。
③等级划分标准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生态影响》(HJ19-2011)评价等级划分依据,确定本项目生态评价等级为三级。
1.4.2评价范围
根据本项目各环境要素确定的评价等级、接合区域环境特征,按“导则”中评价范围确定的相关规定,并综合本项目污染源排放特征确定本次评价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见表1-11。
表1-11 各环境要素评价范围一览表
序 号 |
环境要素 |
评价 等级 |
评价范围 |
1 |
环境空气 |
三级 |
生化反应池、污泥脱水机房为中心,半径为2.5km的圆形区域。 |
2 |
地表水 |
二级 |
西侧干渠入孝义河口下游5km的范围。 |
3 |
地下水 |
一级 |
以污水处理厂中心为原点的20.0km2范围内。 |
3 |
声环境 |
二级 |
厂界外200m |
4 |
生态环境 |
三级 |
项目占地区域 |
1.5 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
1.5.1评价内容
根据拟建工程特点和周围区域环境特征,评价内容包括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工程分析、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环境管理与监测制度、评价结论与建议。
1.5.2评价重点
结合项目的排污特点及周围环境特征,确定本次评价工作重点为:工程分析、营运期环境影响分析、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论证、产业政策和清洁生产分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厂址选择及平面布置可行性分析等。
1.6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1.6.1相关规划
1.6.1.1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总体规划
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规划用地总面积22平方公里,规划采用“一带两脉、三园一区”规划结构。
一带:孝义河生态景观带,是高阳县城重要景观、生态廊道,也是组织各工业区景观系统重要的景观带。
两脉:园区重要的交通组织道路:高保公路-宏润大街-高速引线(高蠡公路)-保沧高速出入口;纬一路(规划西环路)-环堤路-保任公路。上述道路如园区的血脉,对园区建设、发展、生存至关重要。
三园:高新轻纺产业园区、纺织循环经济园区、纺织物流产业园区。
一区:三利、蓝波、于堤工业区。
本次扩建污水处理厂选址位于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的纺织循环经济园区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东侧,其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分担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对现有的废水的处理压力。废水收水范围主要为高阳县城区的少量生活污水和高阳县循环经济示范区内的生产废水(主要为印染废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收水范围一致),废水收集至厂区处时部分进入高阳县污水处理厂,部分进入本次新建污水处理厂进行处理。
1.6.1.2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规划
(1)供水工程规划
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供水管网接入高阳县县城给水管网,规划在南水北调蠡县黄庄闸处建设泵站1座,2015年通水后,沿高蠡公路埋设引水管道至高阳县境内,在园区建设地表水厂一座,现地表水厂正在建设过程中。
(2)污水工程规划
主要由高阳县污水处理厂进行收集处理,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处理规模为20万m3/d,污水管道布置按照顺依地形,主干管以最短距离至污水处理厂的原则进行布置,当管道埋深太大或穿过局部低洼地带,应根据实际情况设局部污水提升泵。
(3)电力工程规划
规划将西田果庄110kV变电站扩容至2×50MW,城东35KV变电站扩容至2×40MVA,同时在聚集区西部高邢路与纬一路交叉处东北方向新建110KV变电,容量为1×40MVA,占地规模6400m2。
(4)燃气工程规划
高阳县规划以陕-京管线天然气为主要气源。规划在县城南部建一座天然气门站、储配站。燃气输配远期采用中压一级系统,近期运行压力采用中压B级,年输气总量一期(2013年建成)工程20万m3,年输气总量二期(2018年建成)工程40万m3。
(5)热力工程规划
高阳县目前尚无完善的集中供热系统。供热方式主要为燃煤土炉、分散式小锅炉2种方式,其中以分散式小锅炉为主,热效率低并造成环境污染。高阳县纺织产业工业园区及高阳县城区东部生产用热主要依托三利集团锅炉改造项目供热。配套的供热管网主要是沿三利集团锅炉房东西两个方向,在高任路两侧布设管道,向生产车间和东侧办公室宿舍区供应蒸汽,铺设长度总计12km。
高阳县纺织产业聚集区规划在2015年新建2台65t/h燃气锅炉,用于满足园区印染企业供热需求,目前尚未建设。
1.6.2环境功能区划
(1)大气环境功能区划
本项目属于大气环境质量功能分类中的二类区,环境空气质量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二级标准。
(2)地表水
根据《河北省水功能区划》(冀水资[2004]42号),白洋淀为Ⅲ类水,执行Ⅲ类水体标准;孝义河及本工程西侧干渠为Ⅳ类水体,执行Ⅳ类水体标准。
(3)地下水功能区划
建设地区地下水为当地居民生活饮用水源,应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III类标准。
(4)声环境功能区划
根据《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及高阳县循环经济示范区的性质(工业园区),评价区域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区标准。
1.7 评价标准
1.7.1 环境质量标准
(1)环境空气:SO2、NO2、PM10执行《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NH3、H2S参照执行《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一次浓度限值;
(2)地表水:厂区西侧干渠及孝义河执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
(3)地下水:执行《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4)声环境: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1.7.2 污染物排放标准
(1)废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同时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
(2)废气:
施工期:执行《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营运期:NH3、H2S及臭气浓度执行国家《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厂界(防护带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值。
(3)噪声:
施工期: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
营运气:厂界噪声执行《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的3类标准。
1.7.3 污染物控制标准
固体废物执行《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理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及修改单要求。
本项目评价标准见表1-13。
表1-13 评价标准一览表
类别 |
项 目 |
评价因子 |
标准限值 |
来 源 |
||
---|---|---|---|---|---|---|
环境质量标准 |
大气环境 |
SO2 |
1小时平均 |
500μg/m3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5-2012)二级标准 |
|
24小时平均 |
150μg/m3 |
|||||
NO2 |
1小时平均 |
200μg/m3 |
||||
24小时平均 |
80μg/m3 |
|||||
PM1024小时平均 |
150μg/m3 |
|||||
NH3一次浓度 |
0.20 mg/m3 |
《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标准 |
||||
H2S一次浓度 |
0.01 mg/m3 |
|||||
地表水 |
pH |
6-9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 |
|||
COD |
30mg/L |
|||||
BOD5 |
6mgL |
|||||
总磷 |
0.3mg/L |
|||||
总氮 |
1.5mg/L |
|||||
氨氮 |
1.5mg/L |
|||||
硫化物 |
0.5mg/L |
|||||
地下水 |
pH |
6.5-8.5 |
《地下水质量标准》(GB14848-93)Ⅲ类标准 |
|||
总硬度 |
≤450mg/L |
|||||
硫酸盐 |
≤250mg/L |
|||||
氯化物 |
≤250mg/L |
|||||
高锰酸盐指数 |
≤3.00mg/L |
|||||
氨氮 |
≤0.2mg/L |
|||||
硝酸盐氮 |
≤20mg/L |
|||||
亚硝酸盐氮 |
≤0.02mg/L |
|||||
溶解性总固体 |
≤1000mg/L |
|||||
六价铬 |
≤0.05mg/L |
|||||
挥发酚 |
≤0.002mg/L |
|||||
氰化物 |
≤0.05mg/L |
|||||
砷 |
≤0.05mg/L |
|||||
汞 |
≤0.001mg/L |
|||||
氟化物 |
≤1.0mg/L |
|||||
铅 |
≤0.05mg/L |
|||||
镉 |
≤0.01mg/L |
|||||
铁 |
≤0.3mg/L |
|||||
锰 |
≤0.1mg/L |
|||||
总大肠菌群 |
≤3.0个/L |
|||||
菌落总数 |
≤100个/L |
|||||
声环境 |
昼间 |
65dB |
《声环境质量标准》 (GB3096—2008) 3类标准 |
|||
夜间 |
55dB |
|||||
污染物排放标准 |
废水 |
pH |
6-9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同时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
|
||
BOD5 |
≤40mg/L |
|||||
COD |
≤10mg/L |
|||||
SS |
≤10mg/L |
|||||
总氮 |
≤15mg/L |
|||||
氨氮 |
≤5mg/L |
|||||
总磷 |
≤0.4mg/L |
|||||
色度 |
—— |
|||||
阴离子表面活性剂 |
≤0.3mg/L |
|||||
粪大肠杆菌群数 |
1000个 |
|||||
废气 |
施工期 |
颗粒物 |
1.0mg/m3 |
(GB16297-1996)中无组织排放监控浓度限值 |
||
营运期 |
NH3 |
1.5 mg/m3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厂界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 |
|||
H2S |
0.06 mg/m3 |
|||||
臭气浓度 |
20(无量纲) |
|||||
噪声 |
厂界 噪声 |
Leq |
昼间65 dB(A)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 )3类标准 |
||
夜间55 dB(A) |
||||||
施工 噪声 |
Leq |
昼间70 dB(A) |
《建筑施工场界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 |
|||
夜间55 dB(A) |
1.8环境保护目标
评价区域内没有珍稀动植物资源、自然保护区、饮用水源保护区等敏感目标。根据项目性质及周围环境特征,确定评价范围内居民点为大气环境保护目标;厂区所在区域地下水为地下水保护目标;四周厂界为声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保护目标见表1-14。
表1-14 环境保护目标一览表
环境 要素 |
时段 |
保护目标 |
相对厂区 方位 |
距离厂界 (m) |
功能 |
功能要求 |
环境 空气 |
施工期/运营期 |
北蔡口村 |
N |
1580 |
居住区
|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
南蔡口村 |
NW |
960 |
||||
西庄村 |
NW |
1970 |
||||
赵通村 |
W |
1150 |
||||
杨家屯村 |
SW |
1290 |
||||
北圈头村 |
SW |
2230 |
||||
骆家屯村 |
S |
1720 |
||||
岳家佐村 |
S |
1050 |
||||
南圈头村 |
SW |
2450 |
||||
地表水 |
运营期 |
附近排污干渠、孝义河 |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 |
|||
地下水 环境 |
施工期 |
厂区所在地区域 |
《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
|||
运营期 |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1)厂区现有环保手续情况
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始建于2007年,一期工程建设日处理规模6万吨,后一期工程通过升级改造将处理规模调整为日处理污水8万吨,二期工程设计日处理规模6万吨,2012年建设新增 6万吨扩建工程;另外在一期工程的基础上建设了日处理能力2万吨的中水回用工程;在二期工程的基础上,又建设了日处理污水4万吨、日产再生水2.7 万吨的再生水利用工程;2013 年进行技术改造新增“曝气生物滤池”工艺。现厂区内合计处理能力达到20万m3/d,包括一期工程8万m3/d,二期工程6万m3/d,新增扩建工程6万m3/d,中水回用工程回用量 2万m3/d。
①一期及其提升改造工程(8万m3/d)
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采用“反应沉淀+水解酸化+悬浮链耗氧曝气+混凝沉淀+砂滤+消毒”处理工艺。一期工程于2007年1月开工建设,2008年4月建成,2008年8月通过了河北省环保局组织的环保设施验收(冀环验【2008】208号)并投入使用。后又进行了升级改造,由保定市发展改革委员会核准为日处理污水8万吨,污水处理厂出水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排水去向由进入干渠主要用于农灌,变更为除部分用于农灌外,剩余部分排入孝义河。升级改造工程已于2009年11月通过了保定市环境保护局验收(保环验【2009】97 号)。
②二期工程
二期工程于2008年开工建设,2009年8月30日至31日,保定市环境环境监测站受省站委托对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进行了验收监测,2011年10月河北省环保厅颁发了验收批复(冀环评函【2011】1018 号)。
③新增6万吨/日扩建工程
新增6万吨/日扩建工程于 2012 年1月开工建设,2013 年 2 月 25 日,保定市环境保护局对新增 6 万吨/日扩建工程进行了审核批复(保环书【2013】9 号)。由于实际建设过程中,项目工艺方案及建设内容发生变化,2013年4月,委托保定市环境保护研究所编制完成了“高阳县污水处理厂新增 6 万吨/日扩建工程项目环境影响补充评价报告”。2015年4月21日保定市环境保护局通过了该项目的环保验收,并出具了验收的批复,批复文号为:环保验[2015]27号。
④中水回用工程
中水回用工程采用“超滤膜超滤+RO 反渗透+紫外线消毒”处理工艺,利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一期工程的出水生产中水,设计处理能力2万m3 /d。处理后中水水质达到《城市污水再生利用 工业用水水质》(GB/T19923-2005),用于河北宏润新型面料有限公司染整用水、三利集团毛纺厂及东厂区印染和水洗用水等。该中水回用工程已于2012年7月通过了保定市环境保护局的验收。
⑤再生水利用工程
再生水利用工程以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出水作为再生水水源,设计日处理污水4万吨,日产再生水2.7万吨,采用“超滤系统+反渗透系统+消毒系统”的处理工艺。再生水主要用于补充宏润公司和三利集团印染用水。保定市环保局于2012 年7月对该工程进行审核批复,目前工程为试运行状态,工程尚未验收。
⑥全厂技改工程
技术改造工程在全厂原有工艺基础上新增“曝气生物滤池”,同时针对系统中反应沉淀、水解酸化系统进行改造。新建处理构筑物曝气生物滤池、污泥缓冲池、脱色消毒反应池,新建附属建筑物风机房和变配电室,并对现有水解酸化池进行升级改造。技改工程完成后处理规模不变仍为 20 万吨/日,全厂进出水水质保持不变,全厂废水处理达标后排入高阳县排污干渠,部分用于农灌,剩余部分排入孝义河。保定市环保局于 2013年 9 月对该工程进行批复(保环表【2013】40 号),同时于2015年4月对该工程进行了环保验收,验收文号为“保环验[2015]28号”。
⑦污泥技改工程
为了满足污水处理站污泥卫生填埋的要求,高阳县碧水蓝天水务有限公司在院内污泥处理设施的基础上进行技术改造,增加高压板框压滤的处理方式对污泥进行进一步脱水,使得污泥的最终含水率≤60%。项目分两期建设,目前只建设一期,一期建成后高阳县污泥处理厂污泥由技改前的含水率98%的污泥量4000t/d(折合含水率80%量为400t/d)减少为200t/d(含水率60%),送往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处理。一期工程已于2016年初编制完成了《高阳县碧水蓝天水务有限公司污泥深度脱水技改工程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高阳县环境保护局于2016年5月20日对该报告书出具了批复文件(文号:高环书[2016]01号)。
⑧深度技改工程
为满足《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保定市水污染防治专项 2015 年度实施方案并报省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的批复》(2016年01月31日)及《保定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抓紧落实保定市水污染防治专项2015年度实施方案的函》(2016年2月2 日)对孝义河污水治理防治专项工程要求,需降低高阳污水处理厂出水中COD和TP的排放浓度,为此高阳县碧水蓝天水务有限公司在现有污水处理工艺上增加了臭氧接触池和超滤膜工艺,并于2016年11月委托编制完成了《高阳县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高阳县环境保护局于2016年12月5日对该报告书出具了批复文件(文号:高环书[2016]02号),现还未建设完成、未申请验收。
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水处理工程流程图如下:
一期8万吨工程
|
二期8万吨工程
|
新增6万吨(二期扩容)工程
|
技改工程曝气生物滤池
|
深度技改工程增加臭氧接触池和超滤膜工艺
|
尾水
|
中水2万吨工程
|
再生水4万吨工程
|
![]() |
|||
![]() |
图2-1 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水处理工程流程示意图
(2)工程分析内容概述
本次扩建工程主要是在现有的高阳污水处理厂厂区东侧的预留用地上建设6万吨污水处理工程(三期),建设新的污水运行建构筑物,同时与高阳污水处理厂共用办公区。
本次环评将工程分析章节分为现有工程、扩建工程、小结三部分进行分析,详见表2-2。
表2-1 工程分析内容组成汇总一览表
章节 |
内容 |
现有工程 |
将处理规模为20万m3/d的现有厂区情况作为现有工程分析,分析内容包括:处理工艺、生产设备、公辅设施、原辅料、给排水、污染源治理现状等内容 |
扩建工程 |
分析内容包括:工程概况、设备概况、工艺流程及控制措施、给排水、污染源极其治理措施等内容 |
小结 |
以上内容全部实施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的污染物排放情况等 |
2.1 现有工程概况
2.1.1基本概况
< >项目名称: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工程建设单位: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原高阳县碧水蓝天有限公司, 其于2016年10月9日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进行吸收合并,合并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存续、高阳碧水蓝天水务有限公司注销)建设地点:位于高阳县城东杨屯村、高任公路北侧,高阳县纺织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中心坐标为38°41′40.40’’、东经115°48′24.16’’。污水处理规模:总处理能力为20万m3/d。收水范围:主要为高阳县城区的生活污水和高阳县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进出水水质表2-2 现有工程进出水水质情况一览表
序号 |
指标 |
进水水质(mg/L) |
出水水质(mg/L) |
1 |
CODcr |
500 |
40 |
2 |
BOD5 |
300 |
10 |
3 |
SS |
400 |
10 |
4 |
TN |
50 |
15 |
5 |
NH3-N |
35 |
5 |
6 |
TP |
2.0 |
0.4 |
< >处理工艺表2-3 厂区给排水情况一览表 单位:m3/d
项目 |
用水量/废水处理量 |
新鲜水量 |
尾水 回用量 |
损耗量 |
排放量 |
备注 |
||
溶药用水量 |
5 |
5 |
0 |
0 |
5 |
排水均进入污水处理站进行处理 |
||
超滤膜冲洗用谁 |
6.5 |
6.5 |
0 |
1.5 |
5 |
|||
员工生活用水 |
现有 |
1.92 |
1.92 |
0 |
0.38 |
1.54 |
||
新增 |
0.32 |
0.32 |
0 |
0.06 |
0.26 |
|||
污泥机房等冲洗水 |
120 |
0 |
120 |
0 |
120 |
|||
中水处理系统 |
20000 |
0 |
20000 |
*14000 |
6000 |
|||
污水处理站处理及排放废水量: |
||||||||
|
工艺处理污水 |
200000 |
—— |
—— |
20000 |
180000 |
|
|
注:①*中水处理系统的损耗水均为处理达标后污水厂自身或示范区内其他企业的回用水;②#污水处理厂工艺处理污水的损耗量为中水系统的回用水量。
5.0
|
超滤膜冲洗水
|
污泥脱水机房冲洗水
|
120
|
新鲜水
|
13.74
|
2.24
|
员工日常生活用水
|
0.44
|
1.80
|
化粪池
|
污水处理厂进水口
|
废水
|
1.80
|
|
|
|
|
|
|
|
|
|
|
|
|
|
|
|
|
|
(2)供电电源及电压
厂区用电均由原厂变电站提供用电电源,厂区总用电量为107.31万kWh/a。
(3)供暖
厂区供暖由室外热网供给 95℃热水。
(4)通风
超滤膜车间:设通风系统用于排除余热、余湿,排风量按 6 次/小时计算,设DWT-8# 型屋顶风机 16 台,每台 L=23000m3/h,H=72Pa,N=2.2kW。
臭氧发生器间:设事故通风系统,采用下部吸入、上部排除的系统形式,在室内外便于操作的地方设置开关。排风量按 12 次/小时计算,同时满足平时排风及事故通风要求。设3台BT35 轴流风机,每台 L=6658m3/h,H=153Pa,N=0.37kW。
臭氧发生器间配电室:排风量按6次/小时计算,设DFBZ-4.0#玻璃钢轴流风机3台,每台L=3540m3/h,H=89Pa,N=0.12kW。
变配电间:设排风系统,排风量按6次/小时计算,设DFBZ-4.0#玻璃钢轴流风机3台,每台L=3540m3/h,H=89Pa,N=0.12kW。
上述所设风机在冬季均间歇运行。
2.1.5污水处理工艺
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厂区污水处理工艺为:粗格栅及进水泵房+调节池+细格栅及膜格栅间+折板反应池+反应沉淀池一+水解酸化池+一沉池+悬挂链曝气池+二沉池+中间提升泵房+臭氧接触池+曝气生物滤池+超滤膜+接触消毒池+巴士计量槽工艺。
2.1.6现有工程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治理设施
现有工程主要污染源、污染源及治理设施详见下表。
表2-4工程主要污染源、污染物及治理设施一览表
项目 |
污染源 |
污染物 |
治理措施 |
主要技术指标 |
达到标准 |
废气 |
反应池 污泥泵房 |
NH3 |
在厂区四周做好绿化,减少恶臭气味向厂外扩散 |
厂界浓度≤1.5mg/m3 |
《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厂界(防护带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值 |
H2S |
厂界浓度≤0.06mg/m3 |
||||
臭气浓度 |
臭气浓度≤20(无量纲) |
||||
废水 |
处理 废水 |
COD |
采用“粗格栅+调节池+旋转细格栅+折板反应池+反应沉淀池一+水解酸化池+一沉池+悬挂链曝气池+二沉池+反应沉淀池二+中间提升泵房+曝气生物滤池+接触消毒池+巴士计量槽工艺毒”工艺,深度治理完成后全厂处理能力20万m3/d,出水排放量18.0万m3/d。处理设施和管道防渗处理 |
≤40mg/L |
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 |
SS |
≤10mg/L |
||||
BOD5 |
≤10mg/L |
||||
氨氮 |
≤5mg/L |
||||
总磷 |
≤0.4mg/L |
||||
总氮 |
≤15mg/L |
||||
粪大肠菌群数 |
≤1000mg/L |
||||
噪声 |
泵类、风机、空压机等设备 |
噪声 |
低噪声设备、基础减振、厂房隔声、距离衰减 |
昼间≤65 夜间≤55 |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
固废 处置 |
生活垃圾 |
由环卫部门处理 |
合理处置,零排放 |
||
格栅渣 |
|||||
污水处理站污泥 |
污泥深度处理后运至高阳县垃圾填埋场进行填埋 |
2.1.7现有工程卫生防护距离
本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为300m,项目所选厂址周围无敏感点,满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
2.1.8现有工程总量达标分析
现有工程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达标情况详见表2-4。
表2-4现有工程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及达标情况一览表
项目 |
实际排放量(t/a) |
总量控制指标(t/a) |
是否达标 |
COD |
2628.0 |
3285 |
达标 |
氨氮 |
328.5 |
328.5 |
达标 |
SO2 |
0 |
—— |
达标 |
NOx |
0 |
—— |
达标 |
注:上表总量控制指标数据依据高阳县碧水蓝天水务有限公司“河北省排放污染物许可证”(2016.7.1-2019.6.30)中许可内容。
由表2-9可知,现有工程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可达到该项目总量控制指标的要求。
2.1.9现有工程存在问题及拟整改措施
高阳县污水处理厂设计污水处理规模为20万m3/d,主要处理高阳县县城生活污水和高阳县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区生产废水,现实际平均日处理量已达18万m3/d,接近饱和状态。随着高阳县经济发展,污水排放及处理量将进一步增加,污水量将对高阳县污水处理厂造成处理压力。因此,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拟在现有污水处理厂东侧建设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承担后期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的污水处理压力。
2.2扩建工程基本概况
(1)项目名称: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
(2)建设单位: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扩建
(4)项目投资:总投资31934万元,全部属于环保投资。
(5)建设地点:河北省高阳县高任路北侧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区内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东侧;
(6)项目用地及性质:项目用地为原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地块,现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已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进行吸收合并,合并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存续、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注销,该地块总用地面积约224亩,本污水厂位于地块北侧,占地面积103.35亩,其余作为预留用地。根据高阳县国土资源局对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发放的图土地证(证号为:“高国用(2014)第47号”和“高国用(2014)第48号”)内容可知,项目所在地块地类(用途)为工业用地。
(7)建设内容:项目总建筑面积3674.91m2,主要包括臭氧制备间、鼓风机房及变配电室、加氯加药间、传达室、曝气生物滤池设备、膜设备间、控制室、膜格栅间、细格栅间等;构筑物占地面积约23500.35m2,主要包括粗格栅及提升泵房、调节池、细格栅、混凝沉淀池、膜格栅、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MBR膜池及设备间、臭氧接触氧化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渠、提升泵池等;道路硬化7573.52m2,绿化25611.18m2,厂区绿化率37%,并配套建设厂区污水管网约350m。
(8)收水范围:本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的压力,其处理废水的范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保持一致,主要为高阳县城区的生活污水和高阳县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废水沿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原有收水管网引至本项目厂区外,设置分水口,厂区内配套建设350m污水管网,当高阳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达到最大规模时,剩余部分废水将引至本厂区内进行处理及外排。
(9)处理工艺
污水首先进入调节池,而后经过粗格栅、进水泵房提升,到混凝沉淀池。再经过精细格栅,进入水解酸化池内水解酸化。污水再进入A2/O反应池和MBR膜反应池,MBR反应池出水最后经过臭氧接触氧化后,再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及纤维转盘滤池,消毒后达标排放。
污泥处理采用污泥浓缩+板框脱水工艺,处理后污泥含水率小于60%。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脱水后污泥送往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 建设规模:日处理污水6.0万吨;
- 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的依托关系
①本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的压力,因此本项目收水范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保持一致,本项目利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的污水收集管网收集废水至厂区外。
②本项目不设办公区,利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内现有的办公区域进行办公。
(12)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工程拟定劳动人员18人,采用四班三运转工作制,年运行365天,每天运行24小时。
2.2.1 主要建设内容
根据污水处理工艺流程,本项目污水处理构建筑物主要包括调节池、粗格栅及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混凝沉淀池、膜格栅、水解酸化池、A2/O 生物池、MBR 膜反应池、臭氧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渠、加药间、鼓风机房、污泥脱水机房、高压配电间、中低压配电间、值班室等。
厂区主要处理构筑物及技术参数相见表2-14,主要建筑物情况相见表2-18。
表2-18 主要处理构筑物技术参数一览表
构筑物名称 |
分组分期 |
主要技术参数 |
粗格栅提升泵房 |
粗格栅分2条渠道,泵房设1座 |
格栅B=1.20m,栅隙宽b=15mm 提升水泵5台,4用1备 |
调节池 |
1座池体分2格 |
停留时间7.74h |
细格栅、混凝沉淀池 |
细格栅分3条渠道,2条渠设置格栅,混凝沉淀池分4池 |
细格栅B=1.6m,栅条间隙:b=5 mm,混凝池水力停留时间15.2min 沉淀池沉淀时间3.42h, 表面水力负荷:1.3m3/m2.h |
膜格栅 |
1座分4条渠道,3条渠设置格栅 |
栅条间隙:b=1mm,B=1800mm |
水解酸化池 |
1座池体分8格 |
水力停留时间12h |
A2O生物池 |
1座池体分4格 |
总停留时间24.96h,最大气水比10:1 |
MBR膜池 |
1座池体分12条渠道 |
120套膜组件 |
臭氧接触氧化池 |
1座池体分2条渠道 |
接触时间1.76h,臭氧投加量为15mg/L,最大投加量30mg/L |
曝气生物滤池 |
1座池体分8格 |
滤速:qmax=3.9m3/ m2·h,滤料厚度3.5m,有效水力停留时间54min |
纤维转盘滤池 |
设1座2格 |
滤速≤15m3/m2·h |
消毒池 |
设1座 |
水力停留时间30min |
储泥池 |
设1座 |
容积1944m3 |
浓缩后储泥池 |
设2座 |
|
调理池 |
设2座 |
|
表2-19 主要建构筑物一览表
序号 |
名 称 |
规 格 |
结构型式 |
单位 |
数量 |
备 注 |
1 |
调节池 |
68.2×52.4m |
钢筋砼 |
座 |
1 |
|
2 |
粗格栅、进水泵房 |
11.1m×11.4m |
钢筋砼 |
座 |
1 |
|
3 |
细格栅 |
11.1m×3.9m |
钢筋砼 |
座 |
1 |
|
4 |
絮凝沉淀池 |
63.7×42.5m |
钢筋砼 |
座 |
1 |
|
5 |
精细格栅 |
13.6×5.3m |
钢筋砼 |
座 |
1 |
|
6 |
水解酸化池 |
52.9×88.3m |
钢筋砼 |
座 |
1 |
|
7 |
A2/O生化池 |
101.4×93.0m |
钢筋砼 |
座 |
1 |
|
8 |
MBR膜反应池及设备间 |
101.4×24.9m |
钢筋砼 |
座 |
1 |
|
9 |
后臭氧接触池 |
33.5×21.8m |
钢筋砼 |
座 |
1 |
|
10 |
消毒渠 |
20.5×20.2m |
钢筋砼 |
座 |
1 |
|
11 |
臭氧发生车间 |
S=402.6mm2 |
框 架 |
座 |
1 |
|
12 |
高压配电间 |
S=279.03m2 |
框 架 |
座 |
1 |
|
13 |
中低压配电间 |
S=172.5m2 |
框 架 |
座 |
1 |
|
14 |
污泥浓缩池 |
φ30.0m |
钢筋砼 |
座 |
2 |
|
15 |
污泥泵房 |
10.0×10.0m |
钢筋砼 |
座 |
1 |
|
16 |
加药间 |
S=268.1m2 |
框 架 |
座 |
1 |
|
17 |
传达室 |
S=55.4m2 |
框 架 |
座 |
1 |
|
18 |
曝气生物滤池 |
37.0×23.0m |
钢筋砼 |
座 |
1 |
|
19 |
曝气生物滤池设备间 |
S=293.2m2 |
框 架 |
座 |
1 |
|
20 |
纤维转盘滤池 |
4.0×6.0m |
钢筋砼 |
座 |
1 |
|
21 |
污泥储泥池 |
18m×18m×6.7m |
钢筋砼 |
座 |
1 |
|
22 |
污泥泵房 |
10m×10m |
钢筋砼 |
座 |
1 |
|
23 |
浓缩后储泥池 |
6m×6m×6m |
钢筋砼 |
座 |
2 |
|
24 |
调理池 |
6m×6m×6m |
钢筋砼 |
座 |
2 |
|
25 |
加药间 |
S=268.1M2 |
框架 |
座 |
1 |
|
26 |
高压配电室 |
S=279.03M2 |
框架 |
座 |
1 |
|
27 |
中低压配电室 |
S=172.5M2 |
框架 |
座 |
1 |
|
28 |
传达室 |
S=55.4M2 |
框架 |
座 |
1 |
|
2.2.2 主要设备
2.2.2.1主要工艺设备
本工程主要运行设备情况详见表2-20。
表2-20 主要工艺设备一览表
安装 地点 |
序号 |
名称 |
规格 |
单位 |
数量 |
备注 |
调节池 |
1 |
潜水搅拌器 |
N=12.5kW |
套 |
8 |
|
粗格栅及进水泵房 |
1 |
回转式格栅机 |
B=1.20m, b=20mm,P=1.5kW |
台 |
2 |
|
2 |
螺旋输送机 |
L=10m,P=0.75kW |
台 |
1 |
|
|
3 |
潜水泵 |
Q=1650m3 /h 、H=10.0m ,P=90kW |
台 |
2 |
|
|
4 |
潜水泵 |
Q=800m3/h,H=10.0m,P=45kW |
台 |
2 |
|
|
5 |
电动葫芦 |
3t |
台 |
1 |
|
|
细 格 栅 |
1 |
循环齿耙式格栅机 |
B=1.20m, b=5mm,P=1.5kW |
台 |
2 |
|
2 |
电动闸门 |
1200×1200 |
套 |
4
|
带启闭机 |
|
3 |
螺旋输送机 |
L=10m,P=0.75kW |
台 |
1 |
|
|
混凝沉 淀池 |
1 |
搅拌器 |
N=11kw |
台 |
6 |
|
2 |
桥式刮吸泥机 |
N=0.75kw |
台 |
4 |
|
|
水解酸 化池 |
1 |
脉冲布水器 |
|
台 |
8 |
|
2 |
布水管路 |
|
套 |
8 |
|
|
3 |
排泥管路 |
|
套 |
8 |
|
|
膜格 栅 |
1 |
电动闸门 |
2200×1500 |
套 |
8 |
带启闭机 |
2 |
转鼓式格栅 |
直径 1800,孔隙 1mm |
套 |
4 |
|
|
3 |
螺旋输送机 |
L=10m,P=0.75kW |
台 |
1 |
|
|
A2/O 生 物 池 |
1 |
搅拌机 |
P=3.7kW |
台 |
20 |
|
2 |
水下推流器 |
P=7.5kW |
台 |
12 |
|
|
3 |
微孔曝气管 |
6~8m3/根 h |
根 |
4200 |
|
|
4 |
回流泵 |
Q=1250m 3 /h,H=1.5m,P=22kW |
台 |
6 |
|
|
MBR 膜 池 |
1 |
膜组件 |
23m3 /h |
套 |
120 |
|
2 |
回流泵 |
Q=2500m 3 /h,H=1.0m,P=11kW |
台 |
4 |
|
|
3 |
产水泵 |
Q=360m 3 /h,H=15m,P=30kW |
台 |
11 |
10 用 1 备 |
|
4 |
反洗泵 |
Q=360m 3 /h,H=15m,P=30kW |
台 |
4 |
2 用 2 备 |
|
5 |
真空泵 |
Q=54m 3 /h,H=9m,P=3kW |
台 |
4 |
2 用 2 备 |
|
6 |
剩余污泥泵 |
Q=50m 3 /h,H=20m,P=3kW |
台 |
4 |
2 用 2 备 |
|
7 |
空压机 |
Q=0.8m 3 /min , H=1.0MPa , 7.5kW |
台 |
2 |
1 用 1 备 |
|
鼓 风 机房 |
1 |
生物池鼓风机 |
Q=250m3/min , P=7mH2O ,N=350 kW |
台 |
4 |
3 用 1 备 |
2 |
MBR池鼓风 |
Q=110m3/min,P=5.5mH 2 O, N=185 kW
|
台 |
3 |
2 用 1 备 |
|
3 |
电动单梁悬挂起重机 |
G=10t,N=11.3kW |
台 |
1 |
|
|
加 药 间 |
1 |
PAC 储罐 |
V=100m3 |
台 |
1 |
|
2 |
PAC 投加泵 |
Q=750L/h,H=30m,N=3kW |
台 |
3 |
2 用 1 备 |
|
3 |
PAM 加药装置 |
|
套 |
1 |
|
|
4 |
投加泵 |
Q=500L/h,H=30m,N=2.2kW |
套 |
3 |
2 用 1 备 |
|
5 |
反洗加药泵 |
Q=0.7m3 /h,H=15m,0.75kW |
台 |
2 |
1 用 1 备 |
|
6 |
次氯酸钠加药泵 |
Q=10m3 /h,H=15m,0.75kW |
台 |
2 |
1 用 1 备 |
|
7 |
酸加药泵 |
Q=10m3 /h,H=15m,0.75kW |
台 |
2 |
1 用 1 备 |
|
8 |
次氯酸钠储药罐 |
10m 3 |
台 |
1 |
成品 |
|
9 |
酸储药罐 |
10m3 |
台 |
1 |
盐酸 |
|
10 |
投加泵 |
5m 3 /h,1.0MPa,0.55kw |
台 |
2 |
1 用 1 备 |
|
臭氧发 生间 |
1 |
臭氧制备机 |
40kg/h,375 kW |
台 |
3 |
2 用 1 备 |
后臭氧 接触池 |
1 |
曝气盘 |
|
个 |
300 |
|
2 |
尾气吸收装置 |
P=7.5kW |
台 |
2 |
1 用 1 备 |
|
曝气生 物滤池 |
1 |
曝气用风机 |
Q=32m3 /min,H=6m,N=55kW |
台 |
3 |
2 用 1 备 |
2 |
反冲洗用风机
|
Q=44.1m3 /min , H=8m , N=90kW |
台 |
3 |
2 用 1 备 |
|
3 |
反冲洗用水泵 |
Q=550m3 /h,H=10m,N=22kW |
台 |
3 |
2 用 1 备 |
|
4 |
长柄滤头 |
|
个 |
22500 |
|
|
纤维转 盘滤池 |
1 |
滤盘 |
滤盘直径 3m,单盘有效面积 12.6m2 |
个 |
10 |
|
中水回 用泵房 |
1 |
离心 |
Q=833.3m 3 /h , H=35m , P=132kW |
台 |
3 |
2 用 1 备 |
污泥处理系统 |
1 |
压滤机设备 |
350m2 |
台 |
2 |
|
2 |
低压进料泵 |
流量:20-80m3/h,进料压力0.6Mpa |
台 |
2 |
|
|
3 |
高压进料泵 |
流量:40m3/h,压力1.2MPa |
台 |
2 |
|
|
4 |
压榨泵(挤压泵) |
流量:12m3/h 压榨压力3.0Mpa, |
台 |
2 |
|
|
5 |
铁盐储罐 |
容积:40m³,玻璃钢 |
套 |
1 |
|
|
6 |
铁盐加药泵 |
流量:10m³/h,压力0.3MPa, N=7.5kw |
套 |
2 |
|
|
7 |
洗布泵 |
流量:215L/min压力6Mpa,N=30KW |
套 |
2 |
|
|
8 |
带式浓缩 反冲洗泵 |
流量:12m3/h,扬程60m,N=4KW |
套 |
2 |
|
|
9 |
带式浓缩进料泵 |
流量:81-95m3/h,进料压力:0.3Mpa,N=22KW |
套 |
2 |
|
|
10 |
加药螺杆泵 |
流量:0.5~3m3/h,扬程30m 功率:1.5kW,变频调节流量 |
套 |
2 |
|
|
11 |
带式浓缩机 |
单机最大处理能力:40~60 m3/h,电机功率:1.1kW |
套 |
2 |
|
|
12 |
PAM溶药装置 |
槽体容积:V=5.6m3,搅拌机2台:2×1.5kW |
套 |
1 |
|
|
13 |
泥药混合罐 |
直径800mm,高度:1500mm 搅拌功率:0.75kW |
套 |
2 |
|
|
14 |
接料斗(按需要配置) |
|
套 |
2 |
|
|
15 |
调理池导料泵 |
流量:150m3/h,进料压力:0.3Mpa |
套 |
2 |
|
|
16 |
调理池搅拌器 |
功率:30kw |
套 |
2 |
|
|
17 |
导料斗 |
1500型 |
套 |
2 |
|
|
18 |
压榨水箱 |
容积:10m³ |
套 |
1 |
塑料 |
|
19 |
洗布水箱 |
容积:5m³ |
套 |
1 |
塑料 |
|
20 |
空压机 |
排气量:7.09m³/min,排气压力:0.85MPa,功率:45kw |
套 |
2 |
吹风用 |
|
21 |
储气罐 |
容积:8m³,耐压:1.0Mpa |
套 |
1 |
压滤机吹风用气 |
|
22 |
储气罐 |
容积:2m³,耐压:1.0Mpa |
套 |
1 |
|
|
23 |
冷干机 |
处理量:2.5m³/min,风扇功率:0.1kw |
套 |
1 |
|
|
24 |
油水分离器 |
处理量:2.4m³/min |
套 |
1 |
|
|
25 |
干泥输送系统 |
|
套 |
1 |
|
|
26 |
阀门仪表 |
|
套 |
1 |
|
|
27 |
电气系统 |
|
套 |
1 |
|
|
28 |
控制系统 |
|
套 |
1 |
|
2.2.2.2主要化验设备
本工程主要化验设备详见表2-21。
表2-21 主要化验设备一览表
序号 |
设备名称 |
单位 |
数量 |
1 |
马弗炉 |
台 |
1 |
2 |
电热恒温干燥箱 |
台 |
2 |
3 |
电热恒温培养箱 |
台 |
1 |
4 |
BOD 培养箱 |
台 |
2 |
5 |
电热恒温水浴锅 |
台 |
3 |
6 |
分光光度计 |
台 |
2 |
7 |
酸度计 |
台 |
2 |
8 |
溶解氧测定仪 |
台 |
2 |
9 |
水分测定仪 |
台 |
2 |
10 |
气体分析仪 |
台 |
3 |
11 |
精密天平 |
台 |
2 |
12 |
物理天平 |
台 |
2 |
13 |
生物显微镜 |
台 |
1 |
14 |
离子纯水交换器 |
台 |
1 |
15 |
电动离心机 |
台 |
1 |
16 |
真空泵 |
台 |
2 |
17 |
灭菌器 |
台 |
1 |
18 |
磁力搅拌器 |
台 |
2 |
19 |
COD 测定仪 |
台 |
1 |
2.2.3主要原辅料
2.2.3.1主要原辅料消耗
本工程所需原辅料主要为污水厂正常运行所需药剂,药剂消耗情况详见表2-22。
表2-22 主要药剂消耗情况一览表
序号 |
药剂名称 |
年消耗量 |
储存 |
备注 |
1 |
聚丙烯酰胺(PAM) |
22t/a |
储罐,5%浓度 |
用于絮凝沉淀 |
2 |
聚合氯化铝(PAC) |
1095t/a |
溶液浓度5‰ |
|
3 |
盐酸 |
36.48t/a |
储罐 |
用于膜反应池 |
4 |
次氯酸钠 |
1095t/a |
储罐 |
用于膜反应池和尾水消毒 |
5 |
液氧 |
657t/a |
储罐 |
用于制备臭氧,最大存储量为5.4t/3d,放置于臭氧制备车间外,距离车间安全距离12M |
2.2.3.2主要原辅料性质
- 聚丙烯酰胺(PAM):为水溶性高分子聚合物,无色或淡黄色稠胶体、无臭、中性、溶于水、不溶于乙醇、丙酮,温度超过120℃时易分解,具有良好的絮凝性,可以降低液体之间的磨擦阻力,按离子特性分可分为非离子、阴离子、阳离子和两性型四种类型,,本身无毒性。PAM用于絮凝时,与被絮凝物种类表面性质,特别是动电位,粘度、浊度及悬浮液的PH值有关,颗粒表面的动电位,是颗粒阻聚的原因加入表面电荷相反的PAM,能使动电位降低而凝聚。
- 聚合氯化铝(PAC):是一种无机高分子混凝剂,由于氢氧根离子的架桥作用和多价阴离子的聚合作用而产生的分子量较大、电荷较高的无机高分子水处理药剂。金黄色、土黄色、褐色、红色颗粒状或片状,絮凝体形成快、沉降速度快,腐蚀性小,操作条件好。
(3)酸:学名氢氯酸,是氯化氢的水溶液,为一元酸。盐酸是一种强酸,浓盐酸具有极强的挥发性。一般情况下,浓盐酸中氯化氢的质量分数在38%左右。接触其蒸汽或烟雾,可引起急性中毒,出现眼结膜炎,鼻及口腔黏膜有烧灼感,鼻、齿龈出血,气管炎等。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和土壤可造成污染。该品不燃,具有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4)次氯酸钠:化学式:NaClO,是钠的次氯酸盐。次氯酸钠与二氧化碳反应产生的次氯酸是漂白剂的有效成分,其为腐蚀品,人经常用手接触,将会出现手掌大量出汗,指甲变薄,毛发脱落等现象。该品有致敏作用,其放出的氯气有可能引起中毒。本品不燃,具腐蚀性,可致人体灼伤,具致敏性。
次氯酸是一种强氧化剂,能杀死水里的病菌,所以自来水常用氯气(1L水里约通入0.002g氯气)来杀菌消毒。次氯酸能使染料和有机色质褪色,可用作漂白剂。
(5)液氧:是氧气的状态为液态时的液体,化学符号为O2,呈浅蓝色,沸点为-183℃,冷却到-218.8℃成为雪花状的淡蓝色固体,液氧的密度(在沸点时)为1.14g/cm3。液氧还有一个有趣的性质是可以被磁铁所吸引。液氧具有火灾危险性、爆炸危险性、冻伤人员和使人氧中毒等。
2.2.4 厂区总平面布置
2.2.4.1厂区布置原则
(1)功能分区明确,构筑物布置紧凑,减少占地面积;
(2)流程力求简洁、顺畅,避免迂回重复;
(3)变配电间布置在既靠近污水厂进线,又靠近用电负荷大的构筑物处,以节省能耗;
(4)厂区绿化面积不小于30%,总平面布置满足消防要求;
(5)交通顺畅,使施工、管理方便。
2.2.4.2总体布置
根据厂内各部分用地的功能将其划分为以下几个主要区域:生产管理区、污水预处理区、污水常规及深度处理区、污泥处理区;各区相对独立,便于维护和管理。在各区之间有道路相隔,并设计了绿化带,种植树木花草,较好地进行隔离。
由于本厂厂区距离高阳污水处理厂较近,故不单独设置综合楼及食堂,本厂办公人员到高阳污水厂办公及就餐。
污水处理厂预处理区设置在厂区南侧,包括调节池、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及混凝沉淀池。污水常规处理区及深度处理区设置在厂区西侧中部,包括水解酸化池、膜格栅、A2/O池、MBR膜反应池。中水储水池及中水泵房设置于厂区北侧。
污泥处理区布置在厂区东侧,包括污泥浓缩池和污泥泵房。
其它辅助性建筑物布置在厂区东侧,包括配电间、臭氧发生间及加药间等。
由于本次厂区面积较大,而且用电负荷比较高,故在厂区考虑设置三个配电间。其中1#配电间与中水泵房合建,布置在厂区北侧;2#配电间与臭氧发生间合建,布置在厂区中部;3#配电间靠近进水泵房,布置在厂区南侧。
厂区道路呈环形布置,厂区主干道宽6.0m,次干道宽4.0m,道路转弯半径6m以上,主要路口转弯半径达到9m,满足消防要求。
2.2.5公辅工程
2.2.5.1给排水
给水:项目用水主要为溶药用水、员工的日常生活用水、厂区道路及绿化用水,总用水量为64.08m3/d,其中新鲜水用量为2.94m3/d、尾水回用水量为61.14m3/d。
新鲜水主要包含:厂区溶药用水和员工的日常生活用水为新鲜水,总用水量为2.94m3/d。类比现有的高阳县污水处理厂溶药用水可知,本项目溶药用水量为1.5m3/d;厂内员工18人,用水量按80L/人·d计,则用水量为1.44m3/d。项目用水由当地供水管网供给。
排水:厂区排水采用雨污分流制。厂区雨水由道路雨水口收集后汇入雨水管道,排入污水处理厂西侧现状箱涵。厂区生活污水、生产污水、清洗水池污水等经厂内污水管道收集后进入调节池,与进厂污水一并处理。
项目建设完成后,污水处理厂给排水情况详见表2-23。
表2-23 厂区给排水情况一览表 单位:m3/d
项目 |
用水量 |
新鲜水量 |
尾水 回用量 |
损耗量 |
排放量 |
备注 |
溶药用水量 |
1.5 |
1.5 |
0 |
0 |
1.5 |
进入污水站 |
员工生活用水 |
1.44 |
1.44 |
0 |
0.29 |
1.15 |
|
道路及绿化用水 |
61.14 |
0 |
61.14 |
61.14 |
0 |
—— |
合计 |
64.08 |
2.94 |
61.14 |
61.43 |
2.65 |
|
注:①道路及绿化用水按200天计,用水定额为0.6m3/m2·a;②员工的日常生活用水定额按50L/d·人计。
2.2.5.2供电
污水处理厂负荷性质为二级负荷,采用两回路电源供电,电压等级为 10kV,两路10kV电源一用一备。
本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6万m3/d,低压总计算负荷约3165kVA,其中变配电中心低压计算负荷约 1765 kVA,选两台 1250kVA、10/0.4kV 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同时运行;进水泵房配电间低压计算负荷约为436kVA,选两台315kVA、10/0.4kV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同时运行;臭氧发生间低压计算负荷约为 964 kVA,选两台 630kVA、10/0.4kV 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同时运行。
项目用电由当地电网供给。
2.2.5.3采暖
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不涉及采暖,项目办公设施使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办公楼,采暖依托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供暖设施。
2.2.5.4建筑噪音控制、通风及防腐蚀
(1)对有噪音源的泵房等建筑,由设备厂家采用自主减噪措施,局部由建筑设计采用吸音吊顶、墙面等措施以及隔音门窗。
(2)对配电室、地下泵房等进行有效自然通风设计,并辅以机械通风设计。
(3)对有腐蚀的楼地面、水池、墙面,采用防腐涂料及耐酸陶板面等防腐蚀设计。
2.2.5.5防雷接地保护
全厂建筑物均按第三类防雷建筑物考虑防雷设计,在建筑物屋顶设接闪带作防直击雷保护。厂内各主要设备金属外壳及金属管线、门窗就近与接地装置相连并按防雷规范要求采取相应措施作防感应雷保护。
低压系统采用TN-S接地系统, 所有电气设备金属外壳及金属管线、门窗均作接地保护。电气设备接地与防雷接地共用接地装置,组成共用接地系统,接地电阻≤1Ω。
2.2.5.6绿化
本工程在环境组景方面坚持点、线、面有机结合,构成全厂的景观系统。
厂区内外的绿化隔离带,种植珊瑚树(多干)及夹竹桃,形成密实的树林,起到隔离的功能。厂区内干道两侧的行道树选用大王椰、深山含笑,绿篱选用耐有毒气体的大叶黄杨,形成纵横交错的绿化走廊。同时排列整齐的绿化带,犹如一条绿色的彩练,将道路两侧的建筑物及构筑物紧紧地拴在一起,产生相互对话,实现协调统一。二沉池及生物池旁种植抗污染的不落叶植物夹竹桃及大叶黄杨,以吸收难闻的气味。池外壁可植爬蔓(叶子花、美国凌霄等)以绿叶覆盖。建筑物及构筑物周边空地植以大面积的草坪,草坪上孤植或丛植大花紫薇、棕榈、短穗鱼尾葵、美丽针葵及高山榕等点缀其间,使整个厂区春季林绿花香,夏季浓荫蔽日,秋季生机盎然,冬季风韵不减,水水质,同时常绿密实的珊瑚树及大王椰,夹竹桃等犹如一道绿色的屏障,将厂区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合中有分,分中有合,有利于环境保护。四季景象常新。
树种主要选择常绿乔灌木,以减少落叶飘入池中,影响观感和出水水质。厂区绿化率大于 30%。
2.2.5.7厂区道路
在厂区南侧设置厂区大门,厂区内的道路形成环状。为便于交通运输和设备的安装、维护,进厂道路宽 6.0m,生产区的主要道路宽 4.0m,人行道宽 2.0m。主要道路转弯半径一般均在6m以上。通向每个建、构筑物均设有道路,沥青路面。
2.3污水厂建设规模及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2.3.1 污水量的确定
本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的压力,其处理废水的范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保持一致,主要为高阳县城区的生活污水和高阳县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
2.3.1.1污水量预测
(1)生活污水量预测
根据城市总体规划,高阳县规划2020年城镇总人口是22.5万人,其中县城建成区人口16万人。
根据《室外排水设计规范》,高阳县综合生活用水定额平均日为110~180 l/人.d,本报告取值145L/人.d。污水折减系数为0.8,污水收集率县城建成区按照100%、其它按照50%考虑。预测2020年污水厂服务范围内生活污水量为:
16万人*145 L/人.d*0.8*100%+(22.5-16)万人*145L/人.d*0.8*50%=2.23 万m3/d。
(2)工业废水量预测
近几年来,由于世界整体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发达国家经济复苏艰难曲折,新兴市场国家经济增速放缓,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加大。鉴于这种情况,我们国家正在进行经济结构性改革,加大节能减排力度;调整或降低高耗能、高排放行业投资;这样有利于企业进一步节能降耗,加大企业内部的水资源利用率,存在减少排放量的趋势。同时我国整体的经济形势逐年好转,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有利于企业依据自身情况逐步扩大产能,不断发展和壮大。调研结果表明,大多数企业没有近几年扩大企业规模、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意愿。结合以上情况,服务范围内的工业污水按照企业达到满负荷生产考虑,即企业最大生产能力情况下产生的工业废水污水厂均需要收集并处理。
工业废水量按照23.55万m3/d考虑。
(3)污水量预测
根据预测的生活污水量和工业废水量,预测污水厂服务范围内污水量为25.78万m3/d。
2.3.1.2污水量确定
采用污水量增长率的方法预测污水厂服务范围内的污水量为23.96万m3/d,此种情况下,需要考虑企业生产随着季节的变化情况,即污水量在最高时应该比这一数值大一些。采用污水分类预测法预测污水厂服务范围内的污水量为25.78万m3/d,综合考虑确定污水厂总的处理规模为26万m3/d。现状高阳县污水厂处理能力为20万m3/d,本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的压力,其处理废水的范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保持一致,因此本次工程规模为6万m3/d。
2.3.2进出水质的确定
2.3.2.1进水水质
本次工程污水来源与现在的高阳污水处理厂相同,高阳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对本次设计污水处理厂进水指标有较强的借鉴作用。根据高阳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指标可推算本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水质。
表2-6 本工程进水水质预测表(mg/L)
CODcr |
BOD5 |
TN |
NH3-N |
TP |
SS |
500 |
300 |
50 |
35 |
2 |
400 |
2.3.2.2出水水质
污水处理厂对污水中主要污染物质的处理程度是确定污水处理工艺的基本依据,而处理程度主要依据污水厂尾水受纳水体的环境容量和依照国家颁布的有关污水排放标准而确定。
《河北省高阳县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2014-2030)》中未对本厂出水水质做出明确要求,根据《保定市人民政府关于同意保定市水污染防治专项 2015 年度实施方案并报省政府有关部门备案的批复》(2016年01月31日)及《保定市环境保护局关于抓紧落实保定市水污染防治专项2015年度实施方案的函》(2016年02月02日)要求,为保障孝义河水质,本次项目出水排放浓度需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同时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后排河,具体指标如下:
CODcr≤40mg/L BOD5≤10mg/L SS≤10mg/L
TN≤15mg/L TP≤0.4mg/L NH3-N≤5mg/L
粪大肠杆菌≤103个/L PH值6-9
2.3.2.3进出水质确定及处理程度
根据设计进水水质和出水水质,确定本工程处理程度见表2-7。
表2-7 本工程进出水水质指标情况表(mg/L)
阶段 |
pH |
BOD5 |
CODcr |
TN |
NH3-N |
TP |
SS |
进水 |
—— |
300 |
500 |
50 |
35 |
2 |
400 |
出水 |
6-9 |
10 |
40 |
15 |
5 |
0.4 |
10 |
去除率 |
— |
96.7% |
92.0% |
70% |
85.7% |
80% |
97.5% |
2.4污水厂尾水排放方案
(1)尾水排放方案
本项目污水处理后达标后经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排污口排至西侧干渠(与现有污水处理厂同用一个排污口),最终进入孝义河。孝义河为排沥河道,控制水位在 6.5-8.8 之间,可抵御20 年一遇的洪水。污水处理厂的尾水可直接排放进河道。
(2)尾水管道设计
尾水管道按照6.0万m3/d规模设计,总变化系数Kz=1.3。
旱季最大流量,Qmax=0.903m3/s,选用一根DN1200钢筋砼管,坡度1‰,设计流速1.13m/s,充满度0.70。
2.5 处理工艺的确定
2.5.1污水处理工艺的确定
2.5.1.1常规二级处理工艺分析
(1)常规二级处理处理工艺分析
由表2-7可知,本工程要求的污水处理程度较高,对 BOD5 、CODCr 、TN、NH3-N、SS、TP 去除率要求分别达到 96.2%、96.5%、40.0%、66.7%、94.4%和 80.0%以上。根据我国现行《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2006,2011 版),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详见表2-8。
表2-8 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情况一览表
处理程度 |
处理方法 |
主要工艺 |
处理效率(%) |
|
SS |
BOD5 |
|||
一级 |
沉淀法 |
沉淀(自然沉淀) |
40~55 |
20~30 |
二级 |
生物膜法 |
初次沉淀、生物膜反应、二次沉淀 |
60~90 |
65~90 |
活性污泥法 |
初次沉淀、活性污泥反应、二次沉淀 |
70~90 |
65~95 |
从上表可见,二级活性污泥法的处理效率最高,但常规二级处理工艺仅能有效地去除BOD5、COD和SS,对氮和磷的去除是有一定限度的,仅从剩余污泥中排除氮和磷,达不到本工程对氮和磷去除率的要求,因此,必需采用污水脱氮除磷工艺。
(2)生物脱氮除磷工艺
生物脱氮过程,基本上利用自然界氮循环原理,采用人工控制,促使其在特定环境中进行。首先硝化菌在好氧条件下,把污水中的有机氨氮,转变为硝态氮,而在缺氧状态下及反硝化菌作用下,硝态氮变成氮气从水中去除,达到脱氮的目的。在这过程中要控制环境条件,即溶解氧、温度、pH值以及无有毒物质。在良好的条件下,一般能满足脱氮要求。
生物除磷是利用聚磷菌的特殊性能,即在艳阳条件下,聚磷菌能释放磷。在好氧状态下,可超量吸收磷。因此,利用此特点,污水污泥首先在厌氧状态下,促使聚磷菌释放磷。而在好氧状态下,过量吸收磷,使污水中的磷储存在聚磷菌体内(即污泥内)达到生物除磷目的。
根据上述过程,可组成厌氧、缺氧、好氧环境条件,形成各种处理工艺方案。照构筑物的组成形式、运行性能以及运行操作方式的不同,又分为悬浮型活性污泥法和固着型生物膜法两大类。悬浮型活性污泥法污水处理工艺主要有三个系列:a.氧化沟系列;b.A/O系列;c.序批式反应器(SBR)系列。各个系列不断地发展、改进,形成了目前比较典型的工艺有:如A2/O工艺、改良A2/O工艺、UCT工艺、改良UCT工艺、CARROUSEL-2000氧化沟工艺、ORBAL氧化沟工艺、双沟式DE氧化沟工艺、三沟式T型氧化沟工艺、VIP工艺、倒置A2/O工艺、CAST工艺、SBR工艺、CASS工艺、MSBR工艺、Unitank工艺等。固着型生物膜法工艺主要包括a.BAF生物滤池;b.BIOFOR生物滤池。
现状高阳污水处理厂采用A2/O工艺作为生物除磷脱氮处理工艺,运行效果稳定。本工程进水水质情况与高阳污水处理厂相近,故也采用A2/O工艺作为除磷脱氮工艺。
本次除磷脱氮工艺比选是将“A2/O工艺+二次沉淀池工艺”与“A2/O工艺+MBR工艺”做比选。
两种方案生物池相同,故此处仅比较二次沉淀池和膜池。
①案一:A2/O工艺+二次沉淀池工艺中二次沉淀池
二沉池是活性污泥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主要是使污泥分离,使混合液澄清、浓缩和回流活性污泥。其工作效果能够直接影响活性污泥系统的出水水质和回流污泥浓度。原则上,用于初次沉淀池的平流式沉淀池,辐流式沉淀池和竖流式沉淀池都可以作为二次沉淀池使用,大中型污水处理厂多采用机械吸泥的圆形辐流式沉淀池。圆形幅流式二沉池分周进周出和中进周出两种型式。
二沉池中污泥沉淀主要靠重力作用。
②方案二:A2/O工艺+MBR工艺中膜池
膜生物反应器(Membrane Bio-Reactor,MBR)是将高效膜分离技术与生化技术相结合的新型污水处理技术,它可以取代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的二沉池进行固液分离,在生物反应器中保持高活性污泥浓度减少污水处理设施占地,并通过保持低污泥负荷减少污泥量。
把中空纤维膜组成的膜组件浸放于 MBR膜池中,由于中空纤维膜的孔径可完全阻止细菌的通过,所以将菌胶团和游离细菌、原生、后生动物等全部截留在曝气池中,只将透过膜的水汇入集水管中排出,从而达到泥水分离;各种悬浮颗粒、细菌、藻类、浊度和 COD及有机物得到有效的去除后,保证了出水悬浮物接近零的优良出水水质。由于微滤膜的近乎百分之百的菌种隔离作用,可使膜池中的污泥浓度较高,污泥中的微生物种群更加完善、丰富,这样不仅提高了抗冲击负荷的能力,出水更加稳定不易受污泥恶化甚至解体的影响。
图2-3MBR工艺流程示意图
MBR技术具有许多明显优势:
- 高品质的出水
由于采用膜分离(膜孔径在 0.1-0.4μm之间)可以将活性污泥全部截流在池内实现生物富集,并进而实现生物的共代谢作用,从而可提高对难降解有机物的去除率。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处理后的污水,一般情况下(生活污水占较大比例的情况下)其 COD 可达 50mg/l 以下,BOD 可达 5mg/l 以下,NH3-N接近于 0,可以直接回用于冷却循环水、生活杂用水等方面,这是一般传统工艺很难达到的。高品质的出水,可以直接回用,从而有效减少后续处理工艺,降低投资和运行费用。
-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
由于膜生物反应器中活性污泥浓度较高,为传统工艺的 2~5 倍,微生物种群丰富,生物链完备,因此其抗冲击负荷的能力较强。
- 易于扩展处理能力
由于膜分离技术具有很强的模块化特征,因此具有放大容易的特点,扩容十分方便。它可以通过在生物处理构筑物内增加出水膜单元、提高污泥浓度等手段,十分方便地实现处理能力的增长。
- 剩余污泥量少
可有效减少污泥后续处置费用,减少对环境的二次污染。由于泥龄较长,因此剩余污泥产生量较少,且十分稳定。
- 自动化程度高,控制运行稳定
对于任何污水处理系统,其稳定运行十分重要,而提高自动化控制水平,减少人为因素干扰,显得尤为重要。
在使用必要的在线仪表的前提下,辅以必要的软件程序和数据库,便可以实现处理系统的智能化控制。
③方案比选
传统A2/O池+二沉池方案(方案一)和A2/O池+MBR池(方案二)工艺两方案技术比较如下。
表 2-9 污水处理工艺方案技术比较表
项目/工艺 |
传统生化处理技术 (方案一) |
膜生物反应器技术 (方案二) |
主要工艺过程 |
生化处理+沉淀 |
生化处理+膜分离 |
污泥浓度 |
3000-5000mg/l ,受沉淀池表面负荷影响,污泥浓度不能过高。经常受到丝状菌繁殖、污泥上浮和生物泡沫的影响。 |
6000-15000mg/l ,可根据生化处理需要进行调整,确保高浓度、高活性;可有效抑制丝状菌生长,控制污泥膨胀和生物泡沫。 |
生物种群 |
由于采用重力沉淀分离,因此一些弱势微生物或世代周期较长的微生物很难在存留,而这些微生物常常是高效生化处理所必须的。 |
由于采用膜分离,因此几乎所有微生物都被截留在反应器内,生物种群非常丰富,因此生化处理效率很高。 |
生化处理效果 |
存在生物流失,处理效率一般在85~95%左右,出水BOD 小于 20mg/l。 |
生物相启动快,生物降解彻底,处理效率高,可达 95%以上,出水水质好。BOD小于10mg/l。 |
抗冲击负荷能力 |
抗冲击负荷能力一般,很容易受外界条件变化的影响。 |
由于具有较高的污泥浓度和丰富的生物种群,且活性高,因此抗冲击能力高。 |
从上表可知,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在生化处理效果和抗冲击负荷能力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因此本项目采用膜生物反应器技术——A2/O工艺+MBR工艺中膜池工艺进行脱氮除磷处理。
(2)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本项目要求的出水水质要求很高,总体上须达到或优于根据高阳县政府最新要求,本次项目出水排放标准为:氨氮≤5mg/L,除总氮外其他指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而二级处理出水的BOD5、SS、TN、TP 难以达到本项目的设计要求,所以需在二级处理工艺后增加污水深度处理工艺。
①深度处理重点处理对象
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的重点是进一步提高常规污水生物处理难以达到的SS和TP去除率 ,同时进一步去除有机物,对去除TN和NH3-N的贡献率则很有限。
◆悬浮物
出水中SS含量的高低,对于其它指标都有决定性影响,特别是BOD、COD和TP等。SS的去除程度是出水能否全面达标的决定性因素之一。经MBR膜池后,污水中残留的SS已经很低,完全可以满足出水标准,因此本工程深度处理的目标不是去除SS。
◆有机物
二级处理出水中的有机物主要为溶解性的有机物和悬浮性的有机物。可生物降解的溶解性有机物在二级生化处理过程中基本上可以去除,残存的溶解性有机物多是丹宁、木质素和黑腐酸等难降解的有机物,这些有机物通过混凝沉淀工艺可以部分去除。
本工程进水CODcr比较高,且C/N值为0.23,属于难生物降解的范畴。虽然经过水解酸化,改善了原污水的可生化性,但出水指标为40mg/L,BOD出水标准10mg/L以下,仍是相对较高的标准。因此本次深度处理工艺选择,需考虑进一步处理有机物。
◆氮和磷
在生物脱氮除磷的强化二级处理工艺中,若硝化作用进行较完全,则出水中的总氮主要是以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氮的形式存在,良好的硝化是高效脱氮的前提。本工程BOD5/TN与BOD5/TP指标反映污水除磷脱氮的条件较好,污水中的TN、TP基本可以依靠二级处理得到去除。但生物除磷脱氮是有限度的,要想进一步提高出水氮、磷标准,需辅以化学方法。
本工程出水总磷要降至0.4mg/L以下,考虑到仅依靠生物除磷可能达不到出水标准,在加药间内预留化学除磷药剂配置及投加设备,应急投加。
②深度处理工艺比选
深度处理工艺包括高级氧化法、过滤法和曝气生物滤池法
◆高级氧化法
高级氧化法最显著的特点是以羟基自由基为主要氧化剂与有机物发生反应,反应中生成的有机自由基可以继续参加·HO的链式反应,或者通过生成有机过氧化自由基后,进一步发生氧化分解反应直至降解为最终产物CO2和H2O, 从而达到氧化分解有机物的目的。与其他传统的水处理方法相比,高级氧化法具有以下特点:产生大量非常活泼的羟基自由基·HO其氧化能力(2.80v)仅次于氟(2.87),它作为反应的中间产物,可诱发后面的链反应,羟基自由基与不同有机物质的反应速率常数相差很小,当水中存在多种污染物时,不会出现一种物质得到降解而另一种物质基本不变的情况;HO无法选择地直接与废水中的污染物反应将其降解为二氧化碳、水和无害物,不会产生二次污染;高级氧化法氧化过程中的中间产物均可以继续同羟基自由基反应,直至最后完全被氧化成二氧化碳和水,从而达到了彻底去除TOC、COD的目的。
a)臭氧氧化法
臭氧的氧化能力很强,其氧化还原电位为2.07V,仅次于F2(2.87V),比过氧化氢、高锰酸钾的氧化还原电位都高,臭氧可以与许多无机物进行反应,如亚铁、硫化物、硫氰化物、氯等。臭氧在水溶液中与有机物的反应极其复杂,臭氧容易与具有双键的烯烃化合物反应,最终臭氧化产物分解为醛和酸。
b)芬顿(Fenton)法
芬顿(Fenton)法在处理难降解有机废水时,具有一般化学氧化法无法比拟的优点,至今已成功运用于多种工业废水的处理。芬顿(Fenton)试剂是由亚铁盐和过氧化氢组成,在酸性条件下过氧化氢能被二价铁离子催化分解并产生氧化能力很强的羟基自由基,羟基自由基可以与大多数有机物作用并使其降解。但H2O2价格昂贵,单独使用往往成本太高,因而在实际应用中,通常是与其他处理方法联用,将其用于废水的预处理或最终深度处理。用少量芬顿(Fenton)试剂对工业废水进行预处理,使废水中的难降解有机物发生部分氧化,改变它们的可生化性、溶解性和混凝性能,利于后续处理。另外,一些工业废水经物化、生化处理后,水中仍残留少量的生物难降解有机物,当水质不能满足排放要求时,可采用芬顿(Fenton)法对其进行深度处理。
经典的作用机理认为,Fenton试剂之所以具有很强的氧化能力,是因为H2O2被Fe2+催化分解成羟基自由基(·OH), 其氧化电位达到2.8V,并引发连锁反应从而产生更多的其他自由基
Fenton试剂是在pH是酸性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在中性和碱性环境中。Fe2+不能催化H2O2产生·OH。按照经典的Fenton试剂反应理论,pH值升高不仅抑制了·OH的产生, 而且使溶液中的Fe2+以氢氧化物的形式沉淀而失去催化能力。当pH值过低时,溶液中的H+浓度过高,Fe3+不能顺利地被还原为Fe2+,催化反应受阻。即pH值的变化直接影响到Fe2+、Fe3+的络合平衡体系,从而影响Fenton试剂的氧化能力。一般废水pH在2~4,降解率较高。
◆过滤工艺
a) V型滤池工艺
V型均质滤料滤池的特点是在整个滤层内,滤料的级配基本相同,因此沿滤层厚度的每一点,滤料颗粒间所形成的空隙大小的分布也是一样的,每一点具有容纳同样多的悬浮固体的能力。但是,由于均质滤料的粒径并非完全相同,因此,当滤池进行反冲洗后,由于石英砂的刚度大,不可压缩和水力分级的作用,原来的均质滤料层就变成了分级滤料的滤层,即在沿滤层的厚度方向上,滤料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与自来水厂不同,污水厂深度处理滤池的进水悬浮污含量较高,尤其是雨季,由于均质滤层的级配作用过滤时会产生以下问题:
使滤料层在厚度方向上空隙大小是从滤层的顶部到底部是从小到大排列的,形成一个金字塔的构造。在孔隙最小的顶部滤层要容纳的悬浮固体数量最大,而孔隙最大的底部滤层容纳的悬浮固体量却最小。由此滤层顶部迅速地被悬浮固体堵塞,水头损失迅速上升,在过滤的水头损失达到允许值的时候,整个滤层的截留悬浮固体能力未能发挥出来。由于上述原因导致V型滤池过滤速度低,占地面积大;过滤周期相对较短,反冲洗自耗水量大,出水水质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变差,滤层的纳污量小;反冲洗强度偏大时容易跑料,所以需要经常补充甚至更换滤料。
b) D型滤池工艺
D型高速滤池与V型滤池最显著的不同之处是采用了彗星式纤维滤料。彗星式纤维滤料为一种不对称构形纤维滤料,一端为松散的纤维丝束,称为“彗尾”;另一端为比重较大的实心球,将纤维丝束熔化固定在内,称为“彗核”,整体呈彗星状。彗星式纤维滤料的彗核密度大,体积小,滤料彗尾为纤维丝束,密度小。
由于彗星式纤维滤料的结构特点,所以滤层具有在水流方向上具备从大到小的空隙,形成了一个倒金字塔的构造。这种构造具有纳污量大,过滤精度高的突出优点:过滤时,比重较大的彗核起到了对纤维丝束的压密作用,是一种全新的重力式滤池,它具有比表面积大,过滤阻力小的优点。微小的滤料的直径,极大地增大了滤料的比表面积和表面自由能,增加了水中的杂质和颗粒与滤料的接触机会和滤料的吸附能力,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过滤效率。滤池运行时滤层孔隙率沿水流方向逐渐缩小,纤维密度增大,实现了理想的深层过滤,增加了滤层的截污容量。清洗时滤料恢复自由状态,即可对滤料进行气、水混合擦洗,有效恢复滤料的过滤性能。其主要特点:
过滤精度高,水中的悬浮物去除率可达95%以上;过滤速度快,一般为16~26m/h;截污量大,一般为5~9kg/m3;可调性强,过滤精度、截污容量、过滤阻力等参数可根据需要调节;占地面积小,仅为传统滤池的1/2~2/3;单位造价低于V型滤池;自耗水量低,仅为周期制水量的1.4%左右;不存在滤料流失现象,在很长时间内不需要添加或更换滤料。
c) 纤维转盘工艺
纤维转盘的作用在于去除污水中以悬浮状态存在的各种杂质,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使处理水SS达标。
反抽吸装置
|
图2-4纤维转盘滤池结构示意图
纤维转盘滤池结构如图所示,它由用于支撑滤布的垂直安装于中央集水管的平行过滤转盘串联起来组成。一套装置过滤转盘数量一般为2~20个,每个过滤转盘是由6小块扇形组合而成。滤盘全部浸没在水中,过滤转盘由防腐材料组成,每片过滤转盘外包有滤布。反冲洗装置由反洗水泵、反抽吸装置及阀门组成,排泥装置由排泥管、排泥泵及阀门组成,排泥泵与反洗水泵为同一水泵。
优点:占地面积小;纤维转盘滤池的水头损失相比砂滤池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运行费用。
缺点:设备较多,闲置率高;纤维转盘滤池的核心部分是纤维滤布转盘,纤维转盘由于堵塞、磨损等原因需经常更换,因此纤维转盘滤池的维护管理相比砂滤池比较麻烦。另外,纤维转盘滤池的出水水质也不如砂滤池稳定。
d) 活性砂滤池工艺
活性砂过滤器是一种集混凝、澄清、过滤为一体的高效过滤器,它不需停机反冲洗;采用单级滤料,无需级配,没有水力分布不均和初滤液等问题;不需要反冲洗水泵及其停机切换用电动、气动阀门;无需单设混凝、澄清池,无需混凝、澄清用机械设备。因此占地面积更紧凑,运行费用更经济。活性砂工作原理如下图1-9所示。
原水通过进水管进入过滤器内部,并经布水器均匀分配后上向逆流通过滤料层并外排。在此过程中,原水被过滤,水中的污染物含量降低;同时砂滤料中污染物的含量增加,并且下层滤料层的污染物含量高于上层滤料。位于过滤器中央的空气提升泵在空压机的作用下将底层的砂滤料提至过滤器顶部的洗沙器中清洗。滤砂清洗后返回滤床,同时将清洗所产生的污染物外排。
由于砂滤料在过滤器中呈自上而下的运动状态,对原水起搅拌作用,因此搅拌混凝作用可在过滤器内完成。过滤器内滤料清洁及时,可承受较高的进水污染物浓度,最大SS瞬时浓度可达400mg/L。活性砂过滤器特殊的内部结构及其自身特点,可使得混凝、澄清、过滤在同一个池体内可全部完成。
图2-5活性砂滤池示意图
◆曝气生物滤池工艺
曝气生物滤池是国外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推广,到90年代初期已基本成熟的一项新型水处理工艺。它集生物膜的强氧化降解能力和滤层的截留效能于一体,具有池容小、出水水质好、流程简单等优点,目前已经广泛应用于城市污水的处理、中水回用,已成为经济、高效的污水二级、三级处理工艺。该工艺可以有效去除SS、COD、BOD、硝化脱氮、反硝化除磷等。
图2-6曝气生物滤池示意图
曝气生物滤池原理是在曝气生物滤池中填加一种生物载体,其上生长有活性微生物膜,在滤池底部通过曝气设备提供微生物分解污染物所需要的氧气。污水 在流经填料时,利用其很强的吸附能力和降解能力对污水进行快速净化,而污水中的悬浮物和脱落的微生物膜不会穿透填料层随水而出在曝气生物滤池中同时发生“生物氧化分解、消化反应和物理截留”等作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先进、成熟,在污水的处理和回用方面具有多种优点:
占地面积小:曝气生物滤池的水力负荷大大高于其它好氧处理工艺,且不需二沉池,占地面积小。
出水水质好:由于工艺特点兼具过滤功能和生化降解有机物的功能,故出水清澈。
抗冲击负荷能力强:即使在正常负荷2~3倍的短期冲击下运行,其出水水质变化很小,在环境温度较低的情况下,仍有较好的处理效果。
运行费用低:由于曝气设备功率小,因此电耗及经营维修费用少。
◆深度处理工艺选择
本工程处理废水为印染废水,污水中含有较多的不可生物降解的COD,该部分COD经生化处理后只能采用高级氧化工艺进行处理。臭氧氧化工艺成本、操作性均优于其他高级氧化工艺,经验表明,臭氧氧化工艺也是有效的,因此高级氧化工艺选择臭氧氧化工艺。
经臭氧氧化后,不可降解的COD一部分直接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还有一部分转化为可生物降级的COD。可生物降解的COD如果采用臭氧氧化去除成本高于生化处理,从运行成本角度考虑臭氧氧化工艺后设置生化处理工艺,由于污染物浓度低,曝气生物除滤池适合此种情况下生化去除COD。因此常规选择均采用臭氧氧化+曝气生物除滤池组合工艺。
采用曝气生物滤池工艺后,直接影响是出水可能携带少量的微生物,从而导致SS增高,从而设置纤维转盘滤池是为了去除这部分SS值,保证出水稳定达标。
综上所述本次工程深度处理采用臭氧接触氧化工艺+曝气生物滤池+纤维转盘滤池。
2.5.1.5污水处理工艺的最终确定
由前污水处理工艺比选确定结果可知,本工程污水处理详见图2-3。
2.5.2出水消毒方式比选
常用的消毒方式有加氯消毒、臭氧消毒和紫外线消毒三种,概述如下:
①加氯消毒
加氯法主要是投加液氯或氯化合物。液氯是迄今为止最常用的方法,其特点是液氯成本低、工艺成熟、效果稳定可靠。由于加氯法一般要求不少于30 min的接触时间,接触池容积较大;氯气是剧毒危险品,存储氯气的钢瓶属高压容器,有潜在威胁,需要按安全规定兴建氯库和加氯间;液氯消毒将生成有害的有机氯化物。
含氯化合物包括次氯酸钠、漂白粉和二氧化氯等。其特点与液氯相似,但危险性小,对环境影响较小,但运行成本较高。
②氧化法
氧化剂可以作为二级处理出水的消毒剂,最常用的是臭氧。臭氧消毒杀菌彻底可靠,危险性较小,对环境基本上无副作用,接触时间比加氯法小。缺点是基建投资大,运行成本高。目前,一般只用于游泳池水和饮用水的消毒。
③紫外线消毒法
紫外线是近十多年来发展得最快的一种方法。在一些国家,紫外线有逐步取代氯消毒,成为污水处理厂主要消毒方式的趋势。
紫外线消毒的主要优点是灭菌效率高,作用时间短,危险性小,无二次污染等。因其消毒时间短,不需建造较大的接触池,建消毒渠即可,占地面积和土建费用大大减少,运行费用较低,管理维修简单(自动清洗)。缺点是一次设备投资较高,灯管寿命较短,一般小于10000小时,抗悬浮固体干扰的能力略差,对水中SS浓度有严格要求。
根据前述章节,深度处理采用臭氧接触氧化工艺。由于臭氧本身就有较强的杀菌灭活的功效,臭氧接触池在接触氧化去除有机物的同时,也能达到消毒的目的,但由于臭氧消毒无法产生余氯,没有后续杀毒的能力,故本次需新设消毒设备单元补充投加余氯。由于本次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需要采用次氯酸钠溶液定期对膜进行清洗,考虑到设备维护检修方便,本次尾水消毒采用次氯酸钠工艺。
2.5.3污水处理厂处理工艺流程情况
污水厂水利流程及处理工艺流程详见图2-4。
|
废水
|
粗格栅、进水泵房
|
细格栅
|
絮凝沉淀池
|
膜格栅
|
水解酸化池
|
A2/O生物池
|
MBR膜池
|
臭氧接触池
|
曝气生物滤池
|
纤维转盘滤池
|
接触消毒池
|
尾水外排
|
PAM、PAC
|
NaClO
|
污泥浓缩池
|
污泥泵房
|
外运至高阳县电厂焚烧处置
|
图例: 污水管线: 、污泥管线: 、空气管线:
|
鼓风机房
|
图2-4-2 污水处理工艺流程示意图
|
臭氧发生间
|
O3
|
O3
|
巴士计量槽
|
工艺流程简述:
(1)调节池
调节池是用以调节进、出水流量的构筑物,为了使管渠和构筑物正常工作,不受废水高峰流量或浓度变化的影响,需在废水处理设施之前设置调节池。
由于本工程主要针对高阳纺织循环示范区内的纺织印染工业废水和区内新增的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受季节、生产情况等多方面因素影响,易造成废水排放的间断性和多变性,因此需对废水进行调节,均衡水质,使其能够均匀进入后续处理单元,提高处理效果,保证后续处理系统的正常进行。
(2)粗格栅
粗格栅是用来去除可能堵塞水泵机组及管道阀门的较粗大悬浮物,并保证后续处理设施能正常运行。粗格栅是由一组(或多组)相平行的金属栅条与框架组成,倾斜安装在进水的渠道,或进水泵站集水井的进口处,以拦截污水中粗大的悬浮物及杂质。
由于本污水处理厂处理的印染废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比较大的悬浮物质和大量的布头、线头、纤维屑等细小的悬浮物,会对水泵造成损害、对主体处理工程造成影响。为保障进水泵房及后续处理工段的正要运行,本工程设置回转式粗格栅用于去除污水中的较大的悬浮物和漂浮物。该工序会产生栅渣,工程设置1台无轴螺旋输送机输送栅渣。
(3)细格栅
细格栅是一种可连续清除流体中杂物的固液分离设备,它的主要作用是截留无法由粗格栅拦截的较小颗粒物质,纺织过度的砂砾和其他较小物质进行除油沉砂装置。
(4)絮凝沉淀池
絮凝沉淀的原理是在混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予以分离除去的水处理法。混凝沉淀法在水处理中的应用是非常广泛的,它既可以降低原水的浊度、色度等水质的感观指标,又可以去除多种有毒有害污染物。
为去除污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本工程拟在混凝池内投加混凝剂PAM、PAC,在絮凝剂的作用下,使废水中的胶体和细微悬浮物凝聚成絮凝体,然后在沉淀池内分离除去。
(5)膜格栅
膜格栅是用于拦截毛发等纤维状物质,防止其缠绕在膜丝上对膜造成损伤;纺织印染废水中罕有纤维类杂质,该类污染物会对反应器中微滤膜产生绕丝等不利影响,膜格栅(即超细格栅)可以充分过滤该类物质,大大提高后续MBR膜生物处理的运行可靠性,对于后续膜处理单元的正常运行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保护作用。
(6)水解酸化池
水解酸化是生物预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兼性厌氧的水解和产酸细菌蒋废水中难溶性有机物水解为溶解性的有机物,使难降解的大分子物质转换为易降解的小分子物质。不同条件下的废水井水解酸化反应后,使得水中BOD5/COD比值均有所提高,从20%-50%不等,因此水解酸化出水更易于被好氧菌降解,使后续好养处理工艺的选择范围更为灵活。
(7)A2O生化池
A2O生物脱氮除磷工艺是传统活性污泥工艺、生物硝化及反硝化工艺和生物除磷工艺的综合。生物池通过曝气装置、推进器(厌氧段和缺氧段)及回流渠道的布置分成厌氧段、缺氧段、好氧段。在该工艺流程内,BOD5、SS和以各种形式存在的氮、磷将一一被去除。A2O生物脱氮除磷系统的活性污泥中,菌群主要由硝化菌和反硝化菌、聚磷菌组成。在好氧段,硝化细菌将水中的氨氮及有机氮氨化成的氨氮,通过生物硝化作用,转化成硝酸盐;在缺氧段,反硝化细菌将内回流带入的硝酸盐通过生物反硝化作用,转化成氮气逸入到大气中,从而达到脱氮的目的;在厌氧段,聚磷菌释放磷,并吸收低级脂肪酸等易降解的有机物;而在好氧段,聚磷菌超量吸收磷,并通过剩余污泥的排放,将磷除去。
(8)MBR膜池
MBR膜池指膜分离区,是利用膜对反应池内含泥污水进行过滤,实现泥水分离,同时强化系统生化功能。一方面,膜截留了反应池中的微生物,池中的活性污泥浓度大大增加,使降解污水的生化反应进行的更迅速更彻底;另一方面,由于膜的过滤精度,确保了出水清澈透明,得到高品质的出水。
(9)臭氧接触氧化池
臭氧均有强氧化性,利用其氧化性,降低污水中的色度,以及进一步分解污水中难处理的有机物,提高出水水质。臭氧还具有灭活病毒和消毒的作用,因此在流程尾端设置臭氧接触池还有消毒的作用。
臭氧接触池接触时间为1h;臭氧投加量为 15mg/L、最大投加量 30mg/L,臭氧接触池分三段投加,三段接触时间分别为15、20、25min,三段投加比例为 50%、30%、20%。
(10)曝气生物滤池
由于本工程出水指标较高,为保证出水达标,增加了曝气生物滤池工艺,进一步将MBR出水进行含碳有机物降解及氨氮硝化。
(11)纤维转盘滤池
纤维转盘安装在混凝土滤池内,它的作用是用于去除污水中以悬浮状态存在的各种杂质,提高污水处理厂出水水质,使处理出水稳定达标。
纤维转盘滤池的运行状态包括:过滤、反冲洗、排泥状态。
a、过滤:污水重力流进入滤池,滤池中设有布水堰。滤布采用全淹没式,污水通过滤布外侧进入,过滤液通过中空管收集,重力流通过出水堰排出滤池。整个过程为连续。
b、清洗:过滤中部分污泥吸附于滤布外侧,逐渐形成污泥层。随着滤布上污泥的积聚,滤布过滤阻力增加,滤池水位逐渐升高。通过压力传感器监测池内液位变化。当该池内液位到达清洗设定值(高水位)时,PLC 即可启动反抽吸泵,开始清洗过程。清洗时,滤池可连续过滤。
过滤期间,过滤转盘处于静态,有利于污泥的池底沉积。清洗期间,过滤转盘以1转/2分钟的速度旋转。抽吸泵负压抽吸滤布表面,吸除滤布上积聚的污泥颗粒,过滤转盘内的水自里向外被同时抽吸,并对滤布起清洗作用。瞬时冲洗面积仅占全过滤转盘面积的1%左右。反冲洗过程为间歇。
清洗时,2个过滤转盘为一组,通过自动切换抽吸泵管道上的电动阀控制,纤维转盘滤池一个完整的清洗过程中各组的清洗交替进行,其间抽吸泵的工作是连续的。清洗时每格同时启动两台反冲洗泵,对两组过滤转盘(4 个转盘)进行反冲洗,直至反冲洗周期恢复正常。
c、排泥:纤维转盘滤池的过滤转盘下设有斗形池底,有利于池底污泥的收集.污泥池底沉积减少了滤布上的污泥量,可延长过滤时间,减少反洗水量。经过一设定的时间段,PLC 启动排泥泵,通过池底穿孔排泥管将污泥回流至厂区排水系统。其中,排泥间隔时间及排泥历时可予以调整。
(12)出水消毒
由于本次采用MBR膜生物反应器,需要采用次氯酸钠溶液定期对膜进行清洗,考虑到设备维护检修方便,本次尾水消毒采用次氯酸钠。
2.5.4污泥处理工艺
本厂区污泥处理采用污泥浓缩+高压板框脱水工艺,处理后污泥含水率小于60%。脱水后污泥后送至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现集中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1)污泥处置方案
本工程要求污泥脱水后污泥含水率小于60%,属于污泥深度脱水。深度脱水前应对污泥进行有效调理。调理作用机制主要是对污泥颗粒表面的有机物进行改性,或对污泥的细胞和胶体结构进行破坏,降低污泥的水分结合容量;同时降低污泥的压缩性,使污泥能满足高干度脱水过程的要求。
目前,国内调理技术调理方法主要有化学调理、物理调理和热工调理等三种类型。化学调理所投加化学药剂主要包括无机金属盐药剂、有机高分子药剂、各种污泥改性剂等。物理调理是向被调理的污泥中投加不会产生化学反应的物质,降低或者改善污泥的可压缩性。该类物质主要有:烟道灰、硅藻土、焚烧后的污泥灰、粉煤灰等。热工调理包括冷冻、中温和高温加热调理等方式,常用的为低温和高温热工调理。高温热工调理可分成热水解和湿式氧化两种类型,高温热工调理在实现深度脱水的同时还能实现一定程度的减量化,但高温热工调理目前尚处于研发阶段,实际应用较少。低温调理主要是低温真空脱水技术。
1)化学调理法
投加使用无机物或有机物,调节泥水混合物的pH值(一般会调至pH=12左右),然后投加水解能力强、氧化性强的物质,进一步破坏污泥内生物细胞的结构,使细胞间隙水能释放出来,从而降低污泥的含水率,投加药量约为1~4%;主要药剂有:聚合铝、氧化钙、三氯化铁、PAM等。
2)物理加热调理法
技术名称为低温真空脱水干化技术,该工艺也是在板框压滤的基础上通过对泥饼的进一步处理,达到降低含水率的目的。
该工艺是污泥经调质后,经进料泵送入脱水干化系统,同时在线投加絮凝剂,利用泵压使滤液通过过滤介质排出,完成液固两相分离。在密实成饼阶段,通过隔膜板内的高压水产生压榨力,进一步降低滤饼水分。在此基础上,低温真空脱水干化成套技术增加了真空干化功能,即在隔膜压滤结束后,加热板和隔膜板中通入热水,加热腔室中的滤饼,同时开启真空泵,对腔室进行抽真空,使其内部形成负压,降低水的沸点。滤饼中的水分随之沸腾汽化,被真空泵抽出的汽水混合物经过冷凝器,汽水分离后,液态水定期排放,尾气经净化处理后排放。污泥经进料过滤、隔膜压滤、以及真空热干化等过程处理以后,滤饼中的水分已得到充分的脱除,污泥量大大减少,最大限度实现污泥的减量化。该工艺只需常规絮凝剂,无需任何添加剂。但该工艺设备一次性投资高,需要干化的热源,设备复杂,操作管理难度大,直接运行成本较高。
(2)污泥处理工艺的选择
上两种污泥深度脱水调理方式技术经济比较见下表:
表2-17 城市污泥处理技术比较表
技术工艺 |
化学调理+板框压滤 |
板框压滤+低温真空干化 |
综述 |
|
使用常规絮凝剂(PAM,PAC),污泥无增量,后期污泥处置方向选择余地大,需耗用热源。 |
来泥含水率 |
95~98% |
80~98% |
出泥含水率 |
≤60% |
60~30% |
污泥处理方法 |
添加生石灰-PAC或三氯化铁-PAM调理后深度脱水。 |
达到传统板框机械脱水限度后,利用负压状态水的沸点降低原理,对滤饼持续加热并抽真空,水分汽化后排出。 |
反应机理 |
化学改性 |
物理改性 |
添加剂投配率 (占干泥重量) |
助凝剂:5~10% PAM:0.1-0.3% |
PAM:0.3-0.5% |
投资成本 (万元/吨) |
8~12 |
30~45 |
运行成本(元/吨) |
80~100 |
150~250 |
由上表可知,两种工艺都可以满足含水率低于60%的要求,低温真空脱水干化甚至可以使处理后污泥的含水率达到30%,但需要增加热源(天然气或电能等)。深度脱水工艺造价低廉,但需投加较多的药剂,操作相当复杂。
- 污泥处置方式的确定-
根据以上两种工艺的特点,从设备的价格、运行、维护、安全性、操作方便性、使用寿命等,并结合污水厂现状污泥处理方案进行综合考虑,本报告拟采用化学调理+板框压滤工艺对污泥进行处理,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脱水后污泥送往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
本工程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如下图:
图2-5 污泥处理工艺流程图
工艺流程简述:
①储泥池及污泥泵房
本工程混凝沉淀池及生化系统产生的剩余污泥排至储泥池,经污泥泵排入污泥浓缩系统。
②污泥浓缩
含水率98~99.2%左右的污泥经带式浓缩机预浓缩至浓度97%左右,自流至储泥池。
③污泥调理
污泥经导料泵提升至调理池,将调理池注满,搅拌器启动,铁盐输送泵启动,6-10min内完成铁盐(建议铁盐投加比例5-10%,具体调试过程中视泥性而定)投加,搅拌15-20min,铁盐反应完成。
④污泥过滤
污泥调理完成后,进料泵启动,给压滤机注泥,进料压力达到预设进料压力时,通过变频器调整进料泵转速,降低进料泵流量,将进料压力稳定在预设值,恒压进料时间根据装机调试时的数据设置,进料时间约为90-120min。进料泵停止工作后,进料完成。
进料完成后,压榨泵启动,对滤饼进行二次压榨,压榨压力达到预设压榨压力时,通过变频器调整
压榨泵转速,降低压榨泵流量,将压榨压力稳定在预设值,压榨时间根据装机调试时的数据设置,压榨时间约为60min左右。
压榨完成后,反吹、回流阀门打开,利用压缩空气将压滤机进料孔的的未成型物料吹回至调理池。反吹时间根据装机调试时的数据设置,反吹时间15-30S。
反吹完成后,反吹、回流阀门关闭,压榨回水阀打开,压榨水回流至压榨水箱。待压榨水排空后,松开压紧板,拉板系统启动,取拉板卸料。
卸料完成后,压紧板压紧,开始下一循环工作。
⑤泥饼输送
卸落下来的泥饼经污泥输送系统输送至污泥运输车,外运。
- 污泥的最终处置
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脱水后的污泥送往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2.6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2.6.1施工期污染物排放情况
本项目施工工期主要建设污水处理设施和配套设施等,施工期主要污染源有:施工机械、交通噪声、扬尘、废水及固体废物。
- 施工废水
工程施工将产生一定量的施工废水及生活污水,并随着项目建设期间不同时段其废水产生量有较大的变化。
项目主体建筑物施工过程中的废水主要产生于建筑物砼浇筑、冲洗与养护过程中,施工废水中主要污染物为SS,其产生时段主要集中于建筑物砼浇筑高峰期。本项目施工废水产生量约为5m3/d,经沉淀池处理后回用,不外排。
生活污水主要包括施工人员的盥洗水、餐饮污水、粪便污水等。预计本项目施工期作业高峰人数为50人/d,生活污水日均产生量约5m3/d,主要污染物为SS、COD及粪大肠菌群等, 可依托高阳污水处理厂厂区内现有排水设施,污水可进入污水处理单元进行处理。
- 施工扬尘
大气污染物主要是由土地平整、土方填挖、物料装卸、水泥搅拌和车辆运输产生的扬尘。一般在具有中等施工活动频率、泥沙含量适中和半干旱气候条件下,建筑施工的扬尘排放量为10g/(m2·d),该项目工程占地约67936.73m2,则整个施工工程的扬尘平均排放量为0.68t/d。
- 施工噪声
施工期噪声主要来自施工机械和运输车辆的噪声,施工期噪声具有阶段性、临时性和不固定性的特征,不同的施工设备产生的机械噪声声级各不相同。类比同类工程施工经验,各施工机械设备噪声级在85~105dB(A)之间,具体见下表。
表2-24 施工各阶段机械设备作用情况
施工阶段 |
主要使用机械 |
基础施工 |
推土机、挖掘机、装载机、打桩机、搅拌机、和灰机、载重汽车 |
主体结构 |
搅拌机、和灰机、井架、振捣棒、载重汽车、升降机、吊车 |
建筑装修 |
和灰机、电锯、电钻、载重汽车 |
表2-25 各类建筑施工机械噪声级
机械类别 |
声源特点 |
噪声级dB(A) |
排放方式 |
搅拌机 |
固定稳态源 |
90 |
连续 |
振捣棒 |
不稳态源 |
94 |
连续 |
和灰机 |
固定稳态源 |
85 |
连续 |
电锯 |
不稳态源 |
105 |
间断 |
空压机 |
固定稳态源 |
95 |
连续 |
升降机 |
固定不稳态源 |
95 |
间断 |
电钻 |
不稳态源 |
98 |
间断 |
铆枪 |
不稳态源 |
90 |
间断 |
切割机 |
不稳态源 |
100 |
间断 |
载重汽车 |
流动不稳态源 |
95 |
连续 |
本项目施工过程中建筑及装修材料采用汽车运输,运输过程中会产生一定的交通噪声,交通噪声的大小与汽车的行驶速度、路面状况及汽车自身车况有关,正常情况下其噪声级可达90dB(A)。
- 施工固废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土石方开挖产生的弃土弃石、土建及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按照当地政府要求运至指定地点堆放。施工产生的土石方尽量回用,多余弃土与其他建筑垃圾一同运至政府指定地点堆放,并按政府部门相关管理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尘、防水土流失等措施。本项目施工高峰期施工人员最多可达50人/d,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人·d计,则生活垃圾日产生量为25kg/d,收集后由园区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2.6.2运营期污染物排放情况
2.6.2.1废气污染源分析
在污水处理厂运行过程中,由于伴随着微生物、原生动物、菌胶团等生物的新陈代谢而产生恶臭污染物,主要成分为H2S、NH3,主要发生源是粗格栅间、细格栅渠、调节池、沉淀池、污泥处置构筑物等。评价采用类比法对恶臭气体产生量进行分析。具体污水处理过程中恶臭物质产生部位和估算源强见表2-26。
表2-26污水处理构筑物恶臭污染物排放源强一览表
序号 |
构筑物 |
源强 |
|
NH3(mg/s·m2) |
H2S(mg/s·m2) |
||
1 |
粗格栅间 |
0. 017 |
5.3×10-4 |
2 |
细格栅渠 |
0. 017 |
5.3×10-4 |
3 |
调节池 |
0.017 |
5.3×10-4 |
4 |
混凝沉淀 |
0.017 |
5.3×10-4 |
5 |
污泥脱水机房 |
0.035 |
1.4×10-3 |
由工程构筑物尺寸可估算出恶臭污染物排放源强,估算结果见表2-27。
表2-27 大气污染物源强排放估算一览表
序号 |
构筑物 |
面积(m2) |
NH3 |
|
||||
mg/s |
kg/h |
产生量(t/a) |
mg/s |
kg/h |
产生量(t/a) |
|||
1 |
粗格栅间 |
126.54 |
2.15 |
0.01 |
0.004 |
0.067 |
0.0002 |
0.0001 |
2 |
细格栅渠 |
43.29 |
0.74 |
0.003 |
0.001 |
0.023 |
0.0001 |
0.0000 |
3 |
调节池 |
3573.68 |
60.75 |
0.22 |
0.080 |
1.894 |
0.0068 |
0.0025 |
4 |
混凝沉淀池 |
2707.25 |
46.02 |
0.17 |
0.062 |
1.435 |
0.0052 |
0.0019 |
5 |
污泥脱水机房 |
706.5 |
24.73 |
0.09 |
0.033 |
0.989 |
0.0036 |
0.0013 |
|
合计 |
7157.26 |
134.39 |
0.48 |
0.175 |
4.408 |
0.0159 |
0.0058 |
注:污水处理厂年运行365天,每天24小时运行。
本项目产生的臭气全部无组织排放。由上表可知,项目无组织排放废气主要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为氨0.175t/a、硫化氢0.0058t/a。
2.6.2.2废水污染源分析
本项目厂区水污染物处理及排放情况详见表2-28。
表2-28 水污染物处理及排放情况一览表
污染物 |
进水浓度 |
产生量 (t/a) |
处理措施 |
排水浓度 |
排放量 (t/a) |
消减量 (t/a) |
pH |
—— |
—— |
采用“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絮凝沉淀池+膜格栅 +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MBR膜池+臭氧接触池+曝气生物滤池+纤维转盘滤池+接触消毒工艺” |
6~9 |
—— |
—— |
CODcr |
≤500mg/l |
10950 |
≤40mg/l |
876 |
10074 |
|
BOD5 |
≤300mg/l |
6750 |
≤10mg/l |
219 |
6531 |
|
SS |
≤400mg/l |
8760 |
≤10mg/l |
219 |
8541 |
|
TN |
≤50mg/l |
1095 |
≤15mg/l |
328.5 |
766.5 |
|
NH3-N |
≤35mg/l |
766.5 |
≤5mg/l |
109.5 |
657 |
|
TP |
≤2.0mg/l |
43.8 |
≤0.4mg/l |
8.76 |
35.04 |
|
水量 |
6万m3/d(2190万m3/a) |
—— |
6万m3/d (2190万m3/a) |
_ |
从上表可知,项目运行后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消减量分别为:COD10074t/a、 BOD5 6531t/a、SS 8541t/a、TN 766.5t/a、NH3-N 657t/a、TP35.04t/a。
2.6.2.3噪声污染源强分析
本项目营运期噪声主要来源于鼓风机、污水泵、污泥泵、空压机、风机、污泥脱水机、搅拌机以及各种泵类等机械设备噪声,这些设备主要集中在格栅井、沉淀池、污泥处理单元等构筑物内,根据类似设备噪声强度调查,本项目主要机械设备噪声值见表2-29。
表2-29 噪声设备产生源强
车间(工段) |
设备名称 |
数量(台) |
源强dB(A) |
---|---|---|---|
粗格栅间 |
回转式格栅机 |
2 |
80 |
潜水泵 |
4 |
85 |
|
调节池 |
搅拌机 |
8 |
83 |
混凝沉淀池 |
搅拌器 |
6 |
83 |
A2/O生物池 |
搅拌机 |
20 |
85 |
回流泵 |
12 |
85 |
|
MBR膜池 |
回流泵 |
4 |
85 |
产水泵 |
11(10用1备) |
85 |
|
反洗泵 |
4(2用2备) |
85 |
|
真空泵 |
4(2用2备) |
85 |
|
空压机 |
2(1用1备) |
88 |
|
曝气生物滤池 |
风机 |
6(4用2备) |
95 |
反冲洗泵 |
3(2用1备) |
85 |
|
鼓风机房 |
鼓风机 |
7(5用2备) |
90 |
加药间 |
投加泵 |
14(8用6备) |
85 |
污泥浓缩池 |
污泥泵 |
3(2用1备) |
85 |
由上表可知,项目产噪设备声压级主要集中在83-95dB(A)之间,项目主要采用以下噪声控制措施:在设备选型时,选用低噪声设备;建筑设计时,采用吸声墙、隔声间等措施;设备安装时采用防噪减振、抗阻尼等措施;同时通过绿化形成绿色屏障,减小噪声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2.6.2.4固体废弃物污染源强分析
本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格栅间产生的栅渣、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污泥、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和少量实验废物。
(1)栅渣
粗、细格栅拦截的栅渣量按0.1m3/1000m3污水计,则栅渣产生量为6.0m3/d,栅渣含水率为80%~85%,脱水后含水率为55~60%,经脱水后栅渣总量约2.67 t/d(974.55t/a),为一般固体废物,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
(2)污泥
厂区污泥经污泥脱水机房深度脱水后,污泥(浓缩后含水率60%)产生量为37.45t/d(13669t/a),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其送往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3)生活垃圾
项目劳动定员18人,生活垃圾产生量按0.5kg/人·d计算,则生活垃圾产生量约9kg/d(3.29t/a),厂内设置垃圾桶若干,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
(4)实验室废物
本项目分析室在实验过程中会产生少量实验废物,主要包括废试纸、棉花、废化学试剂等,其中废化学试剂以废酸、废碱为主,属于《国家危险废物名录(2008年)》规定的危险废物,编号为HW34、HW35,产生量约0.2t/a。实验废物收集后送至有资质单位处理。
本项目固体废物产生及处置情况见表2-30。
表2-30 固体废物产生量及拟采取的处置措施
固废 种类 |
产生 环节 |
产生量(t/a) |
固废 类型 |
拟采取的环保措施 |
格栅渣 |
格栅间 |
974.55 |
一般工业固体废物 |
日产日清,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 |
污泥 |
污泥 浓缩池 |
13669 |
一般固体废物 |
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脱水(含水率60%)后的污泥送往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
生活 垃圾 |
办公、 生活 |
3.29 |
生活垃圾 |
厂内设置垃圾桶若干,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 |
废水检测产生的废酸、废碱 |
实验室废物 |
0.2 |
危险废物 |
经专用容器收集后,送有资质单位处置。 |
工程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三本账”分析详见表2-31。
表2-31工程扩建前后污染物排放“三本账”一览表单位:t/a
项目 |
废水污染物 |
废气污染物 |
固体 废物 |
|||||
COD |
氨氮 |
TP |
SO2 |
NOX |
NH3 |
H2S |
||
现有工程污染物排放量 |
2628.0 |
328.5 |
26.28 |
0 |
0 |
0.476 |
7.52×10-3 |
0 |
扩建工程污染物排放量 |
876 |
109.5 |
8.76 |
0 |
0 |
0.175 |
5.8×10-3 |
0 |
扩建完成后全厂污染物排放量 |
3504 |
438 |
35.04 |
0 |
0 |
0.651 |
13.32×10-3 |
0 |
增减量 |
+876 |
+109.5 |
+8.76 |
0 |
0 |
+0.175 |
+5.8×10-3 |
0 |
由上表可知,项目扩建完成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的污染物除固废外均有所增加,增加量分别为COD876t/a、氨氮 109.5t/a、TP 8.76t/a、NH30.175t/a、H2S5.8×10-3t/a。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高阳县地处华北平原,位于河北省保定市东南部,距京、津、石各为150公里、180公里、150公里。北靠华北明珠白洋淀与安新交界,西与清苑毗邻,南与蠡县、肃宁接壤,东与河间、任丘相接。在东径115°38′ 至115°39′和北纬38°30′至38°46′之间,南北宽28.5公里,东西长30公里,总面积472平方公里。高阳县辖4个镇、5个乡:高阳镇、庞口镇、西演镇、邢家南镇、晋庄乡、蒲口乡、小王果庄乡、龙化乡、庞家佐乡。180个行政村,总人口30.5万,其中农业人口27.4万。
本项目选址位于位于高阳县城东杨屯村、高任公路北侧,高阳县纺织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内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东侧,中心坐标为北纬38°41′42’’、东经115°48′35’’。项目选址西侧为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其他三侧均为空地。
3.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3.1.1 地形地貌
高阳县属黄淮海平原中北部低平原区,是古代河流冲、洪积平原的前部边缘,属扇间交接洼地。海拔高度7至12.5米,平均为9.8米。地势略有起伏,呈西南向东北倾斜,自然坡降为1/4000-5000。主要地貌类型为坡地和洼地。有孝义河、潴龙河、小白河三条河流,呈西南至东北走向横贯境内。
本项目所在区域地形平坦开阔,工程地质条件良好,为七级地震烈度区,较适于构筑物布置。
3.1.2气象
高阳县属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2.3℃,多年平均降水量575.2毫米,主要集中在6、7、8三个月。地面气流主要受太行山山脉影响,主导风向为SSW,次主导风向为NNE,多年平均静风频率23.9%,年平均风速2.3m/s。最大冻土深度0.55米,无霜期200天。县内日照充足,年平均日照为2637.8小时,为植物生长提供了充足光照。县境内降水年变率较大,各季降水量分布不均。年平均降水量515.2毫米。
区域气象特征详见表3-1。
表3-1 区域气象特征
特征值名称 |
特征值 |
特征值名称 |
特征值 |
历年平均气温(℃) |
12.4 |
年平均气压(hPa) |
1015.7 |
极端最高气温(℃) |
41.6 |
历年平均相对湿度(%) |
65 |
极端最低气温(℃) |
-21.1 |
历年平均风速(m/s) |
2.3 |
历年平均降水量(mm) |
459.2 |
历年最大风速(m/s) |
23.0 |
最大降水量(mm) |
1012.4 |
历年平均日照总时数(h) |
2497.8 |
最小降水量(mm) |
221.8 |
|
|
3.1.3地表水系
境内河流均属大清河水系,主要有潴龙河、孝义河、小白河于本县东北部注入白洋淀,其中潴龙河和小白河为季节性河流,近年来小白河是引黄济淀的主要河道。大清河水系流域面积占海河流域总面积的 15%,但按大水年份30天最大洪量统计,来水量却占总来水量的44%。潴龙河是大清河南支的主要行洪河道,由沙河、磁河及孟良河在河北省安国县北郭村汇流后称潴龙河。自北郭村始至白洋淀入口马棚淀全长80.5km,流域面积9430k㎡,其中北郭村以上8600 k㎡。其右堤(千里堤)为主堤,是河北省一级堤防。北郭村站设计流量 3000立方米/秒,陈村分洪道以下设计流量1500立方米/秒 。原设计右堤为主堤,堤顶宽8m,超高1.5m;左堤为次堤,堤顶宽8m,超高1m。陈村分洪道始建于1956年,分洪口门设在河北省蠡县潴龙河左堤北陈村,口门至高阳县城南分洪道全长28km。原设计治理标准为20年一遇,设计分洪流量1500 立方米/秒 。左右堤堤顶超高均为1.0m。
孝义河原为唐河的一支流,源于安国市的黄台村,东流经马家庄、中东伏落,然后过境博野县、蠡县到高阳县境内。孝义河于1957年和1964年先后进行整治,开挖了14条支渠。孝义河现在是潴泷河以北、唐河以南的一条主要排沥河道,沿途接纳了安国、蠡县、博野、高阳等县污水处理厂出水。一旦潴泷河左堤决口或分洪,就是排泄洪水的主要河道。孝义河在高阳县境内长31.7km,河槽宽15-20m,深2-5m,年平均流量为95m3/s,实际排沥能力为45m3/s,坡降1/6000,在高阳县境内流域面积114km2。孝义河流水去向为白洋淀。
白洋淀东界任丘、雄县,西邻清苑、徐水,南连高阳,北接容城。总面积366平方公里(水面大沽高程10.5米),85%的水域在安新境内,几乎在安新县总面积的二分之一。由白洋淀、藻苲淀、马棚淀、腰葫芦淀等143个大小不等的淀泊组成,总面积50万余亩,常年有水面积325000余亩。正常蓄水量4亿立方米。但白洋淀水面面积随水位而变化。当水位在海拔5至5.5米时全淀干涸;水位升到10米时,蓄水6亿多立方米,最适宜的水位是7至9米。白洋淀汇集了从南、西北三面流来的唐河、府河、漕河、拒马河等九条河水,然后从淀泊东面经赵王新河、大清河汇入海河。
根据高阳县水利局关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的排河证明可知,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一期与二期工程)出水向西排入厂区西侧干渠,进入县城北部北蒲口、吴庄、良庄一带沟渠,剩余部分可经蒲口扬水站排入孝义河道,该站位于污水处理厂北侧,距离污水处理厂总排口直线距离5000m,河道距离约6000m。
3.1.4水文地质
3.1.4.1 调查评价区第四系含水层组划分
项目区域含水层主要由湖积、冲积物组成,在地质分层的基础上,依据含水层与隔水层的分布状况、水动力条件、开发利用条件等因素,将第四系含水层岩组划分为四个含水组,其特征如下:
①第Ⅰ含水组
该含水层岩性以细砂、粉砂为主,底板埋深约30m左右,为有咸水区,不作为主要开发利用层。
②第Ⅱ含水组
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细砂、粉为主,含少量砾石。底板埋深约170m左右,含水层厚度20m左右,本含水组富水性和透水性相对较好,单位涌水量可大于30m3/h.m。
③第Ⅲ含水组
为承压水,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含少量卵砾石,含水组底板埋深约380m,含水层厚度约20-35m,单位涌水量15-30m3/h.m。
④第Ⅳ含水组
为承压水,与第Ⅲ含水组含水层之间有厚度较大且分布较稳定的粘土层,含水层主要岩性为含粘性土的细砂及中细砂互层,底板埋深660m,本组富水性较差,透水性差。单位涌水量小于5m3/h.m。
3.1.4.2 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⑴地下水补给条件
调查评价区内第Ⅰ+Ⅱ含水组,主要接受入渗补给,其次是侧向径流补给和越流补给;而第Ⅲ含水组,地下水主要接受侧向径流及相邻含水组的越流补给。
入渗补给主要包括降水入渗、灌溉回归、河水入渗、渠系及渠灌入渗等。
本区第四系各含水(层)组之间,往往有厚度不等的弱透水层或相对隔水层相间出现。由于自然及人为因素的影响,往往具有一定的水头差,因此将不同程度地产生垂直渗流,即层(组)间越流补给与排泄。由于第Ⅲ、Ⅳ含水组之间分布着厚度大、连续性强、固结—半固结状粘土、亚粘土,其越流补给强度一般较微弱,可将之忽略不计。这里则指是第Ⅰ+Ⅱ与第Ⅲ含水组之间的越流条件。
⑵地下水径流条件
本区第Ⅰ+Ⅱ含水组与第Ⅲ含水组地下水径流方向及径流特征基本一致,总体地下水径流方向均与地形倾向和地表水径流方向大致相同,由西向东汇流,冲积扇区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水力坡度1.8~2.5‰,导水系数均大于2000m2/d。
⑶地下水排泄
随着对第Ⅰ+Ⅱ含水组地下水的超量开采,水位呈区域性下降,使其排泄形式趋于简单。人工开采为主要排泄方式,其次是下游的径流排泄和向第Ⅲ含水组的越流排泄,第Ⅲ含水组地下水排泄方式也以人工开采为主,径流和越流排泄次之。
3.1.4.3 地下水水化学特征
保定平原区地下水类型山前地带至中东部平原,水化学类型有明显的变化规律:地下水类型由HCO3–Ca·Mg→HCO3–Mg·Ca→HCO3–Na·Mg或HCO3–Mg·Na类型过渡。从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及矿化度等值线图上看出,平原区山前至中部京广铁路两侧地带水质较好,水化学类型山前以HCO3–Ca·Mg型水为主,HCO3–Ca型水为辅,矿化度小于0.5g/L;中部为带状的HCO3–Mg·Ca型水,矿化度介于0.3-0.53g/L之间;平原区东部多为HCO3–Na型水,矿化度小于0.5g/L;蠡县、高阳部分地区分布有条带状的HCO3–Na·Mg或HCO3–Mg·Na型水,矿化度介于0.51–0.93g/L之间;
项目所在地地下水化学类型为为HCO3—Na·Mg·Ca型水,矿化度0.24~0.84g/L。
3.1.4.4 地下水动态特征
1、浅层地下水动态
浅层地下水主要影响因素为降水及农业开采。本区浅层地下水动态类型为降水入渗—农业开采型。受气象条件及开采因素的影响,浅层地下水年内水位变化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主要表现为:4-7月份地下水水位大幅度下降,为水位下降期;6-9月份地下水水位缓慢上升,为水位上升期,10月-11月份,地下水水位缓慢下降,为水位调整期;12至次年3月份,地下水水位缓慢上升,为水位调整期。根据监测资料,1993年-2006年末水位变差-13.5m,多年水位变化呈持续下降趋势。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收集调查评价区附近高阳县城南侧地下水监测井的的监测资料,绘制地下水动态曲线图3-1、图3-2。
26.5
|
27
|
27.5
|
28
|
28.5
|
29
|
29.5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月份
|
水位埋深(m )
|
图3-1 浅层地下水水位年内变化曲线
图3-2 浅层地下水水位埋深多年变化曲线
3.1.4.5 地下水流场特征
根据导则要求,评价等级为一级的建设项目,若掌握近3年内至少一个连续水文年的枯、平、丰水期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评价期内至少开展一期地下水水位监测。
本次4月份的调查工作中,对浅层水开展了一期(2016年4月、平水期)水位统测工作,监测地下水水井14眼,绘制了该期地下水流场图;收集了近1年内枯水期(2015年6月)和丰水期(2015年12月)的地下水位动态监测资料,节选了该项目评价区附近的地下水流场图。具体工作情况及分析评价如下:
1、地下水水位监测数据统计
根据统测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编制调查评价区浅层地下水统测结果表3-1,绘制了地下水水位等值线图,论述如下:
表3-1 调查评价区浅层水含水组地下水位统测结果一览表(2016.4)
调查 编号 |
位置 |
井深 (m) |
地面标高(m) |
枯水期 |
监测层位 |
|
水位标高(m) |
水位埋深(m) |
|||||
01# |
厂区内 |
200 |
9.32 |
-25.17 |
34.49 |
浅层地下水 |
02# |
赵通村南 |
160 |
8.55 |
-23.69 |
32.24 |
浅层地下水 |
03# |
厂区东 |
140 |
8.50 |
-25.90 |
34.40 |
浅层地下水 |
04# |
南蔡口村南 |
200 |
9.17 |
-25.05 |
34.22 |
浅层地下水 |
05# |
厂区东南(三利集团院) |
200 |
11.12 |
-26.80 |
37.92 |
浅层地下水 |
06# |
杨屯村 |
180 |
8.93 |
-24.88 |
33.81 |
浅层地下水 |
07# |
西庄村东 |
160 |
10.22 |
-23.81 |
34.03 |
浅层地下水 |
08# |
南蔡口村东 |
180 |
8.44 |
-25.70 |
34.14 |
浅层地下水 |
09# |
隆合庄北 |
150 |
8.87 |
-27.40 |
36.27 |
浅层地下水 |
10# |
隆合庄西 |
180 |
9.26 |
-27.11 |
36.37 |
浅层地下水 |
11# |
岳家佐村南 |
180 |
9.27 |
-25.77 |
35.04 |
浅层地下水 |
12# |
岳家佐村东 |
160 |
9.45 |
-26.54 |
35.99 |
浅层地下水 |
13# |
隆合庄 |
160 |
9.30 |
-28.21 |
37.51 |
浅层地下水 |
14# |
帅丰毛巾厂 |
200 |
9.17 |
-28.25 |
37.42 |
浅层地下水 |
由监测结果及绘制的等水位线图可知,调查评价区浅层水水位埋深在32.24-37.92m之间,平均水位埋深35.28m;水位标高在-28.25~-23.69m之间,平均水位标高-26.02m,平均水力坡度2‰左右,在项目场地附近水力坡度在1.8‰左右,水力坡度较为平缓,地下水流动较慢。地下水流向总体为由西向东流动。
图3-3 调查评价区地下水平水期流场图(2016.04)
图3-4 调查评价区地下水枯水期流场图(2015.06)
图3-5 调查评价区地下水丰水期流场图(2015.12)
3.1.4.6场址区水文地质条件
1、场址地下水类型及赋存特征
项目选址场地地下水类型为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依据工程厂址场地地下水埋藏特征,松散岩类孔隙浅层地下水是本次评价的主要评价层位,其地下水赋存特征叙述如下:
由水文地质图可知,项目选址场地下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含水层主要由湖积、冲积物组成,单位涌水量可大于30m3/h.m。
根据厂区及周边钻孔柱状图可知,场址区内第Ⅰ含水岩组底界埋深30m,为有咸水区,含水量少,不作为主要开采层。第Ⅱ含水组:含水层岩性主要以细砂、粉为主,含少量砾石。底板埋深约170m左右,含水层厚度20m左右,本含水组富水性和透水性相对较好,单位涌水量可大于30m3/h.m。第Ⅲ含水组:含水层岩性主要为中细砂,含少量卵砾石,含水组底板埋深约380m,含水层厚度约20-35m,单位涌水量15-30m3/h.m。第Ⅳ含水组:为承压水,与第Ⅲ含水组含水层之间有厚度较大且分布较稳定的粘土层,含水层主要岩性为含粘性土的细砂及中细砂互层,底板埋深660m,本组富水性较差,透水性差。单位涌水量小于5m3/h.m。
(见图3-6、图3-7、图3-8、图3-9)。
图3-6 调查评价区水文地质图
图3-7 Z1钻孔柱状图
图3-8 Z2钻孔柱状图
图3-9 厂区内钻孔柱状图
2、富水性及水文地质参数确定
为获取评价区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等水文地质参数,在项目区附近利用当地现有民井进行了2组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单孔稳定流抽水试验,利用稳定流试算法进行水文地质参数计算,计算公式为:
![]() |
|||
![]() |
|||
式中:Q—抽水流量(m3/d);
R—抽水影响半径(m);
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H0—地下水初始水位(m);
rw–抽水井半径(m);
Sw—抽水孔水位降深(m)。
抽水试验期间电压水量平稳,观测频率先密后疏,取得了可靠的观测资料,利用潜水稳定流求参公式,分别求得影响半径R和含水层渗透系数K。抽水试验成果见表3-2。
表3-2抽水试验成果
编号 |
抽水试验井 位置 |
最大抽水量 (m3/d) |
最大降深 (m) |
渗透系数 (m/d) |
影响半径 (m) |
K1 |
厂区内 |
1411 |
3.03 |
11.70 |
134.8 |
K2 |
南蔡口村 |
1036 |
2.54 |
9.20 |
100.2 |
平均 |
1223.5 |
2.79 |
10.45 |
117.5 |
3.8.3 场区地下水补径排
场地内浅层地下水补给主要以大气降水入渗补给(包括降水入渗、灌溉回归、河水入渗、渠系及渠灌入渗等)为其主,其次为侧向径流补给,地下水径流方向总体由西向东流动。在项目场地附近水力坡度在1.8‰左右,水力坡度较为平缓,地下水流动较慢。浅层地下水的排泄主要以人工开采(农灌用水)、向下游侧向流出为主。
3.8.4 场地包气带特征
根据本次水位埋深调查结果,项目场地内包气带厚度在34.49m,包气带岩性以粘土、粉质粘土、粉砂土为主,分布连续稳定。根据勘查及水文统测结果,为对包气带防护性能进行评价,对场地内包气带进行了渗水试验。
1、试验目的
污染物从地表进入浅层地下水,必然要经过包气带,包气带的防污性能好坏直接影响着地下水污染程度和状况。通过现场渗水试验获得的表土垂向渗透系数是评价选址包气带防污性能所需要的重要参数。
2、试验方法
试验选用双环渗水试验法,原因在于排除了侧向渗透的影响,提高了实验结果的精度。双环渗水试验法具体试验步骤为:先除去表土,然后在地表嵌入铁环,且铁环须压入土层 5cm 以上;如果沿铁环底部向外漏水,但是土质过于坚硬,而不易继续压入铁环时,需在铁环底部外沿做止水处理。为减小侧向渗透对试验结果的影响,以同心轴的方式埋置一大环于小环外,而且要确保大环高度与小环高度相同。注水水源以秒表计时,人工量筒定量加注的方式。定水头注水时,控制环底水面高度,一般控制在 10cm以内,实际试验中环底水面高度为8~10cm,水面高度包括环底铺砾厚度在内,并且保证大环小环水面高度相同,如图3-10。
图3-10 渗水试验示意图
试验开始时,向环内注水并始终保持其水深为10cm不变,每隔30min 观测记录一次注水量读数,初始阶段由于渗水量变化较大,适当加密观测次数。当注入水量稳定2h后,试验即告结束,并按稳定时的水量计算表土的垂向渗透系数。根据上述工作方法,选取5个地点进行渗水试验,其入渗试验参数见3-3。
表3-3 包气带渗水试验数据统计表
编号 |
台班 T(h) |
渗水层 岩性 |
渗水量 Q(m3/h) |
渗水 面积 F(m2) |
内环水头高度 Z(m) |
毛细 压力 HK(m) |
渗入 深度 L(m) |
渗透 系数 K(m/d) |
|
渗1 |
6.0 |
粉质粘土 |
0.0016 |
0.049 |
0.1 |
0.6 |
0.28 |
0.0093 |
|
渗2 |
6.0 |
粉质粘土 |
0.0019 |
0.049 |
0.1 |
0.6 |
0.26 |
0.0105 |
|
渗3 |
6.0 |
粉质粘土 |
0.0027 |
0.049 |
0.1 |
0.6 |
0.21 |
0.0127 |
|
平均 |
|
|
0.0016 |
0.049 |
0.1 |
0.6 |
0.25 |
0.0108 |
|
说明 |
渗透系数计算公式: 渗水环(内环)直径R=0.25m; 渗水环(内环)面积:0.049。 |
||||||||
按照本次工作调查结果,确定场地第四系包气带厚度34.49m,其包气带主要岩性为粉土、粉质粘土、粘土,其渗透试验结果,该场地包气带垂向渗透系数平均为0.0108m/d(合1.25×10-5cm/s)。
3.3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本项目位于保定市高阳县高任路北侧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区内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东侧,根据本项目建设特征和所在区域的生态环境的特点,确定大气保护目标为厂址周围2500m范围内的环境控制,保护级别为《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声环境保护目标为厂界四周200M范围内的声环境,保护级别为《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5-2012)2类标准;地表水保护目标为孝义河,保护级别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IV类标准;地下水保护目标为厂址周围地下水、保护级别为《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
评价范围内的环境保护目标主要为村庄和地表水,其中村庄主要为北蔡口村、南蔡口村、西庄村丶昭通村、杨家屯村、北圈头村、骆家屯村、岳家佐村、南圈头村,其地理位置详见附图。项目厂址周边无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生态功能保护区、文物保护地等法律、法规规定的环境敏感区。
3.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本次评价项目所在区域大气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和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数据均引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该项目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2013.1,已获得批复)中的现状质量数据,声环境及地下水环境部分现状数据均由河北新环环境监测有限公司在本次评价过程中实际监测获得,地下水部分数据引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中现状监测数据。
本环评所引用的大气环境现状监测中NH3、H2S是由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12年10月实际监测完成,厂区内NH3、H2S及恶臭气体浓度参考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验收监测数据,SO2、NO2、PM10环境现状监测值引用位于本工程北侧高阳县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监测数据(2012年);区域地下水环境、厂区西侧干渠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由保定市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12年9月实际监测完成,孝义河地表水环境质量数据参考高阳县环境保护监测在2015年4、5、6月份对蒲口断面进行常规监测的数据。
本项目位于高阳县循环经济工业示范区内,根据河北省环保厅《关于督导加快省级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冀环办发【2009】135号)中指出:对已进行规划环评的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等其入区建设项目环评,环境监测的有效期由2年延长至5年;另外,本次环评引用的数据以及检测数据均由有资质的单位进行检测获得,因此数据符合相关规定,数据有效。
3.4.1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3.4.1.1环境空气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布点
为了缩短环评周期,在保障环评质量的前提下,本次评价NH3、H2S选取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二期扩容改造工程环境影响报告书的2012年10月18日~10月24日检测数据,SO2、NO2、PM10引用位于本工程西北侧高阳县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中2012年9月26日~10月11日检测数据(监测点位与本项目的距离、相对方位见表4-1),监测点位、监测时间符合《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大气环境》(HJ2.2-2008)以及河北省环保厅《关于督导加快省级工业园区、产业聚集区规划环评工作的通知》(冀环办发【2009】135号)的相关要求,监测方法符合《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要求。因此,监测数据有效。
表3-2 环境空气监测点位置
序号 |
监测点名称 |
方位 |
距离(m) |
监测因子 |
|
24小时 平均浓度 |
1小时 平均浓度 |
||||
G1 |
杨家屯村 |
SW |
935 |
PM10、SO2、NO2 |
SO2、NO2、NH3、H2S |
G2 |
岳家佐村 |
S |
950 |
||
G3 |
南蔡口村 |
NW |
560 |
||
G4 |
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厂区 |
N |
500 |
PM10、SO2、NO2 |
SO2、NO2 |
3.4.1.2环境空气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
现状评价因子同监测项目。
(2)评价标准
SO2、NO2、PM10评价标准采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中的二级标准,NH3、H2S采用《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中居住区大气有害物质的最高允许浓度的一次浓度限值为环境质量评价标准。
(3)评价方法
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
式中:Pi —i污染物污染指数;
Ci —i污染物现状监测浓度,mg/m³(μg/ m³);
Coi—i污染物评价标准,mg/ m³。
(4)大气环境质量评价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3-3。
表3-3 大气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统计结果 μg/m³
项目 |
1小时(一次)平均浓度值 |
24小时平均浓度值 |
|||||
监测结果 |
评价标准 μg/m³ |
污染指数 |
监测结果 μg/m³ |
评价标准μg/m³ |
污染指数 |
||
G1 |
SO2 |
7L-33 |
500 |
0.01L-0.08 |
12~21 |
150 |
0.08~0.14 |
NO2 |
10~37 |
200 |
0.05-0.19 |
6~15 |
80 |
0.08-0.19 |
|
PM10 |
- |
- |
- |
10~18 |
150 |
0.07-0.12 |
|
NH3 |
24~37 |
200 |
0.12-0.185 |
— |
— |
— |
|
H2S |
5~7 |
10 |
0.50-0.70 |
— |
— |
— |
|
G2 |
SO2 |
7L-41 |
500 |
0.01L-0.19 |
7~15 |
150 |
0.05-0.10 |
NO2 |
8~32 |
200 |
0.04-0.16 |
7~13 |
80 |
0.09-0.16 |
|
PM10 |
- |
- |
- |
11~18 |
150 |
0.07-0.12 |
|
NH3 |
26~37 |
200 |
0.13-0.185 |
— |
— |
— |
|
H2S |
4~7 |
10 |
0.40-0.70 |
— |
— |
— |
|
G3 |
SO2 |
7L-35 |
500 |
0.01L-0.07 |
5~31 |
150 |
0.03-0.21 |
NO2 |
10~31 |
200 |
0.05-0.16 |
5~11 |
80 |
0.06-0.14 |
|
PM10 |
- |
- |
- |
14~39 |
150 |
0.09-0.26 |
|
NH3 |
25~36 |
200 |
0.125-0.18 |
— |
— |
— |
|
H2S |
5~8 |
10 |
|
— |
— |
— |
|
G4 |
SO2 |
7L-58 |
500 |
0.01L-0.12 |
6~29 |
150 |
0.04-0.19 |
NO2 |
8~31 |
200 |
0.50-0.80 |
7~14 |
80 |
0.09-0.18 |
|
PM10 |
- |
- |
- |
10-22 |
150 |
0.07-0.15 |
由表3-3可见,各监测点SO2、NO224小时平均浓度,1小时平均浓度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氨气、硫化氢1小时平均浓度单项标准指数均小于1,监测点位PM1024小时平均浓度单项标准指数小于1,未出现超标情况。
3.4.2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4.2.1地下水现状监测
- 监测点位:根据地下水评价等级及当地地下水流向,结合实际条件,在地下水评价范围内,地下水常规因子选取监测点7个,地下水中离子监测点选取8个点。地下水基本因子监测点情况见表3-4,离子检测点情况详见表3-5,地下水监测水井深、水位调查数据详见表3-6。
表3-4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常规因子)监测点情况一览表
序号 |
监测点位 |
方位 |
距项目 距离(m) |
所处 功能区 |
1# |
岳家佐村 |
S |
950 |
|
2# |
杨家屯水井 |
SWW |
935 |
|
3# |
赵通村水井 |
W |
650 |
|
4# |
隆合庄村水井 |
E |
3350 |
|
5# |
南蔡口村水井 |
NW |
560 |
|
6# |
北蔡口村水井 |
NNW |
1410 |
|
7# |
南蒲口村 |
NNW |
2600 |
表3-5 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离子)监测点情况一览表
序号 |
监测点位 |
方位 |
距项目 距离(m) |
所处 功能区 |
1# |
厂区内 |
—— |
—— |
Ⅲ类 |
2# |
厂区东100m |
E |
100 |
|
3# |
厂区东500m |
E |
500 |
|
4# |
厂区东1km (三利集团内) |
E |
1000 |
|
5# |
南蔡口村水井 |
NW |
560 |
|
6# |
赵通村水井 |
W |
650 |
|
7# |
赵通村 (康丽湾宾馆内) |
W |
900 |
|
8# |
厂区南1000m (杨屯村) |
S |
1000 |
表3-6地下水井深、水位调查数据一览表
调查 |
位置 |
井深 |
地面标高(m) |
枯水期 |
监测层位 |
|
编号 |
(m) |
水位标高(m) |
水位埋深(m) |
|||
01# |
厂区内 |
200 |
9.32 |
-25.17 |
34.49 |
浅层地下水 |
02# |
赵通村南 |
160 |
8.55 |
-23.69 |
32.24 |
浅层地下水 |
03# |
厂区东 |
140 |
8.50 |
-25.90 |
34.40 |
浅层地下水 |
04# |
南蔡口村南 |
200 |
9.17 |
-25.05 |
34.22 |
浅层地下水 |
05# |
厂区东南(三利集团院) |
200 |
11.12 |
-26.80 |
37.92 |
浅层地下水 |
06# |
杨屯村 |
180 |
8.93 |
-24.88 |
33.81 |
浅层地下水 |
07# |
西庄村东 |
160 |
10.22 |
-23.81 |
34.03 |
浅层地下水 |
08# |
南蔡口村东 |
180 |
8.44 |
-25.70 |
34.14 |
浅层地下水 |
09# |
隆合庄北 |
150 |
8.87 |
-27.40 |
36.27 |
浅层地下水 |
10# |
隆合庄西 |
180 |
9.26 |
-27.11 |
36.37 |
浅层地下水 |
11# |
岳家佐村南 |
180 |
9.27 |
-25.77 |
35.04 |
浅层地下水 |
12# |
岳家佐村东 |
160 |
9.45 |
-26.54 |
35.99 |
浅层地下水 |
13# |
隆合庄 |
160 |
9.30 |
-28.21 |
37.51 |
浅层地下水 |
14# |
帅丰毛巾厂 |
200 |
9.17 |
-28.25 |
37.42 |
浅层地下水 |
- 监测因子:
常规监测单因子:pH、总硬度、硫酸盐、氯化物、高锰酸盐指数、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溶解性总固体、六价铬、挥发酚、氰化物、砷、汞、氟化物、铅、镉、铁、锰、菌落总数、总大肠菌群,共计21项;同时记录井深和水位。
离子:阳离子K+、Na+、Ca2+、Mg2+,阴离子HCO3–、CO32-、Cl–、SO42-、NO3–、OH–。
- 监测时间及频率:
常规因子:2016年3月9日至3月10日及2016年10月28日至10月29日,分别连续监测2天,每天采样1次。
离子:2016年4月20日,监测1天,采样1次。
(4)监测分析方法
按《地下水环境监测技术规范》(HJ/T164-2004)进行,各地下水监测因子检测方法及检出浓度见表3-7。
表3-7.1 地下水监测因子检测方法及检出浓度一览表
序号 |
检测项目 |
检测方法 |
检出限 |
1 |
pH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 5750.4-2006 5.1玻璃电极法 |
— |
2 |
总硬度(以CaCO 3计)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 5750.4-2006 7.1乙二胺四乙酸二钠滴定法 |
1.0mg/L |
3 |
硫酸盐(SO42-)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5750.5-2006 1.3铬酸钡分光光度法 |
5mg/L |
4 |
氯化物(Cl–)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 GB/T 5750.5-2006 2.1硝酸银容量法 |
1.0mg/L |
5 |
耗氧量(高锰酸盐指数)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有机物综合指标》 GB/T 5750.7-2006 1.1酸性高锰酸钾滴定法 |
0.05mg/L |
6 |
氨氮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5750.5-2006 9.1纳氏试剂分光光度法 |
0.02mg/L |
7 |
硝酸盐氮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5750.5-2006 5.2紫外分光光度法 |
0.2mg/L |
8 |
亚硝酸盐氮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 5750.5-2006 10.1 重氮偶合分光光度法 |
0.001mg/L |
9 |
溶解性总固体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 5750.4-2006 8.1称量法 |
— |
10 |
六价铬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10.1 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 |
0.004mg/L |
11 |
挥发酚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 GB/T 5750.4-2006 9.1 4-氨基安替吡啉三氯甲烷萃取分光光度法 |
0.002mg/L |
12 |
氰化物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无机非金属指标》 GB/T5750.5-2006 4.1 异烟酸-吡唑酮分光光度法 |
0.002mg/L |
13 |
砷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6.2二乙氨基二硫代甲酸银分光光度法 |
0.01mg/L |
14 |
汞 |
《水质 总汞的测定 冷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HJ 597-2011 |
0.4μg/L |
15 |
氟化物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感官性状和物理指标》GB/T 5750.5-2006 3.1离子选择电极法 |
0.2mg/L |
16 |
铅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11.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2.5μg/L |
17 |
镉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9.1无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5μg/L |
18 |
铁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2.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03mg/L |
19 |
锰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金属指标》 GB/T 5750.6-2006 3.1火焰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
0.01mg/L |
20 |
总大肠菌群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GB/T 5750.12-2006 2.1多管发酵法 |
<2MPN/100mL |
21 |
菌落总数 |
《生活饮用水 标准检验方法 微生物指标》 GB/T 5750.12-2006 1.1 平皿计数法 |
— |
表3-7.2 地下水十大离子检测方法及检出浓度一览表
序号 |
检测项目 |
仪器设备及型号 |
检测方法细则 |
最低检测浓度(mg/L) |
1 |
钙 |
50mL酸式滴定管 |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 0064.13-93 |
<0.5 |
2 |
镁 |
50mL酸式滴定管 |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 0064.14-93 |
<0.3 |
3 |
碳酸盐 |
50mL酸式滴定管 |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 0064.49-93 |
<1.0 |
4 |
重碳酸盐 |
50mL酸式滴定管 |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 0064.49-93 |
<1.0 |
5 |
硫酸盐 |
离子色谱仪CIC-160 |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 0064.51-93 |
<0.5 |
6 |
氯化物 |
50mL酸式滴定管 |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 0064.50-93 |
<0.7 |
7 |
汞 |
原子荧光光度计AFS-830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GB/T 5750.6-2006 8.1 |
<0.0001 |
8 |
砷 |
原子荧光光度计 PF6-2 |
《地下水质检验方法》DZ/T 0064.11-93 |
<0.001 |
9 |
钾 |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计TAS-990Super |
《生活饮用水标准检验方法金属指标》GB/T 5750.6-2006 22.1 |
<0.5 |
10 |
钠 |
<1.0 |
3.4.2.2地下水监测结果
各监测点地下水监测结果见表3-8。
3.4.2.3地下水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因子
地下水现状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2)评价标准
采用《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Ⅲ类标准,详见表1-13
(3)评价方法
评价采用单项标准指数法,一般项目计算公式为:
![]() |
式中:Sij——单项水质参数i在j监测点位的标准指数;
Cij——i污染物在j监测点位的浓度,mg/l ;
Csi——i污染物评价标准,mg/l;
pH 的标准指数计算公式为:
pHj≤7.0
pHj>7.0
式中:SpHj —— pH在第j监测点位的标准指数;
pHj——在第j监测点位实测的pH值;
pHsd——评价标准规定的pH值下限;
pHsu——评价标准规定的pH值上限。
(4)评价结果与分析
根据评价方法及评价标准,对现状监测结果进行评价,并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常规因子监测及评价结果见表3-8,离子统计情况详见表3-9。
表3-9 地下水离子统计情况一览表
监测点 |
离子(B) |
p(B)/mgL-1 |
c(1/zBz-)mmolL-1 |
X(1/zBz-)/% |
离子(B) |
p(B)/mgL-1 |
c(1/zBz-)mmolL-1 |
X(1/zBz-)/% |
||
厂 区 内 |
阳 离 子 |
K+ |
0.9 |
0.02 |
0.4 |
阴 离 子 |
HCO3– |
152.8 |
2.50 |
48.8 |
Na+ |
118.1 |
5.14 |
91.7 |
CO32- |
12.1 |
0.40 |
7.9 |
|||
Ca2+ |
4.9 |
0.24 |
4.3 |
Cl– |
38.3 |
1.08 |
21.1 |
|||
Mg2+ |
2.5 |
0.20 |
3.6 |
SO42- |
43.0 |
0.90 |
17.5 |
|||
|
|
|
|
NO3– |
15.18 |
0.245 |
4.8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26.3 |
5.60 |
100.0 |
合计 |
261.4 |
5.13 |
100.0 |
|||
厂 区 东100m |
阳 离 子 |
K+ |
1.3 |
0.03 |
0.4 |
阴 离 子 |
HCO3– |
155.3 |
2.55 |
37.7 |
Na+ |
110.4 |
4.80 |
67.7 |
CO32- |
0.0 |
0.00 |
0.0 |
|||
Ca2+ |
29.1 |
1.45 |
20.5 |
Cl– |
78.0 |
2.20 |
32.5 |
|||
Mg2+ |
9.8 |
0.81 |
11.4 |
SO42- |
89.4 |
1.86 |
27.5 |
|||
|
|
|
|
NO3– |
9.49 |
0.153 |
2.3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50.7 |
7.09 |
100.0 |
合计 |
332.2 |
6.76 |
100.0 |
|||
厂 区 东500m |
阳 离 子 |
K+ |
1.0 |
0.03 |
0.5 |
阴 离 子 |
HCO3– |
147.9 |
2.42 |
46.5 |
Na+ |
121.6 |
5.29 |
90.6 |
CO32- |
9.7 |
0.32 |
6.2 |
|||
Ca2+ |
6.5 |
0.32 |
5.5 |
Cl– |
42.5 |
1.20 |
23.0 |
|||
Mg2+ |
2.5 |
0.20 |
3.4 |
SO42- |
46.3 |
0.96 |
18.5 |
|||
|
|
|
|
NO3– |
18.86 |
0.304 |
5.8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31.5 |
5.84 |
100.0 |
合计 |
265.3 |
5.22 |
100.0 |
|||
厂 区 东1000m |
阳 离 子 |
K+ |
1.0 |
0.03 |
0.5 |
阴 离 子 |
HCO3– |
155.3 |
2.55 |
48.7 |
Na+ |
113.0 |
4.92 |
89.3 |
CO32- |
12.1 |
0.40 |
7.7 |
|||
Ca2+ |
8.1 |
0.40 |
7.3 |
Cl– |
39.7 |
1.12 |
21.4 |
|||
Mg2+ |
2.0 |
0.16 |
2.9 |
SO42- |
46.2 |
1.96 |
18.4 |
|||
|
|
|
|
NO3– |
12.43 |
0.200 |
3.8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24.1 |
5.51 |
100.0 |
合计 |
265.8 |
5.23 |
100.0 |
|||
南 蔡 口 村 |
阳 离 子 |
K+ |
0.9 |
0.02 |
0.4 |
阴 离 子 |
HCO3– |
150.4 |
2.46 |
48.5 |
Na+ |
120.1 |
5.22 |
93.9 |
CO32- |
19.4 |
0.65 |
12.7 |
|||
Ca2+ |
5.7 |
0.28 |
5.0 |
Cl– |
32.6 |
0.92 |
18.1 |
|||
Mg2+ |
0.5 |
0.04 |
0.7 |
SO42- |
40.1 |
0.83 |
16.4 |
|||
|
|
|
|
NO3– |
13.34 |
0.215 |
4.2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27.2 |
5.56 |
100.0 |
合计 |
255.8 |
5.08 |
100.0 |
|||
赵 通 村 |
阳 离 子 |
K+ |
0.87 |
0.02 |
0.3 |
阴 离 子 |
HCO3– |
165.2 |
2.71 |
52.3 |
Na+ |
123.9 |
5.39 |
93.4 |
CO32- |
21.8 |
0.73 |
14.1 |
|||
Ca2+ |
4.0 |
0.20 |
3.5 |
Cl– |
28.4 |
0.80 |
15.5 |
|||
Mg2+ |
2.0 |
0.16 |
2.8 |
SO42- |
38.6 |
0.80 |
15.5 |
|||
|
|
|
|
NO3– |
8.49 |
0.137 |
2.6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30.7 |
5.77 |
100.0 |
合计 |
262.4 |
5.17 |
100.0 |
|||
赵通村 (康丽湾宾馆内) |
阳 离 子 |
K+ |
1.8 |
0.05 |
0.8 |
阴 离 子 |
HCO3– |
155.3 |
2.55 |
41.3 |
Na+ |
114.8 |
4.99 |
77.7 |
CO32- |
2.4 |
0.08 |
1.3 |
|||
Ca2+ |
17.0 |
0.85 |
13.2 |
Cl– |
65.2 |
1.84 |
29.9 |
|||
Mg2+ |
6.4 |
0.53 |
8.3 |
SO42- |
66.0 |
1.37 |
22.3 |
|||
|
|
|
|
NO3– |
19.95 |
0.322 |
5.2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40.0 |
6.42 |
100.0 |
合计 |
308.9 |
6.16 |
100.0 |
|||
厂区南1000m(杨屯村) |
阳 离 子 |
K+ |
1.0 |
0.03 |
0.5 |
阴 离 子 |
HCO3– |
157.8 |
2.59 |
47.4 |
Na+ |
123.2 |
5.36 |
92.6 |
CO32- |
9.7 |
0.32 |
5.9 |
|||
Ca2+ |
6.5 |
0.32 |
5.5 |
Cl– |
45.4 |
1.28 |
23.5 |
|||
Mg2+ |
1.0 |
0.08 |
1.4 |
SO42- |
47.7 |
0.99 |
18.2 |
|||
|
|
|
|
NO3– |
16.64 |
0.268 |
4.9 |
|||
|
|
|
|
OH– |
0.0 |
0.00 |
0.0 |
|||
合计 |
131.7 |
5.79 |
100.0 |
合计 |
277.2 |
5.45 |
100.0 |
注:p(B)/mgL-1 为质量浓度,c(1/zBz-)mmolL-1为物质的量浓度,X(1/zBz-)/% 为含量百分比。
表3-8.1 地下水(深水井)常规因子监测结果统计及评价表
采样点 |
岳家佐村水井 |
杨家屯村 水井 |
赵通村 水井 |
隆合庄村 水井 |
南蔡口村 水井 |
北蔡口村 水井 |
南蒲口村 水井 |
|
|||||||||||
10.28 |
10.29 |
3.9 |
3.10 |
3.9 |
3.10 |
3.9 |
3.10 |
3.9 |
3.10 |
3.9 |
3.10 |
10.28 |
10.29 |
||||||
检测项目 |
pH |
标准值 |
检测值 |
8.37 |
8.35 |
8.55 |
8.64 |
8.16 |
8.18 |
8.48 |
8.47 |
8.60 |
8.60 |
8.74 |
8.75 |
8.35 |
8.37 |
||
6.5-8.5 |
标准指数 |
0.913 |
0.900 |
1.03 |
1.09 |
0.77 |
0.79 |
0.99 |
0.98 |
1.07 |
1.07 |
1.16 |
1.17 |
0.9 |
0913 |
||||
总硬度 |
标准值 |
检测值 |
166 |
164 |
20.7 |
20.9 |
215 |
214 |
38.4 |
37.8 |
20.9 |
21.3 |
13.9 |
14.5 |
110 |
106 |
|||
≤450 |
标准指数 |
0.369 |
0364 |
0.05 |
0.05 |
0.48 |
0.48 |
0.09 |
0.08 |
0.05 |
0.05 |
0.03 |
0.03 |
0.244 |
0.236 |
||||
硫酸盐 |
标准值 |
检测值 |
— |
— |
48 |
49 |
189 |
190 |
45 |
44 |
49 |
48 |
39 |
40 |
— |
— |
|||
≤250 |
标准指数 |
— |
— |
0.19 |
0.20 |
0.76 |
0.76 |
0.18 |
0.18 |
0.20 |
0.19 |
0.16 |
0.16 |
— |
— |
||||
氯化物 |
标准值 |
检测值 |
— |
— |
42.5 |
42.0 |
114 |
112 |
39.5 |
39.7 |
44.5 |
44.9 |
27.0 |
27.6 |
— |
— |
|||
≤250 |
标准指数 |
— |
— |
0.17 |
0.17 |
0.46 |
0.45 |
0.16 |
0.16 |
0.18 |
0.18 |
0.11 |
0.11 |
— |
— |
||||
高锰酸盐指数 |
标准值 |
检测值 |
0.51 |
0.52 |
0.53 |
0.57 |
0.66 |
0.65 |
0.50 |
0.52 |
0.55 |
0.53· |
0.50 |
0.50 |
0.42 |
0.48 |
|||
≤3.00 |
标准指数 |
0.17 |
0.173 |
0.18 |
0.19 |
0.22 |
0.22 |
0.17 |
0.17 |
0.18 |
0.18 |
0.17 |
0.17 |
0.14 |
0.16 |
||||
氨氮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2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硝酸盐氮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4.1 |
4.0 |
3.0 |
3.0 |
2.6 |
2.6 |
4.4 |
4.5 |
1.6 |
1.6 |
2.9 |
2.9 |
|||
≤20 |
标准指数 |
— |
— |
0.21 |
0.20 |
0.15 |
0.15 |
0.13 |
0.13 |
0.22 |
0.23 |
0.08 |
0.08 |
0.145 |
0.145 |
||||
亚硝酸 盐氮 |
标准值 |
检测值 |
0.002 |
0.002 |
0.009 |
0.009 |
0.005 |
0.005 |
0.02 |
0.02 |
0.020 |
0.019 |
0.016 |
0.016 |
0.019 |
0.019 |
|||
≤0.02 |
标准指数 |
0.1 |
0.1 |
0.45 |
0.45 |
0.25 |
0.25 |
1.00 |
1.0 |
1.00 |
0.95 |
0.8 |
0.8 |
0.95 |
0.95 |
||||
溶解性总固体 |
标准值 |
检测值 |
490 |
497 |
324 |
332 |
635 |
625 |
291 |
300 |
338 |
338 |
285 |
280 |
371 |
370 |
|||
≤1000 |
标准指数 |
0.49 |
0.497 |
0.32 |
0.33 |
0.64 |
0.63 |
0.29 |
0.3 |
0.34 |
0.34 |
0.29 |
0.28 |
0371 |
0.37 |
||||
六价铬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挥发酚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02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氰化物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砷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汞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01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氟化物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0.47 |
0.51 |
0.40 |
0.46 |
0.55 |
0.58 |
0.52 |
0.50 |
0.61 |
0.58 |
0.52 |
0.52 |
|||
≤1.0 |
标准指数 |
— |
— |
0.47 |
0.51 |
0.40 |
0.46 |
0.55 |
0.58 |
0.52 |
0.50 |
0.61 |
0.58 |
0.52 |
0.52 |
||||
铅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0.0043 |
0.0041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0.086 |
0.082 |
— |
— |
— |
— |
— |
— |
— |
— |
||||
镉 |
标准值 |
检测值 |
0.0006 |
0.0006 |
ND |
ND |
0.0006 |
0.0006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1 |
标准指数 |
0.06 |
0.06 |
— |
— |
0.06 |
0.06 |
— |
— |
— |
— |
— |
— |
— |
— |
||||
铁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3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锰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1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大肠 菌群 |
标准值 |
检测值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
|
≤100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ND表示低于检出限
表3-8.2 地下水(浅水井)常规因子监测结果统计及评价表
采样点 |
岳家佐村水井 |
杨家屯村 水井 |
赵通村 水井 |
隆合庄村 水井 |
南蔡口村 水井 |
北蔡口村 水井 |
南蒲口村 水井 |
|||||||||||
10.28 |
10.29 |
10.28 |
10.29 |
10.28 |
10.29 |
10.28 |
10.29 |
10.28 |
10.29 |
10.28 |
10.29 |
10.28 |
10.29 |
|||||
检测项目 |
pH |
标准值 |
检测值 |
8.34 |
8.37 |
8.39 |
8.39 |
8.36 |
8.38 |
8.37 |
8.34 |
8.35 |
8.32 |
8.32 |
8.34 |
8.35 |
8.37 |
|
6.5-8.5 |
标准指数 |
0.893 |
0.913 |
0.927 |
0.927 |
0.907 |
0920 |
0.913 |
0.893 |
0.900 |
0.880 |
0.880 |
0.893 |
0.900 |
0.913 |
|||
总硬度 |
标准值 |
检测值 |
166 |
164 |
52.8 |
50.2 |
49.8 |
47.9 |
178 |
176 |
94.4 |
95.7 |
49.6 |
48.8 |
160 |
161 |
||
≤450 |
标准指数 |
0.369 |
0.364 |
0.117 |
0.112 |
0.111 |
0.106 |
0.396 |
0.391 |
0.210 |
0.213 |
0.110 |
0.108 |
0.356 |
0.358 |
|||
高锰酸盐指数 |
标准值 |
检测值 |
0.51 |
0.52 |
0.40 |
0.42 |
0.44 |
0.47 |
0.55 |
0.53 |
0.36 |
0.32 |
0.40 |
0.39 |
0.48 |
0.45 |
||
≤3.00 |
标准指数 |
0.170 |
0.173 |
0.133 |
0.140 |
0.147 |
0.157 |
0.183 |
0.177 |
0.120 |
0.107 |
0.133 |
0.130 |
0.160 |
0.150 |
|||
氨氮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2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硝酸盐氮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39 |
3.9 |
4.1 |
4.1 |
ND |
ND |
3.3 |
3.2 |
1.7 |
1.7 |
ND |
ND |
||
≤20 |
标准指数 |
— |
— |
1.95 |
0.195 |
0.205 |
0.205 |
— |
— |
0.165 |
0.16 |
0.085 |
0.085 |
— |
— |
|||
亚硝酸 盐氮 |
标准值 |
检测值 |
0.002 |
0.002 |
0.013 |
0.013 |
ND |
0.002 |
ND |
ND |
0019 |
0.019 |
ND |
ND |
0.002 |
0.002 |
||
≤0.02 |
标准指数 |
0.1 |
0.1 |
0.65 |
0.65 |
— |
0.1 |
— |
— |
950 |
0.95 |
— |
— |
0.1 |
0.1 |
|||
溶解性总固体 |
标准值 |
检测值 |
490 |
497 |
330 |
336 |
328 |
321 |
592 |
587 |
352 |
344 |
336 |
339 |
510 |
502 |
||
≤1000 |
标准指数 |
0.49 |
0.497 |
0.33 |
0.336 |
0.328 |
0.321 |
0.592 |
0.587 |
0.352 |
0.344 |
0.336 |
0.339 |
0.51 |
0.502 |
|||
六价铬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挥发酚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02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氰化物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砷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汞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01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氟化物 |
标准值 |
检测值 |
0.62 |
0.63 |
0.57 |
058 |
0.58 |
0.57 |
0.72 |
0.73 |
0.48 |
0.48 |
0.66 |
0.67 |
0.50 |
0.51 |
||
≤1.0 |
标准指数 |
0.62 |
0.63 |
0.57 |
058 |
0.58 |
0.57 |
0.72 |
0.73 |
0.48 |
0.48 |
0.66 |
0.67 |
0.50 |
0.51 |
|||
铅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05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镉 |
标准值 |
检测值 |
0.0006 |
0.0006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0.0006 |
0.0006 |
||
≤0.01 |
标准指数 |
0.06 |
0.06 |
— |
— |
— |
— |
— |
— |
— |
— |
— |
— |
0.06 |
0.06 |
|||
铁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3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锰 |
标准值 |
检测值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ND |
||
≤0.1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总大肠 菌群 |
标准值 |
检测值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未检出 |
||
|
≤100 |
标准指数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ND表示低于检出限
由表3-8分析可知,监测期间各地下水监测点中,各监测点中的各监测因子均符合《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的要求,由此可见,厂区及周边地下水质量相对较好。
3.4.3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3.4.3.1地表水环境现状监测
(1)监测点位
高阳县污水处理厂西侧干渠共设3个监测点位,分别厂区西侧干渠排水口上游300m断面(1#)、下游1000m断面(2#)和下游远端2000m断面(3#);孝义河参考郝关村断面监测数据(2017年)。
(2)监测因子
pH、化学需氧量、BOD5、悬浮物、总磷、总氮、氨氮、硫化物、色度,共计9项,同时调查流量。
(3)监测分析方法
监测方法按《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执行。
(4)监测时间与频次
厂区西侧干渠于2016年8月16日进行监测,上下午各采样一次;孝义河郝关村断面取2017年5月例行监测数据值。
(5)监测结果
地表水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详见表3-10、3-11。
表3-10 厂区西侧干渠监测结果统计表
采样点 |
监测项目(单位:除注明者外,其余为mg/L) |
||||||||
pH |
COD |
BOD5 |
悬浮物 |
总磷 |
总氮 |
氨氮 |
硫化物 |
色度 |
|
1# |
7.35 |
34 |
3.1 |
6 |
0.394 |
5.49 |
0.318 |
0.02L |
40倍/浅黄色 |
2# |
7.51 |
35 |
3.4 |
6 |
0.440 |
5.57 |
0.310 |
0.02L |
|
3# |
7.72 |
37 |
3.7 |
7 |
0.497 |
5.64 |
0.316 |
0.02L |
|
IV类 标准 |
6-9 |
30 |
6 |
– |
0.3 |
1.5 |
1.5 |
0.5 |
– |
由于该干渠上游为断流状态,主要接纳的是高阳县污水处理厂排放的废水,外部来水较少,故各断面水质无明显区别。
表3-11 孝义河监测结果统计表
采样点 |
监测时间 |
监测项目 |
||||
pH |
COD(mg/L) |
氨氮(mg/L) |
TP (mg/L) |
流量(m3/s) |
||
郝关村东 |
2017.5 |
7.60 |
26 |
0.62 |
0.266 |
0.02 |
IV类标准 |
6-9 |
30 |
1.5 |
0.3 |
– |
孝义河上游同为断流状态。主要用于接纳安国、博野、蠡县污水处理厂排水断面水流较少且水质差异不大。
3.4.3.2 地表水环境质量现状评价
(1)评价目的:通过现状监测和评价,查明建设项目周边区域地表水水质现状,为地表水环境影响分析提供基础资料。
(2)评价因子:同监测因子。
(3)评价方法:单因子标准指数法,其计算模式为:
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进行评价,计算公式为:
式中:Si—i污染物单因子指数
Ci-i污染物的浓度值,mg/L
Csi-i污染物的评价标准,mg/L
pH值标准指数计算公式:
式中:--pH单因子指数;
--j断面pH值;
--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下限;
--地面水水质标准中规定的pH值上限;
(4)评价结果及分析
评价结果见表3-12、3-13。
表3-12 厂区西侧干渠环境现状评价结果表
采样点 |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结果 |
||||||||
pH |
COD |
BOD5 |
悬浮物 |
总磷 |
总氮 |
氨氮 |
硫化物 |
色度 |
|
1# |
0.175 |
1.13 |
0.517 |
– |
1.31 |
3.66 |
0.212 |
ND |
– |
2# |
0.255 |
1.17 |
0.567 |
– |
1.47 |
3.71 |
0.207 |
ND |
– |
3# |
0.36 |
1.23 |
0.617 |
– |
1.66 |
3.76 |
0.211 |
ND |
– |
IV类 标准 |
6-9 |
30 |
6 |
– |
0.3 |
1.5 |
1.5 |
0.5 |
– |
表3-13 孝义河环境现状评价结果表
采样点 |
监测时间 |
地表水环境现状评价结果 |
||||
pH |
COD(mg/L) |
氨氮(mg/L) |
TP |
|||
郝关村东 |
2017.5 |
0.3 |
0.87 |
0.41 |
0.89 |
|
IV类标准 |
6-9 |
30 |
1.5 |
0.3 |
由表3-12、表3-13可以看出,厂区西侧干渠三个断面色度为40倍,水体呈浅黄色,pH值7.35~7.72,COD34~37mg/L,BOD53.1~3.7mg/L,悬浮物6~7mg/L,总磷0.394~0.497mg/L,总氮5.49~5.64mg/L,氨氮0.310~0.318mg/L,硫化物低于检出限,其中pH、BOD5、悬浮物、氨氮及硫化物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IV类水质要求,COD、总磷和总氮浓度超过IV类水质要求,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1.23、1.66和3.76,超标的主要原因是该干渠接纳的是污水处理厂排水,途中缺少天然水补给所致;孝义河郝关村断面pH值7.60、COD26mg/L、氨氮0.62mg/L、TP0.266mg/L,各因子现状值均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GB3838-2002)IV类水质要求。
3.4.4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与评价
高阳县环境保护监测站于2016年3月11日对本工程厂区所在区域声环境质量现状进行了监测。
3.4.4.1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
(1)监测点布设
在厂区的四个边界分别设立监测点,共4个。
(2)监测时间及监测频次
2016年3月11日昼间(06:00-22:00)和夜间(22:00-06:00)各进行一次,监测期间现有工程均处于正常运营状态下。
(3)监测因子
监测因子为等效连续A声级。
(4)监测结果
声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见表3-14。
3.4.4.2声环境现状评价
(1)评价方法
采用噪声实测值等效连续A声级与相应标准值直接对比的方法。
(2)评价标准
区域噪声执行《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3类标准。
(3)评价结果
表3-14 声环境现状评价结果 单位dB(A)
监测点 位置 |
监测 时间 |
监测值 |
评价标准 |
评价结果 |
评价标准 |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
南厂界 Z1 |
2016.3.11 |
53.5 |
47.7 |
65 |
55 |
达标 |
达标 |
《声环境质量标准》(GB12348-2008)3类 |
达标 |
达标 |
|||||||
东厂界 Z2 |
53.0 |
48.2 |
达标 |
达标 |
||||
达标 |
达标 |
|||||||
北厂界 Z3 |
53.3 |
48.4 |
达标 |
达标 |
||||
达标 |
达标 |
|||||||
西厂界 Z4 |
54 |
48.3 |
达标 |
达标 |
||||
达标 |
达标 |
由表3-14,在监测期间项目处于正常运行状态,项目厂区四个厂界外1m处的噪声值均满足《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的3类区要求,说明当地声环境受本项目噪声影响较小,声环境质量良好。
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本项目施工期对环境产生的主要因素为施工扬尘、施工废水、施工噪声、固体废物。
4.1.1施工扬尘环境影响分折
施工期扬尘主要来源于建筑施工地基开挖、弃土堆存产生的扬尘;车辆运输活动产生的扬尘;施工过程中建筑材料装卸等产生扬尘。
施工期间产生的扬尘污染主要取决于施工作业方式、材料的堆放及风力等因素,其中受风力因素的影响最大。根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科研所曾对7个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扬尘实测资料,在一般气象条件下,平均风速为2.4m/s,建筑工地内的扬尘情况见表4-1。
表4-1 建筑施工工地扬尘污染情况
监测 位置 |
TSP浓度(μg/m3) |
备注 |
||||
工地上风向 |
工地内 |
工地下风向 |
||||
50m |
50 |
00m |
150 |
|||
范围值 |
303~328 |
409~759 |
434~538 |
356~465 |
309~336 |
平均风速2.4m/s |
平均值 |
317 |
596 |
487 |
390 |
322 |
测试结果表明:
(1)当风速为2.4m/s时,工地内TSP浓度为上风向对照点的1.5~2.3倍,平均为1.88倍,相当于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1.36~2.53倍,平均为1.98倍。
(2)建筑施工扬尘的影响范围至下风向150m时,该处的TSP浓度平均值为322μg/m3,为上风向对照点的1.02倍,与对照点TSP浓度平均值相当。
(3)目前工地施工一般采用封闭式管理,扬尘扩散受阻,围挡使扬尘对环境的污染明显减弱,当风速为2.4m/s时,可使影响距离缩短40%,施工扬尘对环境的影响范围不大,主要为施工场地周围及下风向的部分地区。
(4)施工扬尘量将随管理手段的提高而降低,如果管理措施得当,扬尘将降低50%~70%,大大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由上述分析可见,施工扬尘主要影响位于建设项目150m范围之内,在有风天气影响范围更大。本项目150m范围内没有敏感点,因此施工期扬尘不会对周边环境敏感点造成影响。
但是为了有效控制施工期扬尘对污水处理厂运营以及周围环境产生污染影响,根据《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关于印发全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实施意见的通知》(冀建办安[2013] 33号)、《关于印发<河北省建筑施工扬尘治理15条措施>的通知》(冀建安[2013]23号)、《关于印发<京津冀及周边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的通知》(环发[2013]104号)、《河北省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河北省人民政府2013年9月6日),同时根据类比调查结果及其他施工场地采取的抑尘措施,本评价要求施工过程采取以下控制措施:
(1)建筑施工现场要设置喷水降尘设施,遇到干燥季节和大风天气时,要安排专人定时喷水降尘,保持路而清洁湿润;在土方施工、干燥天气、风力4级以上的天气条件下,应适当增加洒水次数;平整场地、土方开挖、土方回填、清运建筑垃圾和渣土等作业时,应当边施工边洒水,防止产生扬尘污染;
(2)对于土方工程,土方开挖完毕的裸露地面应及时固化或覆盖,其他裸露的地面必须采取洒水(每天最低洒水2次以上)或其他防扬尘措施;
(3)土方工程做到土方随挖随填,少量多余土方就地平整,减少存留时间,避免土方堆置过程产生二次扬尘;
(4)材料存放区等场地必须平整夯实,施工现场建筑材料应按规定要求分类堆放,设置标牌,并稳定牢固、整齐有序。施工现场内的土堆、砂石料等应使用密目安全网等材料进行覆盖,确保封闭严密,固定牢靠。水泥、石灰等易产生扬尘的材料必须入库入罐存放;
(5)施工现场必须设置垃圾存放点,集中堆放并覆盖,及时清运,严禁随意丢弃;
(6)土方、渣土和建筑垃圾运输应采用密闭式运输车辆,车辆驶出工地必须冲洗干净,杜绝带泥土上路行驶,禁止道路遗撒和乱倾乱倒;
(7)施工现场内道路、作业区必须采用混凝土进行硬化。硬化后的地面不得有浮土、积土;
(8)制定治理建筑施工扬尘应急预案,遇市政府发布空气质量IV级(蓝色)预警时,增加洒水降尘频次,加强施工扬尘管理;遇市政府发布空气质量Ⅲ级(黄色)预警时,增加工地洒水抑尘频次,至少每4小时洒水1次,每天至少洒水6次,全天保持裸露地面湿润,停止土方、拆除作业:II级(橙色)预警,增加工地洒水抑尘频次,至少每3小时洒水1次,每天至少洒水8次,停止施工;I级(红色)预警,在落实II、lII、Ⅳ级预警响应措施基础上,增加工地洒水抑尘频次,至少每2小时洒水1次,每天至少洒水12次。
(9)施工企业必须在施工现场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对施工扬尘实时监控。
(10)将施工扬尘污染控制隋况纳入建筑企业信用管理系统,作为招投标的重要依据。
只要建设单位加强管理,切实落实好以上措施,就能大大降低施工扬尘产生量,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污染影响,可保持现有水平。
4.1.2施工废水影响分析
本项目施工废水主要包括施工生产废水和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生产废水主要包括机械设备冷却水及洗涤水、混凝土养护水、运输车辆冲洗废水等。
项目施工过程中,地面施工的工程量较小,运输车辆、机械设备使用量少,混疑土使用量少、施工人员较少,地面施工产生的生产废水、生活污水产生量较少。
施工期现场应建造集水池和排水沟,对施工生产废水、车辆冲洗水进行收集后通过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处理。施工废水不得以渗坑、渗井或漫流方式排放。
施工期间产生的废水是暂时性的,随着工程的建成其污染源也将消失,应采用简单有效、经济的处理措施,施工废水产生量较小,处理主要依托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区内现有设施,施工期废水不会对外界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4.1.3施工噪声影响分析
(1)噪声源强
本项目施工期间装有装载机、挖掘机、夯土机、混凝土振捣器和运输车辆等施工机械产生的噪声,对周围声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由前工程分析可知,各类建筑施工机械产噪值在85-105dB(A)之间。
(2)施工噪声贡献值
施工噪声预测采用点源衰减模式,预测计算声源至受声点的几何发散衰减,计算中不考虑声屏障、空气吸收衰减等因素,预测公式如下:
Lr=Lro-20lg(r/r0)
式中:Lr一一距声源r处的A声压级,dB(A);
Lro——距声源r0处的A声压级,dB(A);
r-预测点与声源的距离,m:
r0——监测设备噪声时的距离,m。
利用上述公式,预测计算主要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噪声值,预测计算结果见表4-2。
表4-2 施工机械在不同距离处的贡献值一览表
序号 |
机械设备 |
不同距离处的噪声贡献值[dB(A)] |
||||
60m |
100m |
200m |
300m |
400m |
||
1 |
装载机 |
65.5 |
61.1 |
55.5 |
51.5 |
49.0 |
2 |
挖掘机 |
62.4 |
58.0 |
52.0 |
48.4 |
45.9 |
3 |
夯土机 |
60.5 |
56.0 |
50.0 |
46.5 |
44.0 |
4 |
混凝土振捣机 |
68.4 |
64.0 |
58.0 |
54.5 |
52.0 |
5 |
运输卡车 |
64.5 |
60.0 |
54.0 |
50.5 |
48.0 |
(3)影响分析
将表4-2噪声源预测计算结果与《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相互对照可知,在施工阶段阶段,昼间距施工设备60m,夜间300m可满足《建筑施工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023-2011)的要求。
本项目主要施工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厂区内,与距离厂区最近的北通村相距约1000m,且二者之间有厂区阻隔,项目施工过程中不会对其声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4.1.4 固体废物影响分析
施工期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包括土石方开挖产生的弃土弃石、土建及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建筑垃圾以及施工人员产生的生活垃圾。
项目施工产生的建筑垃圾按照当地政府要求运至指定地点堆放。施工产生的土石方尽量回用,多余弃土与其他建筑垃圾一同运至政府指定地点堆放,并按政府部门相关管理要求及时采取相应的防尘、防水土流失等措施。生活垃圾收集后由园区环卫部门统一清运。
由上分析可知,项目施工期固体废物均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4.2 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
4.2.1环境空气影响预测与评价
4.2.1.1地面气象资料分析
- 气象资料可用性分析
根据等级判定,本项目环境空气影响评价等级为三级,依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HJ2.2-2008)的规定:“对于三级评价工程,需调查评价范围内20年以上的主要气候资料”。
通过调查了解,高阳县气象站(东经115°46′、北纬38°43′)高程10.7m,距项目所在区域约5.5km,与本项目厂址所在区域地形相似,且中间无山地、丘陵等其他地形阻隔。为此,本评价以威县气象站近20年(1993-2012年)的气象数据为依据,分析本项目所在区域的气象特征。
(2)多年常规气象分析
根据高阳县气象站提供的近20年气象资料,当地的风速、风向及风频进行统计分析。
①温度
该区域7月份平均气温最高(27.06℃),1月份气温平均最低(-6.04℃)。区域当地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统计情况见表4-1,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曲线见图4-3。
表4-3 年平均温度的月变化统计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 |
-6.04 |
-0.65 |
7.66 |
14.50 |
20.09 |
26.38 |
27.06 |
25.16 |
18.86 |
13.48 |
6.18 |
-2.32 |
图4-1 年平均温度月变化曲线图
②风向
该地区常年主导风向为SSW,次主导风向为NNE,多年平均静风频率为23.9%。该区域年均风频的月变化情况见表4-4,年均风频的季变化及年均风频的情况见表4-5。
表4-4 年均风频的月变化统计表(%)
风向 |
N |
NNE |
NE |
ENE |
E |
ESE |
SE |
SSE |
S |
SSW |
SW |
WSW |
W |
WNW |
NW |
NNW |
C |
1月 |
5.78 |
3.76 |
6.05 |
6.45 |
9.95 |
6.18 |
5.78 |
5.24 |
8.87 |
6.99 |
5.51 |
6.59 |
5.11 |
2.96 |
5.24 |
5.65 |
3.90 |
2月 |
7.46 |
7.31 |
7.02 |
10.23 |
9.58 |
5.70 |
4.61 |
5.41 |
6.73 |
8.70 |
5.85 |
6.43 |
5.41 |
2.41 |
2.41 |
2.92 |
1.83 |
3月 |
6.69 |
2.60 |
4.92 |
2.32 |
4.44 |
1.50 |
4.30 |
4.23 |
13.66 |
13.32 |
8.74 |
9.97 |
9.56 |
3.76 |
4.99 |
4.78 |
0.20 |
4月 |
7.36 |
3.47 |
4.31 |
6.39 |
3.75 |
3.75 |
2.92 |
2.92 |
10.14 |
13.47 |
11.67 |
9.58 |
8.19 |
4.58 |
3.06 |
3.47 |
0.97 |
5月 |
5.65 |
3.76 |
5.24 |
3.90 |
4.57 |
2.82 |
1.61 |
2.15 |
9.81 |
16.94 |
14.52 |
6.72 |
8.47 |
3.76 |
4.30 |
4.44 |
1.34 |
6月 |
2.78 |
4.31 |
5.69 |
5.69 |
5.00 |
7.22 |
8.06 |
6.67 |
14.17 |
13.06 |
8.61 |
5.28 |
4.72 |
1.81 |
2.78 |
2.22 |
1.94 |
7月 |
6.85 |
6.05 |
4.70 |
6.59 |
6.59 |
5.51 |
6.05 |
4.57 |
12.63 |
11.29 |
4.70 |
3.76 |
3.49 |
1.75 |
1.61 |
2.69 |
11.16 |
8月 |
5.51 |
4.84 |
4.17 |
5.38 |
8.33 |
6.45 |
6.05 |
4.03 |
9.14 |
11.56 |
9.68 |
8.87 |
7.26 |
2.55 |
2.15 |
2.55 |
1.48 |
9月 |
5.69 |
4.86 |
4.03 |
4.86 |
4.03 |
2.08 |
2.36 |
3.06 |
11.11 |
14.17 |
9.31 |
10.00 |
11.25 |
2.92 |
2.92 |
3.19 |
4.17 |
10月 |
6.18 |
4.44 |
5.91 |
4.84 |
6.05 |
3.23 |
3.90 |
5.24 |
12.90 |
10.35 |
7.12 |
6.45 |
9.27 |
5.11 |
3.09 |
2.02 |
3.90 |
11月 |
12.50 |
11.67 |
8.33 |
5.28 |
7.64 |
4.03 |
2.36 |
4.31 |
4.44 |
3.89 |
3.47 |
4.17 |
8.47 |
3.75 |
4.03 |
5.97 |
5.69 |
12月 |
8.60 |
4.84 |
8.47 |
5.11 |
9.68 |
4.57 |
5.11 |
4.44 |
8.47 |
6.05 |
5.38 |
7.39 |
4.97 |
2.69 |
3.90 |
5.51 |
4.84 |
表4-5 年均风频的季变化及年均风频统计表 %
风向 |
N |
NNE |
NE |
ENE |
E |
ESE |
SE |
SSE |
S |
SSW |
SW |
WSW |
W |
WNW |
NW |
NNW |
C |
春 |
6.59 |
3.11 |
4.85 |
3.72 |
4.30 |
2.39 |
3.28 |
3.38 |
11.82 |
14.28 |
10.93 |
9.05 |
8.95 |
3.96 |
4.34 |
4.37 |
0.68 |
夏 |
5.07 |
5.07 |
4.85 |
5.89 |
6.66 |
6.39 |
6.70 |
5.07 |
11.96 |
11.96 |
7.65 |
5.98 |
5.16 |
2.04 |
2.17 |
2.49 |
4.89 |
秋 |
8.10 |
6.96 |
6.09 |
4.99 |
5.91 |
3.11 |
2.88 |
4.21 |
9.52 |
9.48 |
6.64 |
6.87 |
9.66 |
3.94 |
3.34 |
3.71 |
4.58 |
冬 |
7.00 |
5.33 |
6.92 |
7.61 |
9.75 |
5.67 |
5.19 |
5.14 |
7.97 |
7.44 |
5.61 |
6.69 |
5.19 |
2.69 |
3.89 |
4.58 |
3.31 |
年均 |
6.72 |
5.01 |
5.78 |
5.70 |
6.90 |
4.42 |
4.52 |
4.47 |
10.12 |
10.60 |
7.66 |
7.22 |
7.09 |
3.15 |
3.55 |
3.93 |
3.18 |
高阳县全年及四季风频玫瑰图见图4-2。
图4-2 全年逐月及四季地面风向频率玫瑰图
③风速
该地区年平均风速为2.3m/s,最大风速为23.0m/s。区域年、月平均风速的月变化情况分别见表4-6和表4-7。
表4-6 年平均风速的月变化统计 单位:m/s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风速 |
1.7 |
2.0 |
2.7 |
3.0 |
2.7 |
2.5 |
2.1 |
1.6 |
1.7 |
1.8 |
1.8 |
1.7 |
表4-7 季小时平均风速的日变化 单位:m/s
小时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春季 |
1.81 |
1.77 |
1.62 |
1.43 |
1.35 |
1.37 |
1.47 |
1.89 |
2.16 |
2.24 |
2.41 |
2.52 |
夏季 |
1.17 |
1.1 |
1.07 |
1.08 |
1.03 |
1 |
1.08 |
1.34 |
1.42 |
1.53 |
1.65 |
1.63 |
秋季 |
1 |
1 |
0.95 |
0.93 |
0.95 |
0.96 |
1.03 |
1.08 |
1.33 |
1.58 |
1.76 |
1.77 |
冬季 |
1.4 |
1.42 |
1.37 |
1.42 |
1.38 |
1.42 |
1.46 |
1.46 |
1.73 |
2.2 |
2.42 |
2.54 |
小时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春季 |
2.57 |
2.65 |
2.67 |
2.61 |
2.42 |
2.18 |
1.86 |
1.8 |
1.9 |
1.98 |
1.94 |
1.91 |
夏季 |
1.76 |
1.81 |
1.97 |
2.05 |
2.05 |
1.83 |
1.59 |
1.39 |
1.33 |
1.29 |
1.31 |
1.21 |
秋季 |
1.82 |
1.87 |
1.88 |
1.81 |
1.56 |
1.33 |
1.25 |
1.14 |
1.08 |
0.95 |
0.95 |
0.96 |
冬季 |
2.54 |
2.43 |
2.39 |
2.15 |
1.74 |
1.51 |
1.51 |
1.54 |
1.55 |
1.59 |
1.44 |
1.43 |
4.2.1.2 预测因子、预测范围、预测内容
(1)预测因子
本扩建工程评价预测因子为NH3和H2S 2项。
(2)预测范围
拟扩建项目预测范围为以项目为中心向四周各延伸2.5km,约25km2矩形区域;
(3)预测内容
拟建项目预测内容为:污水厂开放式水池等排放的污染物对下风向2500m范围内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
(4)计算点
本次预测计算点为区域最大地面浓度点。
4.2.1.3污染源计算清单
本次扩建工程预测污染源参数见表4-8。
表4-8 面源计算参数
污染源 |
污染源类型 |
污染物 |
排放速率(kg/h) |
释放高度(m) |
面源长度(m) |
面源宽度(m) |
格栅间、调节池、混凝池等 |
面源 |
NH3 |
0.48 |
5 |
306 |
197 |
H2S |
0.0159 |
注:以污水处理厂厂区为面源面积进行估算,面积为67936.73m2。
4.2.1.4气象条件与地形数据
(1)气象条件
采用估算模式中嵌入的多种预设的气象组合条件,这些组合包括了一些最不利的气象条件。
(2)地形数据
由于项目处于平原地区,5km范围内无高大山体,属于简单地形,故本评价按照评价等级要求,不考虑地形因素影响。
4.2.1.5预测内容
本次预测内容为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对下风向2500m范围内的最大小时地面浓度。
4.2.1.6预测模式选择与参数确定
(1)预测模式选择
按照评价等级要求,本次预测选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导则》(HJ/ 2.2-2008)推荐的估算模式(SCREEN3)进行大气影响分析。
(2)模式中参数确定
本次估算为最大小时地面浓度,不考虑转化。
4.2.1.7预测结果分析与评价
本次预测按照SCREEN3模型对项目污染源对下风向不同距离处的地面浓度贡献情况进行了估算。估算结果见表4-9。
表4-9 预测结果一览表
|
NH3 |
H2S |
||
距离 |
浓度 |
占标率 |
浓度 |
占标率 |
50. |
0.00066 |
0.33 |
0.000023 |
0.23 |
100. |
0.00083 |
0.42 |
0.000030 |
0.30 |
200. |
0.00118 |
0.59 |
0.000042 |
0.42 |
300. |
0.00133 |
0.67 |
0.000047 |
0.47 |
317 |
0.00133 |
0.67 |
0.000047 |
0.47 |
400. |
0.00128 |
0.64 |
0.000046 |
0.46 |
500. |
0.00117 |
0.59 |
0.000042 |
0.42 |
600. |
0.00106 |
0.53 |
0.000038 |
0.38 |
700. |
0.00097 |
0.49 |
0.000035 |
0.35 |
800. |
0.00090 |
0.45 |
0.000032 |
0.32 |
900. |
0.00084 |
0.42 |
0.000030 |
0.30 |
1000. |
0.00079 |
0.40 |
0.000028 |
0.28 |
1100. |
0.00074 |
0.37 |
0.000026 |
0.26 |
1200. |
0.00070 |
0.35 |
0.000025 |
0.25 |
1300. |
0.00066 |
0.33 |
0.000024 |
0.24 |
1400. |
0.00063 |
0.32 |
0.000022 |
0.22 |
1500. |
0.00060 |
0.30 |
0.000021 |
0.21 |
1600. |
0.00057 |
0.29 |
0.000020 |
0.20 |
1700. |
0.00054 |
0.27 |
0.000019 |
0.19 |
1800. |
0.00051 |
0.26 |
0.000018 |
0.18 |
1900. |
0.00049 |
0.25 |
0.000017 |
0.17 |
2000. |
0.00046 |
0.23 |
0.000016 |
0.16 |
2100. |
0.00044 |
0.22 |
0.000016 |
0.16 |
2200. |
0.00042 |
0.21 |
0.000015 |
0.15 |
2300. |
0.00041 |
0.21 |
0.000014 |
0.14 |
2400. |
0.00039 |
0.20 |
0.000014 |
0.14 |
2500. |
0.00037 |
0.19 |
0.000013 |
0.13 |
根据《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的规定,计算出本扩建工程NH3最大地面浓度出现距离317m处,浓度为0.00133mg/m3,占标率0.679%;H2S最大地面浓度出现距离317m处,浓度为0.000047mg/m3,占标率0.47%。大气污染物最大地面浓度占标率均小于10%,本工程NH3及H2S气体排放浓度能够达到《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918-2002)中厂界(防护带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值。估算模式已考虑了最不利的气象条件,分析预测结果表明,本项目实施后,不会对周围环境空气质量产生明显影响。
4.2.1.8 对敏感目标的影响分析
距离项目最近的敏感目标是位于厂界西北侧约960m处的南蔡口村,对该敏感点处的大气污染物落地浓度进行预测,结果详见表4-10。
表4-10 敏感目标大气污染物浓度预测结果(mg/m3)
敏感目标 |
污染物 |
排放 贡献值 |
背景值最大值 |
叠加值 |
TJ36-79标准 |
是否达标 |
南蔡口村 |
NH3 |
0.00075 |
0.03 |
0.03075 |
0.2 |
达标 |
H2S |
0.000029 |
0.006 |
0.006029 |
0.01 |
达标 |
由表4-10计算结果可知,本项目敏感目标处的NH3和H2S浓度叠加值均满足《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容许浓度。因此,本项目运行后对周围环境影响很小,不会对周边环境敏感点产生影响,不改变环境功能现状。
4.2.1.9 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
(1)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大气环境》(HJ2.2-2008)中推荐模式对无组织排放NH3和H2S对下风向浓度贡献进行预算,计算结果见表6-3。由表可知,在预测范围内,各种预测因子均无超标点,因此本项目各无组织排放源可不设置大气环境防护距离。
(2)卫生防护距离的确定
根据《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13201-91)中有害其他无组织排放控制与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标准的制定方法,无组织排放有害气体进入大气时,其浓度如超过相应标准规定的浓度限值要求,则无组织排放源所在是生产车间与居住区之间应设置卫生防护距离。本评价根据水解反应池、曝气池和污泥浓缩池等处理单元无组织排放的NH3和H2S的排放量,计算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公式如下:
QC/CM=(BLC+0.25r2)1/2LD/A
式中:QC——工业企业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量可达到的控制水平,kg/h;
Cm——标准浓度限值;NH3和H2S取《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79)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最高允许浓度一次浓度限值标准,分别为0.20mg/m3和0.01mg/m3。
L——工业企业卫生防护距离,m;
r——有害气体无组织排放源所在生产单位的等效半径,m。根据该生产单位占地面积S(m2)计算,r=(S/π)1/2;
A、B、C、D——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根据工业企业所在地区年平均风速及工业企业大气污染源构成类别从《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3840-91)中卫生防护距离计算系数表查取,见表4-11。
表4-11 卫生防护距离计算参数表
参数 |
QC |
CM |
r |
A |
B |
C |
D |
当地年平均风速 |
单位 |
Kg/h |
Mg/m3 |
M |
|
|
|
|
2.3m/s |
NH3 |
0.104 |
0.20 |
308.49 |
350 |
0.021 |
1.85 |
0.84 |
|
H2S |
0.00036 |
0.01 |
注:因污水处理厂各单元均会产生恶臭气体,故上表中“r”以污水处理厂厂区面积计算所得。
利用上述公式进行计算,厂区无组织排放的NH3和 H2S的卫生防护距离均为1m。根据卫生防护距离取值规定,卫生防护距离在100m以内时,极差为50m;超过100m,但小于或等于1000m时级差为100m;无组织排放多种有害气体的工业企业,当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有害气体的卫生防护距离在同一级别时,该类工业企业的卫生防护距离级别应该高一级。根据此规定,本项目厂区与周围敏感点应有100m的卫生防护距离。
(3)大气环境防护距离的确定
根据《城市污水处理工程项目建设标准(建标[2001]77号)》内容:“产生臭气的污水、污泥处理生产设施,应位于污水厂内辅助生产区夏季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并应尽量远离厂外居住区,且符合国家的有关规定,当不能满足时,厂外居住区与污水厂产生臭气的生产设施的距离,不宜小于50~100m”。根据现场调查,本项目卫生防护距离覆盖范围内不存在居民、学校、医院等敏感点,满足要求。
另外,《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五册,城市排水)》规定,污水处理厂厂址选择的一般原则:“厂址与规划居住区或公共建筑群的卫生防护距离应根据当地具体情况,与有关环保部门协商确定,一般不小于300米。”
据此,本评价确定本扩建工程的卫生防护距离为300m,在今后的城市规划及建设中,项目厂址300m范围内不得规划和新建居住区、学校、医院等环境敏感建筑物。
项目现有工程卫生防护距离为300m,故扩建完成后项目整体厂区的卫生防护距离为300m。卫生防护距离包络图详见附图。
4.2.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2.2.1本项目排放去向及纳污水体概况
排水去向:本项目污水处理规模为6.0万m3/d,处理后的污水执行《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同时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处理达标后尾水拟通过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排污口进入西侧排污干渠最后进入孝义河。
受纳水体:孝义河源于定州市中古屯及大辛庄村一带,从南于八入境,下游与陈村分洪道共为一体注入白洋淀的马棚淀,全长77km,总域面积1260km2,高阳县境内长31.7km,主干河宽15-20米,设计流量95m3/s,属于中河。流域面积114 km2,最大泄洪量186m3/s。
4.2.2.2预测范围和预测点的布设
预测范围:根据本项目自身特点,结合受纳水体沿岸污染源分布情况等因素,确定本次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范围为:自西侧排污干渠入孝义河交叉口至下游5000m处,全长约5.0km的河段。
预测点布设:以排放点为原点,x方向与主流方向一致,y方向与主流垂直。在预测范围内布设适当的预测点,通过预测这些点所受的环境影响来全面反映建设项目对该范围内地面水环境的影响。
4.2.2.3预测时段
枯水期。
4.2.2.4预测因子选择
非持久性污染物:COD、NH3-N。
4.2.2.5地面水环境和污染源简化
(1)河流的简化
本项目纳污水体——西侧干渠为接受上游污水厂排水的灌渠,水量小于15m3/s,为小河;孝义河预测河段弯曲系数较小(≤1.3),因此可简化为矩形平直河流。
预测范围内的河段可以分为充分混合段、混合过程段和上游河段。充分混合段是指污染物浓度在断面上均匀分布的河段。在段面上任意点的浓度与断面平均浓度之差小于平均浓度的5%时,可以认为达到均匀分布。混合过程段是指排放口下游达到充分混合以前的河段。上游河段是指排污口上游的河段。
混合过程段长度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B——河流平均宽度,m;
a——排放口到岸边的距离,m;
u——x方向河流流速(表示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H——河流平均水深,m;
g——重力加速度,9.81m/s2;
I——河流坡降,‰。
经计算平直河段污染物到达岸边(5%浓度)河流所需经过的距离混合过程段长度L=189.95m,即0.19km。
(2)污染源的简化
预测河段视为仅有本项目废水经污水处理厂现有排污口排放,将该排放口简化为点源,排放规律视为连续恒定排放。
4.2.2.6预测模式及参数选择
(1)预测模式选择
非持久性污染物混合过程段采用二维稳态混合衰减模式(岸边排放):
式中:
C(x,y)——预测点(x,y)处污染物浓度,mg/L;
K1——河流中污染物降解系数(1/d));
u——x方向河流流速(表示河流中断面平均流速),m/s;
x——预测点离排污口的纵向距离,m;
y——预测点离排污口的横向距离,m;
Cp——污染物排放浓度,mg/L;
Ch——河流上游污染物浓度(本底浓度)),mg/L;
Qp——废水排放量,m3/s;
H——河流平均水深,m;
My——横向混合系数,m2/s;
B——河流平均宽度,m;
(2)预测参数选择
根据参考孝义河郝关村段2015-2017年水文监测统计资料及计算结果,纳污水体孝义河预测段枯水期的各项水文参数见表4-12。
表4-12 预测河段枯水期水文参数选取
参数 |
Q |
u |
I |
B |
H |
My |
单位 |
m3/s |
m/s |
‰ |
m |
m |
m2/s |
枯水期 |
95 |
2.4 |
3 |
20 |
2.0 |
0.04 |
①降解系数K1的确定运用数学模型推算:
式中:Q——河流流量,m3/s。经计算K1值为0.28。
②横向混合系数My采用泰勒法计算,经验公式为:
③废水污染源强参数见表4-13。
表4-13 废水污染源强参数表
工况 |
排水量Qp(m3/s) |
预测因子 |
|
COD(mg/L) |
NH3-N(mg/L) |
||
正常排放 |
0.6944 |
40 |
5 |
非正常排放 |
0.6944 |
500 |
15 |
4.2.2.7预测结果及分析
(1)尾水正常排放情况
尾水正常排放污染物COD、NH3-N对孝义河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见表4-14、4-15。
表4-14 正常排放COD对孝义河各断面的影响预测结果单位:mg/L
Y X |
2 |
5 |
10 |
15 |
20 |
1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10 |
26.77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20 |
27.03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50 |
27.83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100 |
28.14 |
26.81 |
26.75 |
26.75 |
26.75 |
200 |
28.07 |
27.02 |
26.75 |
26.75 |
26.75 |
500 |
27.75 |
27.28 |
26.80 |
26.75 |
26.75 |
1000 |
27.50 |
27.29 |
26.92 |
26.77 |
26.75 |
2000 |
27.29 |
27.21 |
27.01 |
26.85 |
26.80 |
4000 |
27.12 |
27.10 |
27.02 |
26.94 |
26.91 |
5000 |
27.08 |
27.06 |
27.01 |
26.96 |
26.94 |
表4-15 正常排放NH3-N对孝义河各断面的影响预测结果单位:mg/L
Y X |
2 |
5 |
15 |
20 |
1 |
0.96 |
0.96 |
0.96 |
0.96 |
10 |
0.9625 |
0.96 |
0.96 |
0.96 |
20 |
0.9952 |
0.96 |
0.96 |
0.96 |
50 |
1.0945 |
0.9602 |
0.9599 |
0.9599 |
100 |
1.1332 |
0.9673 |
0.9598 |
0.9598 |
200 |
1.1251 |
0.9939 |
0.9597 |
0.9597 |
500 |
1.0843 |
1.0258 |
0.9593 |
0.9592 |
1000 |
1.0521 |
1.0267 |
0.9618 |
0.9589 |
2000 |
1.0247 |
1.0148 |
0.9703 |
0.9637 |
4000 |
1.002 |
0.9986 |
0.9793 |
0.9754 |
5000 |
0.9956 |
0.9935 |
0.9808 |
0.9782 |
由表6-12、6-13可知,污水处理厂正常排放时,COD和氨氮于各断面均未出校超标现象,说明项目外排水对孝义河水环境影响较小。本项目本身为环保工程,其建设后正常运行情况下可有效减小纺织经济示范区内工业废水未经处理外排对孝义河水质的污染。
(2)尾水事故排放情况
尾水事故排放是指污水处理厂事故状态时,污水通过尾水排放系统直接排入孝义河的情况(即可视为无污水处理厂而直接排放)。尾水事故排放污染物COD、NH3-N对孝义河水环境影响预测结果见表4-16和4-17。
表4-16 非正常排放COD对孝义河各断面的影响预测结果单位:mg/L
Y X |
2 |
5 |
10 |
15 |
20 |
1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10 |
27.32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20 |
34.84 |
26.75 |
26.75 |
26.75 |
26.75 |
50 |
57.71 |
26.81 |
26.75 |
26.75 |
26.75 |
100 |
66.63 |
28.46 |
26.75 |
26.75 |
26.75 |
200 |
64.80 |
34.63 |
26.78 |
26.75 |
26.75 |
500 |
55.52 |
42.07 |
28.36 |
26.79 |
26.75 |
1000 |
48.29 |
42.47 |
31.85 |
27.53 |
26.86 |
2000 |
42.37 |
40.09 |
34.37 |
29.87 |
28.35 |
4000 |
37.89 |
37.12 |
34.87 |
32.67 |
31.77 |
5000 |
36.78 |
36.30 |
34.84 |
33.38 |
32.78 |
表4-17 非正常排放NH3-N对孝义河各断面的影响预测结果单位:mg/L
Y X |
2 |
5 |
10 |
15 |
20 |
1 |
0.96 |
0.96 |
0.96 |
0.96 |
0.96 |
10 |
0.97 |
0.96 |
0.96 |
0.96 |
0.96 |
20 |
1.07 |
0.96 |
0.96 |
0.96 |
0.96 |
50 |
1.36 |
0.96 |
0.96 |
0.96 |
0.96 |
100 |
1.48 |
0.98 |
0.96 |
0.96 |
0.96 |
200 |
1.46 |
1.06 |
0.96 |
0.96 |
0.96 |
500 |
1.33 |
1.16 |
0.98 |
0.96 |
0.96 |
1000 |
1.24 |
1.16 |
1.03 |
0.97 |
0.96 |
2000 |
1.16 |
1.13 |
1.06 |
1.00 |
0.98 |
4000 |
1.10 |
1.09 |
1.06 |
1.03 |
1.02 |
5000 |
1.08 |
1.08 |
1.06 |
1.04 |
1.03 |
从表4-16~表4-17可见,污水处理厂事故排放时,COD在个别断面出现超标现象,氨氮未出现超标现象。通过对比两种情况下各预测因子的贡献值可知,事故状态时贡献值比正常排放时大大增加,由此可见事故排放时尾水排放对孝义河水质的影响大大增加。为了更好的保护地表水环境,应杜绝事故排放,项目建设及管理部门应当严格管理,必须尽可能控制尾水事故排放的发生。
综上所述,在上述情景设计下,项目发生污染物泄漏事故后,超标区域均被控制在厂界附近,项目下游无敏感目标分布,项目周边敏感点地下水环境质量均不受本项目影响,项目的建设对地下水环境影响不大。
4.2.3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4.2.3.1 地下水污染途径分类
本项目在生产运行过程中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建设项目运营或建设对地下水水质的影响,根据项目污染源实际情况,分析项目在运营期地下水污染途径及程度。据资料显示,地下水污染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大致可归为四类:
①间歇入渗型。大气降水使污染物随水通过非饱水带,周期性的渗入含水层,主要是污染潜水,淋滤固体废物堆引起的污染,即属此类。
②连续入渗型。污染物随水不断地渗入含水层,主要也是污染潜水,如废水聚集地段(如废水渠、废水池等)和受污染的地表水体连续渗漏造成地下水污染。
③越流型。污染物是通过越流的方式从已受污染的含水层转移到未受污染的含水层。污染物或者是通过整个层间,或者是通过地层尖灭的天窗,或者是通过破损的井管,污染潜水和承压水。地下水的开采改变了越流方向,使已受污染的潜水进入未受污染的承压水,即属此类。
④径流型。污染物通过地下径流进入含水层,污染潜水或承压水。污染物通过地下岩溶孔道进入含水层,即属此类。
4.2.3.2 地下水污染途径确定
根据导则的要求及以上关于污染途径的描述,对建设项目在不同状况下的地下水污染入侵途径进行分析。本项目场地下赋存第四系松散岩类孔隙水,根据水文地质条件,该地区深层地下水与浅层地下水之间存在稳定粉质粘土隔水层,无直接的水力联系,因此项目发生潜水越流污染深层地下水(淡水)的情况小。项目为污水处理厂深度处理工程,项目存在大量的地下及半地下式的污废水的水工建构筑物,污水在输送处理储存等过程中可能产生跑冒滴漏等现象,在没有防渗的情况下,可能产生连续或间歇性入渗污染,并通过径流污染流场下游的地下水。本项目地下水污染的主要过程为:池体等泄漏或风险事故产生的污染物,当不采取措施或措施不当时,泄漏的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从地表逐步渗入地下,并造成局部的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泄漏的污染物随地下水的流动不断扩散,最后导致地下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
(1)正常状况地下水污染途径
据资料显示,项目所有的地下及半地下式的水工构筑物均进行防渗设计及处理,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为P8,池壁厚度为400mm,施工质量符合《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的要求,其防渗措施能满足GB18597、GB18598等规范的要求,因此在正常状况下,建设项目的主要地下水污染源能得到有效防护,其废水污染物的渗漏途径从源头上得到控制,在防渗措施下,项目废水渗漏量极微,正常状况下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污染可忽略不计。
(2)非正常状况下地下水污染途径
根据导则可知,本次预测的非正常状况是指建设项目的工艺设备或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因系统老化、腐蚀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保护效果达不到设计要求时的运行状况。针对本项目地下水环境来说主要是指在项目在生产运行期间污水池等污染源由于因防渗系统或管道连接等老化、腐蚀等原因不能正常运行或保护效果达不到设计时造成污染物质泄漏,从而对地下水环境造成影响的情况。
本项目各类污水处理处置设施较多,存在大量的地下或半地下的污废水沉淀及处理池,各种贮存场所、生产装置等众多,会出现非正常状况下,污染物穿过损坏或不合格的防渗层、未防渗的地面等,泄漏的污染物在重力作用下从地表逐步渗入深层,并造成局部的地下水环境受到污染,泄漏的污染物随地下水的流动不断扩散,最后导致地下水污染范围不断扩大。本次非正常状况的预测是在假设项目环境管理水平较高,相对完整的地下水监控计划的前提下,项目运行出现非正常状况,企业环境管理人员能在一定的监控时限内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对防渗措施进行修复,污染物即被切断,因此项目非正常状况时对地下水的污染途径可定义为瞬时入渗型。
4.2.3.3地下水水流系统概念模型
(1)模型范围
水是溶质运移的载体,地下水流场是溶质运移模拟的基础,在溶质运移模拟前,需先建立模拟区地下水流场模型。项目选址位于保定市冲湖积水文地质区内,第四系地层相对分布较为连续稳定,相对水文地质条件相对简单,考虑到项目需要预测的浅层含水层(水质预测),为了说明建设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预测范围与调查评价区范围一致,模型评价区面积约20.0km2,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潜水-微承压水含水层。通过不同情境对可能产生的地下水污染进行预测分析评价。本次评价从建设项目污染源源强的设定、泄漏点的选择均是在考虑到区域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上进行的。预测范围为整个地下水调查评价区。
(2)边界条件
据区内地下水流场特征和对地层结构的分析,将评价区侧向边界类型确定为不同性质的流量边界,具体如下:
①垂向边界
根据前述水文地质条件及地形地貌特征,结合项目场地综合情况,确定该区地层结构单一,研究目标为浅层地下水含水层,平均厚度为150m,结合水文地质勘查、工程钻探与项目可研报告等信息,将地下水系统模型概化为3层:
第一层:第I含水层组,岩性为细沙,由于地下水位埋深较大,该含水层接近疏干,呈透水不含水状态。本层平均厚度在50 m。
第二层:第II含水层组,含水层一般由多个单层组成,在本次预测中概化为一个含水层,含水层厚度概化为均厚70m的砂层。
第三层:第II含水层组的隔水地板,根据区域资料显示,该层为连续稳定存在的黏土层构成,为区域隔水地板,平均厚度为30m。
模拟区上边界为潜水面,主要为大气降水入渗补给等垂向水量交换。下边界取概化为零通量边界。
②四周边界
为了满足本项目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和评价的要求,在认真分析项目区及周边地区水文地质条件的基础上,确定调查评价区西侧、东侧为定水头边界,北侧、南侧概化为第三类边界,模型评价区面积20.0km2,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
③水流特征
根据区内水文地质调查情况,调查评价区地下水总的径流方向是依据地势地下水由西向东径流。地下水在多孔介质中的流动符合质量守恒定律和达西定律,将区内地下水流概化为平面流,故将该区地下水运动为概化为平面三维流;地下水的补排项以及水位是随时间变化的,但由于工作精度及水文地质条件的控制,本次模拟采用非稳定流;由于介质的非均匀性造成水文地质参数随空间变化, 体现了系统的非均质性,因而可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同性含水层。因此将评价区含水系统概化为非均质各向同性、空间多层结构、三维非稳定流地下水系统。
(3)地下水水流数值模型的建立
①数学模型
对于非均质各向异性、空间多层结构、三维非稳定地下水流系统,可用如下微分方程的定解问题来描述:
式中:
Ω-渗流区域;
h-含水层的水位标高(m);
K-渗透系数(m/d);
Kn-边界面法向方向的渗透系数(m/d);
S-自由面以下含水层储水系数;
μ-潜水含水层在潜水面上的重力给水度;
ε-含水层的源汇项(1/d);
p-潜水面的蒸发和降水等(1/d);
h0-含水层的初始水位分布(m);
Γ0-渗流区域的上边界,即地下水的自由表面;
Γ1-渗流区域的水位边界;
Γ2-渗流区域的流量边界;
ñ-边界面的法线方向;
q(x,y,z,t)-定义为二类边界的单宽流量(m2/d.m),流入为正,流出为负,隔水边界为0。上述公式为三维地下水流数学模型的一般表达式。
②模拟期及初始条件设置
◆模拟期
模拟期设定为2015年1月至2046年1月,以2015年1月到2016年6月作为模型识别验证期,每个时间段内包括若干时间步长,时间步长为模型自动控制,严格控制每次迭代的误差。
◆初始水位
初始水位采用调查评价区2015年6月份的初始流场,其地下水位标高与现状地面标高一致,按照内插法和外推法得到各层的初始流场。
(4)模拟软件选择及模拟区剖分
本次工作,选用通用的地下水模型软件Visual Modflow4.1建立研究区的地下水流模拟模型,该软件Visual Modflow是基于美国地质调查局的地下水流有限差分计算程序MODFLOW、由加拿大滑铁卢大学水资源研究所开发的地下水模拟软件。该软件继承了地下水流计算程序MODFLOW的优点,具有模块化特点,处理不同的边界和源汇项都有专门独立的模块,便于整理输入数据和修改调试模型。作为一款可视化水流模拟软件,它的界面十分友好,条理清晰,菜单与模块化的程序相对应,更为可取的是它提供了比较好的模型数据前处理和后处理的接口,原始数据不用过多处理就可以从软件界面输入,模型计算完成后可以可视化显示流场、水位过程线以及降深等,并且可以输出图形和数据。另一方面,Visual Modflow包含与Modflow地下水流模拟配套的地下水溶质运移模块MT3DMS,便于下一步建立本项目溶质运移模型。
地下水流模拟旨在为进一步模拟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提供地下水流场等基础条件,为进一步预测拟建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提供科学依据。本次地下水数值模拟60m×90m 的剖分格式进行空间离散,同时对项目区进行剖分单元细化,垂向上为3层。评价区共剖分80 行,110 列,8800 个单元格,7200个有效单元格。网格剖分详见图4-3至4-5。
图4-3 模拟区网格剖分图
图4-4 模拟区东西向剖面垂向剖分图
图4-5 模拟区南北向剖面垂向剖分图
(5)水文地质参数
地下水渗透系数主要是依据本次工作在项目场区及周围进行的抽水试验成果,对含水层水文地质参数进行初步分区,给出渗透系数初值,给水度和贮水率主要是依据含水层岩性特征,按《水文地质手册》的经验值给出初值,待模型识别验证时进一步调整。
用于地下水流模型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有两类, 一类是用于计算各种地下水补排量的参数和经验系数,如大气降水入渗系数;另一类是含水层的水文地质参数,主要包括潜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给水度。大气降水入渗系数采用相似水文地质条件区的入渗试验数据, 并根据经验参数确定。含水层参数主要是根据模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和本次松散层抽水试验工作成果确定的, 潜水含水层的渗透系数具有由丘陵区向河谷地带,参数由小变大的总体趋势。
- 渗透系数
目前该地区水文地质工作较多,资料丰富,我们综合资料数据,为了进行地下水污染预测,选取渗透系数最大值作为模型参数。
②给水度和储水率
给水度和贮水率主要是依据含水层岩性特征,按《水文地质手册》的经验值给出,初始给水度μ=0.20-0.25,贮水率μ*=10-5。
- 降雨入渗系数
大气降水入渗补给量:降水入渗量是评价区地下水重要的补给来源。降水入渗量主要受降水量、地表岩性、水位埋深及地面硬化等因素影响。本次计算降水量按地区年平均值515.2mm计算,由入渗量还要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采用经验参数确定降水有效入渗系数 0.19,模型中采用的有效入渗量为 97.8mm。依据目前观测孔观测的水位来看,由于地层渗透性能低,地下水侧向径流较弱,地下水循环主要是垂向交替为主,降水入渗系数依据地表岩性及地形条件,结合以往工作经验,给出初值,模型识别时进一步调整。
(6)模型的识别与验证
模型的识别与验证过程是整个模拟中极为重要的一步工作,通常要在反复修改参数和调整某些源汇项基础上才能达到较为理想的拟合结果。此模型的识别与检验过程采用的方法称为试估—校正法,属于反求参数的间接方法之一。
运行计算程序,可得到这种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在给定水文地质参数和各均衡项条件下的地下水位时空分布,通过拟合同时期的流场和长观孔的历时曲线,识别水文地质参数、边界值和其它均衡项,使建立的模型更加符合模拟区的水文地质条件,以便更精确地定量研究模拟区的补给与排泄,预报给定水资源开发利用方案下的地下水位。模型的识别和验证主要遵循以下原则:
①模拟的地下水流场要与实际地下水流场基本一致,即要求地下水模拟等值线与实测地下水位等值线形状相似;
②模拟地下水的动态过程要与实测的动态过程基本相似,即要求模拟与实际地下水位过程线形状相似;
③从均衡的角度出发,模拟的地下水均衡变化与实际要基本相符;
④识别的水文地质参数要符合实际水文地质条件。
根据以上四个原则,对模拟区地下水系统进行了识别和验证。
◆地下水位等值线拟合验证
本项目通过以2016年1月调查的地下水水位作为拟合水位,对整个评价区流场拟合。评价区地下水流场拟合图见图4-6,由图可知模型水位拟合效果较好。
图4-6 2016.1潜水含水层流场拟合图
◆观测水位校准识别
以模拟区内地下水监测井地下水位作为模拟对象来调式识别地下水水流模型,模型经过反复的识别调整以及验证,各项参数有不同程度的验证,残差均值为0.04m,残差平均绝对值0.13m, 相关系数为0.876,模拟水位与观测水位拟合程度比较满意(图4-7)。
图4-7 模型校准识别图
上述结果可见,所建立的模拟模型基本达到模型精度要求,计算水位与观测水位拟合程度较好,基本反映了地下水系统的水力特征,可利用模型进行地下水位预报。
4.2.3.4地下水溶质污染模型
本次地下水污染模拟过程未考虑污染物在含水层中的吸附、挥发、生物化学反应,模型中各项参数予以保守性考虑。这样选择的理由是:
①从保守性角度考虑,假设污染质在运移中不与含水层介质发生反应,可以被认为是保守型污染质,只按保守型污染质来计算,即只考虑运移过程中的对流、弥散作用。
②有机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运移非常复杂,影响因素除对流、弥散作用以外,还存在物理、化学、微生物等作用,这些作用常常会使污染浓度衰减。目前国际上对这些作用参数的准确获取还存在着困难。
③在国际上有很多用保守型污染物作为模拟因子的环境质量评价的成功实例,保守型考虑符合工程设计的思想。
(1)溶质运移数学模型
地下水中溶质运移的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其中:
αijmn — 含水层的弥散度;
Vm ,Vn — 分别为m和n方向上的速度分量;
∣v∣— 速度模;
C — 模拟污染质的浓度;
ne — 有效孔隙度;
Cˊ— 模拟污染质的源汇浓度;
W — 源汇单位面积上的通量;
Vi — 渗流速度;
C’— 源汇的污染质浓度。
联合求解水流方程和溶质运移方程即可获得污染物空间分布关系。
(2)地下水污染预测情景设定
按照《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 地下水环境》(HJ610-2016)要求,项目主要进行正常状况及非正常状况的预测。本节对预测的工况、预测点位置、预测源强进行确定如下:
①预测工况的确定
正常状况下,根据工程分析可知地下及半地下式的水工构筑物均进行防渗设计及处理,其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30,抗渗等级为P8,池壁厚度为400mm,施工质量符合《地下防水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GB50208-2011)的要求,其防渗措施能满足GB18597、GB18598等规范的要求,因此在正常状况下,建设项目的主要地下水污染源能得到有效防护,处理的污废水基本不泄露,因此项目不再进行正常状况下的污染预测。
非正常状况下主要考虑,污水池体防渗功能受损或管理不当的原因产生的污水渗漏量增大的情形,在此情形下,假设污水渗漏后在一定时间内及时发现并采取措施,在这个渗漏时间内,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从而对环境的影响。本次预测非正常状况主要预测该状况下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程度。
②预测点确定
根据项目工程分析可知,项目主要地下水污染源为集中收集后需要处理的生活污水,通过工程分析可知,项目对地下水最主要的污染源依然是进水初期处理阶段,根据各处理工艺进出水源强等参数,确定本次工艺以进水污染源强最高、对地下水下游影响最大的环节进行预测,项目污水进入厂区后经污水泵等措施后进入调节池,调节池内污水为废水浓度最高及集中的区域,在污染源识别在将污染源设定在工业废水的调节池等地下及半地下池体处,通过平面布置可知,项目东侧污水调节池距离项目下游的东侧厂界最近,因此以东侧厂界的污水调节池作为预测对象。
③预测源强确定
由工程分析可知,项目污水处理站综合进水水质,主要地下水污染物浓度为,COD:500mg/L、氨氮:35mg/L ,对比《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III类标准(COD3.0mg/L、氨氮0.2mg/L),其中COD(标准指数167)、氨氮(标准指数175)标准指数均远大于1,由此确定主要的地下水污染物为COD、氨氮。
本次预测主要预测非正常状况下的预测,非正常状况下假设项目产生渗漏,企业通过地下水监控措施及日常检查等措施及时发生该状况,假定检出时间为60d,并采取措施及时对非正常状况进行治理,污染源不再渗漏。其源强泄露时间为60d,假定非正常状况调节池的渗漏量(钢筋混凝土结构,已最不利情况分析,不考虑其他防渗措施)按照《给水排水构筑物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GB 50141满水试验的验收标准(钢筋混凝土结构的验收标准为2L/m2·d)10倍计算。该状况下污染源在时间尺度上概化为瞬时排放,在模型计算中可概化为浓度补给边界。
根据项目建设内容,东侧调节池尺寸为114×50m,据上分析渗漏时间为60d,废水中污染源强按照混合废水源强进行计算(COD500mg/L、氨氮35mg/L),非正常状况下主要预测因子源强如下表4-18所示。
表4-18 预测模型水质边界参数选取表
预测情景 |
边界条件 |
泄露天数 |
预测因子 |
浓度(mg/L) |
非正常状况污水池渗漏影响 |
补给浓度边界 |
60 |
COD |
500 |
60 |
氨氮 |
35 |
④污染物影响值及超标确定
本次模拟选定优污染物预测污染物在地下水中迁移过程,进一步分析污染物影响范围、超标范围和迁出厂区后浓度变化。其中,在污染物的超标标准为超过《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Ⅲ类标准,污染物影响标准为各类污染物的检出下限值参照常规仪器检测下限,背景值浓度以本次厂区内水井地下水现状监测结果作为预测基准。根据以上原则,确定本次预测中各污染物检出下限及其水质标准限值见表4-19。模型运移时间按照GB610-2016的规定,确定为100d、1000d、3000d、7300d。
表4-19 拟采用污染物检出下限及其水质标准限值
模拟预测因子 |
检出下限值(mg/L) |
标准限值(mg/L) |
背景浓度(mg/L) |
CODMn |
0.5 |
3.0 |
0.55 |
氨氮 |
0.02 |
0.2 |
未检出 |
⑤模拟时间节点及污染预测点
模拟时间为导则规定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时段应选取可能产生地下水污染的关键时段,至少包括污染发生后100d、1000d,服务年限或能反映特征因子迁移规律的其他重要的时间节点。项目服务年限设定为20a(7300d)左右,则本次预测时间段为100d,1000d,3650d、7300d。
4.2.3.5地下水环境污染预测及分析
(1)非正常状况高锰酸盐指数预测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将水文地质参数及污染源的源强,代入模型计算,对污染物CODMn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分布、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对污染事故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定量的评价,给出CODMn的超标范围和程度,本次模型计算分别对100d、1000d、3650d、7300d进行计算,主要成果见图4-8至4-11、表4-20。
表4-20 CODMn非正常状况下含水层中运移情况结果汇总表
预测时间 |
影响范围(m2) |
污染晕最大运移距离(m) |
超标范围(m) |
超标污染晕距离(m) |
100d |
11569.8 |
44.2 |
4555.2 |
8.3 |
1000d |
20768.3 |
133.1 |
3528.1 |
41.7 |
3650d |
33807.2 |
317.4 |
0 |
0 |
7300d |
30339.3 |
453.7 |
0 |
0 |
图4-8 CODMn地下水污染100d预测图
图4-9 CODMn地下水污染1000d预测图
图4-10 CODMn地下水污染3650d预测图
图4-11 CODMn地下水污染7300d预测图
①水平方向
由预测结果可知,非正常状况下污染源进入含水层中,由于项目含水层岩性渗透性能差、污染物扩散较弱,宜在场地下聚集,并不断向下游运移,由地下水预测结果可知,项目在非正常状况高锰酸盐指数在100d、1000d、3650d、7300d在地下水流向上最大影响距离分别运移分别为44.2m、133.1m、317.4m、453.7m,影响范围分别为11569.8m2、20768.3m2、33807.2m2、30339.3m2,最大超标距离分别为8.3m、41.7m、0m m、0m,最大超标影响范围分别为4555.2m2、3528.1m2、0m2、0m2,由预测结果可知,非正常状况发生后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扩散,超标范围不断扩大,但经过一段时间扩散后,其污染物浓度被稀释后变小,最终不再超标,就本项目而言,在第3000天,预测区内的高锰酸盐指数叠加背景值后浓度均低于3mg/L,既满足《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14848-93)中的III类标准限值,高锰酸盐指数的标准指数小于1,但影响范围在不断扩大。因此项目高锰酸盐指数对地下水环境超标影响发生在非正常状况后3000d内,其后不再超标,超标范围在预测期内未出厂界。
②垂直方向
由预测结果结合2000d时非正常状况高锰酸盐指数垂向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可知,污染物超标范围及影响范围均未穿透第二含水组的隔水层进入下部第三承压含水层,且浓度很低。下部承压含水层又有20m多的隔水层保护,所以下部承压含水层不会受到污染。
图4-12 CODMn地下水垂直方向污染物影响范围图
③厂区边界
从非正常工况地下水污染预测图可以看出,项目含水层为中细砂,厂区东边界监测井高锰酸盐指数在100d左右开始上升,至2200d达到最高值,在叠加背景之后浓度预测最高值为2.62mg/L,低于检出限,按照《地下水质量标准》(GB/T14848-93)中的III类标准限值计算标准指数,其浓度最高时标准指数为0.87,标准指数贡献值为0.69,由此可知项目污染物影响局限在厂区内。
图4-13 CODMn地下水污染预测浓度变化趋势图
本次假设的非正常状况是在设定一定的检漏、监控周期的基础进行的,在此状况下污染物未运移出场界,但若不设置检漏或监控措施,或措施不合理及不及时等原因,可能存在污染物会超出厂界的情况,因此建议针对池体应该加密检漏周期或提高池体防渗性能,并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污染源防渗进行修复截断污染源,并设置有效的地下水监控措施,能使此状况下项目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降至最小,项目污染物对周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以达到可接受的状态。
(2)非正常状况氨氮下水污染预测结果及分析
根据前文分析,将水文地质参数及污染源的源强,代入模型计算,对污染物氨氮在地下水环境中的分布、程度进行分析,从而对污染事故对地下水的影响进行定量的评价,给出氨氮的超标范围和程度,本次模型计算分别对100d、1000d、3650d、7300d进行计算,主要成果见表4-21。地下水污染氨氮预测结果见图6-14至6-17。
表4-21氨氮非正常状况下含水层中运移情况结果汇总表
预测时间 |
影响范围(m2) |
污染晕最大运移距离(m) |
超标范围(m) |
超标污染晕距离(m) |
100d |
8539.3 |
34.7 |
3610.1 |
1.5 |
1000d |
13714.5 |
112.4 |
900.7 |
20.1 |
3650d |
21571.3 |
277.5 |
0 |
0 |
7300d |
14660.8 |
395.1 |
0 |
0 |
图4-14 氨氮地下水污染100d预测图
图4-15 氨氮地下水污染1000d预测图
图4-16 氨氮地下水污染3650d预测图
图4-17 氨氮地下水污染7300d预测图
①水平方向
由预测结果可知,非正常状况下污染源进入含水层中,由于项目含水层岩性渗透性能差、污染物扩散较弱,宜在场地下聚集,并不断向下游运移,由地下水预测结果可知,项目在非正常状况氨氮在100d、1000d、3650d、7300d在地下水流向上最大影响距离分别运移分别为34.7m、112.4m、277.5m、395.1m,影响范围分别为8539.3m2、13714.5m2、21571.3 m2、14660.8m2,、最大超标距离分别为1.5m、20.1m、0m、0m,最大超标影响范围分别为3610.1 m2、900.7m2、0m2、0m2,由预测结果可知,非正常状况发生后污染物在一定时间内不断扩散,超标范围不断扩大,但经过一段时间扩散后,其污染物浓度被稀释后变小,超标范围不断缩小,就本项目而言,氨氮在预测期最后超标范围仅20.1m2,且超标范围在预测期内也未出厂界。
②垂直方向
由预测结果结合2000dd时非正常状况氨氮垂向污染物浓度变化情况可知,氨氮污染物超标范围及影响范围在垂向的变化与高锰酸盐指数一致,均未穿透隔水层进入承压含水层,且浓度很低。下部承压含水层又有20m多的隔水层保护,所以下部承压含水层不会受到污染。
图4-18 非正常状况氨氮垂直方向运移情况-1000天
③厂区边界
从非正常工况地下水污染预测图可以看出,项目含水层为细砂,相对渗透性能较差,污染物迁移非常缓慢,均离边界很远,厂区东边界监测井氨氮污染物浓度在150d左右开始上升,至2300d达到最高值,浓度预测最高值为0.12mg/L,低于检出限,经计算标准指数为0.6,由此可知项目污染物影响局限在厂区内。
图4-19 厂区东边界浓度观测点氨氮浓度与时间关系图
4.2.3.6地下水污染预测结论
(1)正常状况对地下水影响评价结论
因项目本身对其设计及施工过程有严格的防渗要求,并且项目对各类污水处理设施、管线等进行了严格防渗措施,在正常状况下,地面经防渗处理,污染物从源头和末端均得到控制,污染物渗入地下水的量很少或忽略不计。在正常状况下项目地下水污染源难以对地下水产生影响,正常状况下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接受。
(2)非正常状况下对地下水影响评价结论
在非正常状况下预测结果可知,项目在发生非正常状况情形下,由于项目地下水含水层径流条件差,污染物扩散能力较差,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会在一定时间内会持续影响,由预测结果可知,预测污染物超标范围均未超出厂界。项目地下水下游无地下水敏感点,非正常状况下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时采取污染源修复及截断污染源等措施,项目对浅层地下水的影响会逐步变轻。
因此在非正常状况发生后,应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污染源防渗进行修复截断污染源,并设置有效的地下水监控措施,使此状况下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降至最小。同时由于根据预测结果,可能出现污染物超出厂界的情况,因此建议对距离厂界较近的装置加密检漏周期或者提高池体的防渗性能等措施,以达到污染物对浅层含水层的影响可接受。
4.2.3.7地下水环境保护措施及对策
本项目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突出饮用水安全的原则,从污染物的产生、入渗、扩散、应急响应进行控制。
(1)源头控制措施
①以先进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尽可能从源头上减少污染物产生;严格按照国家相关规范要求,对工艺、管道、设备、污水储存及处理构筑物采取相应的措施,以防止和降低可能污染物的跑、冒、滴、漏,将废水泄漏的环境风险事故降低到最低程度;管线铺设尽量采用“可视化”原则,即管道尽可能地上铺设,做到污染物“早发现、早处理”,以减少由于埋地管道泄漏而可能造成的地下水污染。
②加强管理,项目维护检修时应对池底防渗性能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应及时修复。
(2)分区控制措施
对厂址区可能泄漏污染物的地面进行防渗处理,可有效防治污染物渗入地下。
①厂址区污染防治划分及控制措施
根据厂址区各生产功能单元可能泄漏至地面区域的污染物性质和生产单元的构筑方式,将厂址区划分为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
◆重点污染防治区
重点污染防治区是指位于地下或者半地下单元,污染地下水环境的污染物泄漏后不容易被及时发现和处理的区域或部位。主要包括格栅间、调节池、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MBR膜池、曝气生物滤池、纤维转盘滤池等。
◆一般污染防治区
一般污染防治区主要包括消毒渠、臭氧接触池、臭氧发生车间、污泥浓缩池、加药间、污泥泵房等。
③简单污染防治区
除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外的区域,皆为简单污染防治区。
②分区防渗措施
参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 18599-2001)及《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的防渗标准,针对不同的防渗区域采用的防渗措施如下:
◆重点区防渗措施
由于本地区属地下水易污区,渗透系数强,建议参照采用《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根据天然基础层的地质情况分别采用天然材料衬层、复合衬层或双人工衬层作为其防渗层。
防渗标准:操作条件下的单位面积渗透量不大于厚度为6m,饱和渗透系数≤10-7cm/s防渗层的渗透量,防渗能力与《危险废物填埋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第6.5.1条等效。
由于天然基础层饱和渗透系数大于1.0×10-6cm/s,则必须选用双人工衬层。双人工合成衬层必须满足下列条件:
天然材料衬层经机械压实后的渗透系数不大于1.0×10-7cm/s,厚度不小于50cm;
上人工合成衬层可以采用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2.0mm;
下人工合成衬层可以采用HDPE材料,厚度不小于1.0mm。
◆一般区防渗措施
对于一般污染防治区,参照《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Ⅱ类场进行设计。一般污染区防渗标准:操作条件下的单位面积渗透量不大于厚度为1.5m,渗透系数≤10-7cm/s防渗层的渗透量,防渗能力与《一般工业固体废物贮存、处置场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第6.2.1条等效。
由于拟建项目区天然基础层的渗透系数大于1.0×10-7cm/s,所以应采用天然或人工材料构筑防渗层,防渗层的厚度应相当于渗透系数1.0×10-7cm/s和厚度1.5m的黏土层的防渗性能。
◆简单区防渗措施
除重点污染防治区和一般污染防治区外的区域,皆做地面硬化处理。
③地下水防渗措施评述
根据地下水环境污染预测结果,在项目采取防渗措施后,其各种工况下的污染物对地下水的影响能满足地下水环境的要求,因此根据项目可研报告,为更好的保护地下水环境,本项目环评提出了地下水防渗措施的要求,其中对重点防渗区域提出的防渗要求达到了《危险废物填埋污染控制标准》(GB18598-2001)的防渗标准,一般污染防治分区的防渗要求达到了《一般工业固体废弃物贮存、处置场地污染控制标准》(GB18599-2001)的防渗标准,防渗目标明确,防渗措施级别较高,防渗的要求较严格,厂区防渗分区明确,能够达到保护地下水环境的目的。同时,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采取类似的污染防治措施,厂区运行期间未产生任何污水下渗污染情况出现。
综上所述,该项目采取的地下水防渗措施是可行的。
厂区防渗分布情况详见下图:
|
4.2.4 声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噪声源强
污水处理厂的噪声主要来源于厂内的一些机械设备在正常工作时发出的噪声。其中主要设备有鼓风机、搅拌机、引风机及各类泵机;噪声源若不采取措施则对周围声环境有一定的影响,具体针对噪声源采取的治理措施详见表4-22。
表4-22 污水处理噪声源采取的治理措施
车间 (工段) |
设备名称 |
源强 dB(A) |
治理措施 |
治理后声压级 dB(A) |
---|---|---|---|---|
粗格栅间 |
回转式格栅机 |
80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潜水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
调节池 |
搅拌机 |
83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混凝沉淀池 |
搅拌器 |
83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A2/O 生物池 |
搅拌机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回流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
MBR膜池 |
回流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产水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
反洗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
真空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
空压机 |
88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
曝气生物滤池 |
风机 |
9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反冲洗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
鼓风机房 |
鼓风机 |
90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加药间 |
投加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污脱水机房 |
污泥泵 |
85 |
减震、低噪设备、厂房隔声、合理布局 |
≤70 |
(2)预测模式
根据拟建项目主要噪声源强,预测噪声源对污水处理厂边界的影响情况,并将预测结果与噪声控制标准相比较,预测该区域的噪声环境影响程度。
根据本工程噪声源和环境特征,采用《环境影响评价技术导则》(声环境)中的点源衰减模式,预测计算拟建工程主要噪声源对各预测点等效A声级的贡献值。
预测计算只考虑几何发散衰减,不考虑空气吸收、屏蔽效应等影响较少小的衰减。
点衰减模式为:LA(r)=LA(r0)-20lg(r/r0)
式中:
LA(r)—距离噪声源为r的预测点处噪声级dB (A);
LA(r0)—距离源r0处的噪声级dB (A);
r0、r—点声源至受声点的距离(m)(r0=1m)。
各声源对各预测点贡献声级叠加模式为:
L=10lg()
式中:LAi—各声源单独作用时预测点处的A声级;
n—声源个数。
(3)预测结果和评价分析
按预测模式预测计算厂区边界噪声预测值,结果见表4-23。
表4-23 污水处理厂边界噪声预测结果 单位:Leq(dB(A))
预测点 |
现状值dB(A) |
各噪声源贡献值dB(A) |
标准值 |
达标情况 |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昼间 |
夜间 |
||
北厂界 |
45.6 |
40.55 |
54.92 |
65 |
55 |
达标 |
达标 |
东厂界 |
42.65 |
38.95 |
37.87 |
达标 |
达标 |
||
南厂界 |
44.75 |
38.2 |
47.16 |
达标 |
达标 |
||
西厂界 |
56.25 |
46.65 |
50.84 |
达标 |
达标 |
由表4-23可知,拟建项目完成后,厂界噪声贡献值在37.87~54.92dB(A)之间,昼间及夜间各厂界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且距离项目厂区最近的环境敏感点为项目厂区西北方向约960m处的南蔡口村,相距较远,不会其产生明显影响。
由上分析可知,项目建成后不会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4.2.5 固体废物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运行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主要为:污泥、格栅渣、生活垃圾及少量实验室检测产生废酸废碱,除实验室废物为危险废物外其他均为一般固体废物。
污泥经厂区污泥脱水机房深度脱水后,含水率低于60%,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其送往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生活垃圾经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实验室废物(废酸、废碱)经专用容器收集后,送有资质单位处置。
由上可知,各种固体废物均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
4.2.6 环境风险分析
污水处理厂运营期污水管网系统和污水处理系统可能出现的突发性和非突发性事故将造成污水事故排放,产生严重的环境影响。事故风险分析的目的是通过分析运营期可能发生的事故及其影响程度和范围,在工程设计和维护管理等各方面提出减少风险的防治措施。遵照环境保护部《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的精神,以《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为指导,通过对本项目进行风险识别和源项分析,进行风险评价,提出减缓风险的措施和应急预案,为环境管理提供资料和依据,达到降低危害、避免危害的目的。
4.2.6.1风险识别
(1)物质危险性识别
根据《物质危险性标准》(《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附录A.1表1)来决定本项目生产、贮存、运输、“三废”处理过程中所涉及的各种化学品,见表8-1。
表4-24 物质危险性判定标准
类别 |
序号 |
LD50(大鼠经口)mg/kg |
LD50(大鼠经皮)mg/kg |
LC50(小鼠吸入,4小时)mg/L |
有毒 物质 |
1 |
<5 |
<1 |
<0.01 |
2 |
5<LD50<25 |
10<LD50<50 |
0.1<LC50<0.5 |
|
3 |
25<.LD50<200 |
50<LD50<400 |
0.5<LC50<2 |
|
易燃 物质 |
1 |
可燃气体—在常压下以气态存在并与空气混合形成可燃混合物;其沸点(常压下)是20℃或20℃以下的物质 |
||
2 |
易燃液体—闪点低于21℃,沸点高于20℃的物质 |
|||
3 |
可燃液体—闪点低于55℃,压力下保持液态,在实际操作条件下(如高温高压)可以引起重大事故的物质 |
|||
爆炸性物质 |
在火焰影响下可以爆炸,或者对冲击、摩擦比硝基苯更为敏感的物质 |
根据所涉及的原辅材料和中间体的理化性质、毒性、燃烧爆炸性等数据判断物质危险性,本工程原辅材料、中间体主要性质见表4-25,判定结果见表4-26。
表4-25 主要原辅材料、中间体理化性质参数一览表
物质名称 |
危规号 |
闪点℃ |
沸点℃ |
熔点℃ |
火灾类型 |
LD50(经口,mg/kg) |
---|---|---|---|---|---|---|
氢氧化钠 |
/ |
/ |
1390 |
318.4 |
不燃 |
500 |
盐酸 |
/ |
/ |
-85.0 |
-114.2 |
不燃 |
900 |
PAC |
/ |
/ |
/ |
/ |
不燃 |
12790 |
PAM |
/ |
/ |
/ |
/ |
不燃 |
/ |
表4-26 危险性物质判定结果表
名称 |
有毒物质 |
易燃物质 |
爆炸性物质 |
腐蚀性物质 |
氢氧化钠 |
/ |
/ |
/ |
√ |
盐酸 |
/ |
/ |
/ |
√ |
根据本项目物质的性质,对照物质危险性标准表,本项目氢氧化钠、盐酸属于腐蚀性物质。
4.2.6.2重大危险源辨识
根据《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中重大危险源辨识指标qi/Qi,并结合《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确定重大危险源。其中,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单一品种,则该物质的数量即为单元内危险物质的总量,若等于或超过相应的临界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单元内存在的危险物质为多品种时,则按下式计算,若满足下式,则定为重大危险源:
式中:q1,q2……qn,——每种危险物质实际存在量,t;
Q1,Q2……Qn,——与各危险物质相对应的生产场所或贮存区的临界量,t。
其中氢氧化钠、盐酸不属于《危险化学品重大危险源辨识》(GB18218-2009)和《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列出的有毒有害、易燃易爆等危险性物质,因此,确定本项目中无重大危险源存在。
4.2.6.3环境风险评价工作级别和评价范围
根据项目特点,结合《建设项目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导则》(HJ/T169-2004)中表1评价工作级别的判定依据和方法,确定本项目风险评价等级为二级。评价范围为以污水厂为源点周围3km范围内。
表4-26评价工作级别判定表
|
剧毒危险物质 |
一般毒性危险物质 |
可燃、易燃危险性物质 |
爆炸危险性物质 |
重大危险源 |
一 |
二 |
一 |
一 |
非重大危险源 |
二 |
二 |
二 |
二 |
环境敏感地区 |
一 |
一 |
一 |
一 |
4.2.6.4环境风险识别
通过对污水处理厂所选用的工艺及污水处理厂整体布局、建设设施等的分析,造成事故排放风险的环节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污水管网系统由于管网堵塞、破裂和接着处的破损,造成大量污水外溢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
(2)污水泵站由于水泵损坏,排水不畅时易引起污水漫溢;
(3)污水处理厂由于停电、设备损坏、污水处理设施运行不正常、停工检修等造成大量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污染事故;
(4)活性污泥变质,发生污泥膨胀或污泥解体等异常情况,使污泥流失,处理效果降低;
(5)园区内个别排水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或废水处理的预处理设施发生故障,使污水处理厂进水水质异常,实际进水水质严重超过设计进水水质,造成尾水处理不达标;
(6)化学品泄漏污染地表水和地下水,对区域植被和土壤造成破坏。
4.2.6.5环境风险事故分析
(1)环境风险事故分析
可能的事故类型主要有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异常、电力及机械故障、厂内设备故障及检修、污泥膨胀、污泥解体等。
①进水水质异常事故
工业企业生产的不连续性、排水水质的不稳定、个别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或废水的预处理设施故障造成污染事故等,都可能对污水处理厂的处理效率产生不利影响。
工业企业生产的不连续性及排水水质的不稳定属于普通的经常性问题,正常范围内的个别企业排水水质的不稳定并不会影响本污水处理厂整体进水水质的稳定,设计的处理工艺完全能够应对该种情况,使尾水做到达标排放。
进水水质对污水处理厂的威胁主要来自个别工业企业的生产设备或废水的预处理故障而发生的污染事故。虽然对这个企业来说,排放的污染物可能成倍或几十倍的增加,但对污水处理厂的进水来说,只要这些增加的物质不是重金属或有毒物质,大多数这类事故并不会对处理效率造成明显的影响。在极少数的情况下,发生事故的企业排放的废水量在污水处理厂进水中所占的分量较大,从而使处理效率下降,此时排放的尾水水质有可能超标。
②电力及机械故障
污水处理厂建成运行后,一旦出现机械设施或电力故障即会造成污水处理设施不能正常运行,污水事故排放。污水处理过程中的活性污泥是经过长时间培养驯化而成的,长时间停电,活性污泥会缺氧窒息死亡,从而导致工艺过程遭到破坏,恢复污水处理的工艺过程,重新培养驯化活性污泥需很长时间。本污水处理厂设计中供电采用双电源设计,电力有保障。机械设备选型采用先进产品,其自控水平较高,因此由于电力机械故障造成事故排放的几率很低。
③设备故障事故及检修
污水处理工程因设备故障或检修导致部分或全部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最大排放量为全部进水量,在这种情况下,排放的污染物浓度为污水处理工程的进水浓度。
④污泥膨胀、污泥解体
正常活性污泥沉降性能良好,含水率在99%左右,当污泥变质时,污泥不易沉降,污泥指数增高,污泥结构松散,体积肿胀,含水率上升,澄清液稀少,颜色异变。污泥膨胀主要是丝状菌大量繁殖所引起,也可能由于污泥中结合水增多引起。此外,超负荷、污泥龄过长或有机物浓度梯度小等也会引起污泥膨胀,排泥不畅易引起结合水污泥膨胀。处理水质浑浊,污泥絮凝体微细化,处理效果变差是污泥解体的表现。导致该异常现象的原因有可能是运行的问题(如曝气过量),也有可能是污水中混入了有毒物质。建设项目工程设计自动化程度较高,对污水中的有毒物质和污泥浓度等指标实行自动监测,一有异常,立即采取措施补救,从而可有效降低污泥膨胀或解体的风险。
(2)事故排放影响预测
事故排放时污水通过尾水排放系统排入厂区西侧灌区的情况下,各类污染物对环境贡献值的计算详见“4.2地表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部分。
4.2.6.6环境风险事故防范及应急处理措施
(1)防范措施
根据风险识别及风险事故分析,提出防止风险事故发生的措施、对策及发生风险事故后的应急措施。
针对污水处理厂事故原因,建议建设单位采取以下防范措施:
①泵房与污水处理厂采用双路供电,水泵设计考虑备用,机械设备采用性能可靠优质产品。
②为使在事故状态下污水处理厂能够迅速恢复正常运行,应在主要水工建筑物的容积上留有相应的缓冲能力,并配有相应的设备(如回流泵、回流管道、阀门及仪表等),并设置10000m3的事故池(容积取处理规模的5%),最大限度防止事故排放。
③选用优质设备,对污水处理厂各种机械电器、仪表等设备,必须选择质量优良、事故率低、便于维修的产品。关键设备应一备一用,易损部件要有备用件,在出现事故时能及时更换。
④加强事故苗头监控,定期巡检、调节、保养、维修。及时发现有可能引起事故的异常运行苗头,消除事故隐患。
⑤严格控制处理单元的水量、水质、停留时间、负荷强度等工艺参数,确保处理效果的稳定性。配备流量、水质自动分析监测仪器,定期取样监测。操作人员及时调整,使设备处于最佳工况。如发现不正常现象,需立即采取预防措施。
⑥加强污水处理厂人员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培训。
⑦加强运行管理和进出水的监测工作。
⑧在工作人员进行下井、下池等有限空间作业时,工作人员必须进行专门的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空气中浓度超标时,建议操作人员佩带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半面罩),紧急事态抢救或撤离时,建议佩带空气呼吸器。远离火种、热源,严禁吸烟。
⑨健全完善环境应急管理体系,构建环境应急管理机制,制定应急管理预案,严格按照环发〔2012〕77 号《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2012 年7 月3 日)”及“环发〔2012〕98 号《关于切实加强风险防范严格环境影响评价管理的通知》(2012 年8 月8 日)”相关要求进行风险防范。
(2)处理措施
污水处理厂出现以下情况时,应及时启动非正常风险事故应急方案。
①污水管道出现堵塞、破裂以及接头处的破损,造成污水外溢;
②活性污泥变质,发生污泥膨胀等异常情况,污水处理设施的处理效果降低;
③污水处理工艺出现异常;
④大面积、长时间的停电;
⑤有限空间作业过程中恶臭气体对工作人员造成危害。
在发生污染事故时,现场操作人员及负责人应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和当地环保部门汇报,同时启动污水处理厂的应急方案。
上级主管部门在接到报警后应及时与当地水利、环保、卫生等部门保持联系,密切监视污水动向和水质浓度变化。环保部门应根据应急方案规定,设点对水质进行连续监测,弄清污染的范围和程度,并现场监督污染事故的应急处理,协助指挥抢险工作。
4.2.6.7事故状态对孝义河的影响
(1)发生污水泄漏事故时应设置临时围堰,减少污水外溢,将泄漏的污水引流至事故池,并最终打回污水处理厂处理。
(2)采用优质管道,合理设置起止阀,对管道底部采取夯实、硬化等措施,加强管道及设备维护,降低管道破损几率,防止管道破损及跑冒滴漏对管道沿线地下水及地表水体的影响。
(3)完善运营机制,加强管理,定期进行设备及管道检修,降低事故发生概率,防微杜渐,减少风险事故发生,减少项目对黄河的影响。
(4)加强区域联动监测,实时关注厂区下游西侧灌渠水质变化,分析项目事故状态下污水进入灌区对灌区及孝义河水质的影响。
(5)企业应制定应急预案,对事故情况及时采取有效的污染防治措施,减轻事故情况对周围的环境影响。
经采取以上措施后,本项目发生风险事故在可控范围内。
5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5.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污水处理工程恶臭污染包括对厂界外环境空气的影响和对厂界内作业工人、管理人员的影响两个方面,恶臭污染物超标将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建设单位对污水处理工程恶臭污染物影响进行严格控制。
项目完成后厂区仍采取以下防治措施:
①厂界四周建设20m绿化树木隔离带,种植抗污能力较强的乔木。主要臭气源周围应种植抗害性较强的乔灌木。
②加强管理,脱水污泥禁止露天堆放,污泥场四周应有围墙,以减轻臭味的扩散,脱水后的污泥要及时清运,作到日产日清。脱水机要定时清洗,粗细格栅截留的格栅渣要及时清运。每日清除的格栅渣和沉砂不得任意丢弃,应随生活垃圾一起外运处理。
③确保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行,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在停止运行检修时,池底积泥会散发臭气,应及时清除积泥,防止臭气的影响。
④在污水处理厂运行调试阶段,如遇到污水营养盐不够,需要另行投加高营养含量的物质来培养污泥时,则要注意选取臭气浓度较低的营养物(如啤酒糟等),而不宜采用大粪等,减轻调试期污水处理厂恶臭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⑤在格栅、悬挂链曝气综合池及污泥处理区等设施设200m的卫生防护距离,卫生防护带内不应建设居民区、医院、学校或其他环境敏感点。
采取上述措施后,根据其它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预计污水处理厂厂界(防护带边缘)恶臭污染物浓度<20,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4二级标准要求。
同时,根据类比国内同类项目分析结果,污水处理厂运行期间200m防护距离外恶臭污染物的浓度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19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产生的恶臭废气对周围的环境影响的污染风险不大,不会对附近居民正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因此项目恶臭防治措施可行。
5.2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5.2.1污水处理工艺可行性分析
由前分析可知,本项目污水处理工艺均根据本项目污水特点及通过对同类处理工艺进行比选所得,最终确定本项目污水处理工艺为: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混凝沉淀池——膜格栅——水解酸化池——A2/O生化池——MBR膜池——臭氧接触氧化池——曝气生物滤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池——尾水排放。
参考相关资料、同类污染企业及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运行情况可知,本项目各污水处理单元污染物去除率详见表5-1。
由表5-1可知,本项目污水经处理后,污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分别为CODcr21mg/L、BOD5 4mg/L、SS 2mg/L、NH3-N 5mg/L、TN 12mg/L、TP0.35mg/L,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同时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后排河。
本项目所选用的污水处理工艺均为国内较先进且较为成熟的处理工艺,运行稳定,因此,本项目污水处理工艺可行。
5.2.2纳污水体接纳排水能力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尾水最终进入孝义河,孝义河高阳县境内长31.7km,主干河宽15-20米,设计流量95m3/s,属于中河。流域面积114 km2,最大泄洪量186m3/s,本项目外排水量为6万m3/d,约合0.694m3/s,远远小于孝义河的设计流量。根据表水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数据可知,孝义河郝关村东断面的COD和氨氮值等均满足地表水IV类标准要求,并有一定的富余量,由前预测可知,本项目尾水正常排放时,孝义河各断面均未出现超标现象,说明本项目外排尾水不会对孝义河产生冲击,孝义河接受本项目尾水可行。
表5-1 各污水处理单元污染物去除率一览表
指标 处理构筑物 |
CODCr mg/L |
BOD5 mg/L |
SS mg/L |
NH3-N mg/L |
TN mg/L |
TP mg/L |
|
---|---|---|---|---|---|---|---|
调节池+粗格栅、 进水泵房 |
进水 |
1150 |
260 |
180 |
15 |
25 |
2 |
出水 |
1093 |
247 |
162 |
15 |
25 |
2 |
|
去除率% |
5 |
5 |
10 |
0 |
0 |
0 |
|
细格栅+混凝沉淀池 |
进水 |
1093 |
247 |
162 |
15 |
25 |
2 |
出水 |
874 |
210 |
49 |
13.5 |
25 |
1.4 |
|
去除率% |
20 |
15 |
70 |
10 |
0 |
30 |
|
膜格栅+水解酸化
|
进水 |
874 |
210 |
49 |
13.5 |
25 |
1.4 |
出水 |
700 |
203 |
42 |
13.5 |
25 |
0.9 |
|
去除率% |
20 |
5 |
15 |
0 |
0 |
35 |
|
A2/O生化池+MBR池 |
进水 |
700 |
203 |
42 |
13.5 |
25 |
0.9 |
出水 |
55 |
10 |
2 |
1.5 |
12 |
0.35 |
|
去除率% |
93 |
95 |
95 |
88.9 |
52 |
60 |
|
臭氧接触消毒池 |
进水 |
55 |
10 |
2 |
1.5 |
12 |
0.35 |
出水 |
40 |
7.5 |
2 |
1.5 |
12 |
0.35 |
|
去除率% |
27 |
25 |
0 |
0 |
0 |
0 |
|
曝气生物滤池 |
进水 |
40 |
7.5 |
2 |
1.5 |
12 |
0.35 |
出水 |
27 |
5 |
2 |
1 |
12 |
0.35 |
|
去除率% |
33.3 |
33.3 |
0 |
33.3 |
0 |
0.35 |
|
纤维转盘滤池 |
进水 |
27 |
5 |
2 |
1 |
12 |
0.35 |
出水 |
21 |
4 |
2 |
1 |
12 |
0.35 |
|
去除率% |
20 |
20 |
0 |
0 |
0 |
0 |
|
出水指标 |
40 |
10 |
10 |
5 |
15 |
0.4 |
5.3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正常状况下项目本身对其设计及施工过程有严格的防渗要求,并且项目对各类污水处理设施、管线等进行了严格防渗措施,在正常状况下,地面经防渗处理,污染物从源头和末端均得到控制,污染物渗入地下水的量很少或忽略不计。在正常状况下项目地下水污染源难以对地下水产生影响,正常状况下项目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可接受。
在非正常状况发生后,及时采取应急措施,对污染源防渗进行修复截断污染源,并设置有效的地下水监控措施,使此状况下对周边地下水的影响降至最小。同时由于根据预测结果,可能出现污染物超出厂界的情况,因此建议对距离厂界较近的装置加密检漏周期或者提高池体的防渗性能等措施,以达到污染物对浅层含水层的影响可接受。
由此可知,项目地下水采取防治措施可行。
5.4 噪声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本项目噪声主要来源于鼓风机、搅拌机、引风机及各类泵机等机械设备,其噪声级水平一般在80-95dB(A)。
对噪声的控制首先应从声源上着手,在设备选型时选用低噪声设备,对于噪声设备采取加装消声器和安装减振装置;建筑设计时,采用吸声墙、隔声间等措施;设备安装时采用防噪减振、抗阻尼等措施;对于强噪声源的车间结构采用封闭结构,同时通过对车间外及厂界的绿化,利用树木阻隔声音的传播,从而减小噪声污染。具体措施为:
污水泵和污泥泵采用潜污泵,在水下基本无噪声。浓缩脱水机等均设在室内,经过隔声以后传播到外环境时已衰减很多。建议在工程设计时在其上部加可以移动的水泥盖板,进一步阻挡噪声向外传播。
各类风机等设备高速旋转,噪声较大,采用先进的低强度噪声设备,经过隔声、吸声、消声、减震等综合措施(如:风机进出口安装消声器,污泥脱水机、风机等设备安置于室内,污水泵和污泥泵采用潜污泵,墙体衬吸声材料等)后传播到外环境时已衰减很多。
加强设备的维护,确保设备处于良好的运转状态,杜绝因设备不正常运转时产生的高噪声现象。
通过合理的平面布置,并建设绿化隔离带,以降低噪声并美化环境。
经减振、建筑屏障、绿化等措施后,可使厂界噪声满足《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中3类标准要求,即昼间65dB(A)、夜间55dB(A),且厂区周边评价范围内无学校、医院、集中居民点等声环境敏感点,因此,噪声防治措施是可行的。
5.5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性分析
(1)固废处置措施
本项目运营期固体废物主要包括格栅间产生的栅渣、污泥脱水间产生的污泥、工作人员生活垃圾和少量实验废物。其中栅渣脱水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实验室废物收集后送至有资质单位处理;污泥由厂区脱水系统脱水后(含水率低于60%),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将其送往供热锅炉内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由前分析可知,均得到合理处置,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因此固废处置措施可行。
6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本工程既是一项市政工程,同时又是一项控制区域水污染、保护区域水环境的公益性工程;它既可提高高阳县城区基础设施水平,加快县城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步伐,也可削减县城区域内水污染物排放负荷,改善高阳县的水环境质量,促进高阳县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项目具有较好的社会、经济与环境效益。
6.1 环保投资
本项目总投资31934万元,全部属于环保投资。
6.2 经济效益
本工程作为高阳县整个给排水工程的一部分,污水厂发挥效益后,通过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水平,改善孝义河、白洋淀水质,避免或减轻污水排放对工农业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等所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是难以估量的。
6.3环境效益
污水的集中处理有利于实现环境监督管理有效性、长效性,避免企业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获取利润的短期行为,杜绝了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随意排放的混乱局面,减少了企业未经处理而偷排、超排的可能性,为确保改善附近河流水质奠定了基础;集中处理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性,有利于不同企业水质的“互补效应”,可提高工业废水达标排放的可行性与稳定性,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并有利于减缓污染负荷的冲击,提高处理系统耐冲击能力;有利于降低污水处理的运行管理成本。
随着污水处理厂的建设并投入运行,大量的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将被截留,避免污水直接排入附近河流,减少了对水体造成的污染,促使水体功能区划目标的实现,为高阳县社会、经济、环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可靠保障。
6.4 社会效益
(1)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口规模、高阳县内企业用地规模增长迅速,为县城提供了坚实发展的基础。通过本工程的建设,将促进、完善、提高区域基础设施水平,为高阳县进一步的发展提供了基础保障。
(2)工业废水,特别是化工废水处理达标难度大,水环境污染与生态恶化将进一步制约区域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通过本工程的实施,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的集中处理,将大大提高废水达标排放的可行性与稳定性,这对于进一步改善投资环境,吸引投资,促进县域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本工程的实施将为新纳入排污体系新增的城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提供了排放去向,这对改善高阳县水环境及与生态环境、促使水体的功能区划目标的实现等将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同时对预防各种传染病、公害病,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与生活质量,也将起重要作用。
6.5小结
本工程主要表现为社会和环境效率,及其它部门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市政设施有偿使用已成为必然。
综上所述,本工程具有较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7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7.1 环境管理
环境管理是对人类生产、生活和社会活动实行控制性的影响,使外界事物按照人们的决策和计划方向进行和发展。随着我国环保法规的完善及严格执法,环境污染问题将极大的影响着企业的生存与发展。因此,环境管理应作为企业管理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应积极并主动地预防和治理,提高全体职工的环境意识,避免因管理不善而造成的环境风险。
7.1.1 施工期环境监理
7.1.1.1 环境监理的目的和依据
环境监理作为一种第三方咨询服务活动,其工作的主要目标是协助和指导建设单位全面落实建设项目各项环保措施,主要依据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建设项目环评价及其批复文件、环境监理合同、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报告等相关文件。
7.1.1.2 环境监理工作范围及工作时段
环境监理的工作范围包括项目的建设区域及受施工影响的区域。工作时段是指从接受委托之日起,到工程通过竣工环保验收为止。环境监理时段包括设计、施工和试运行三个阶段。
7.1.1.3环境监理工作要点
(1)设计阶段:主体工程设计文件复核(选址、规模、平立面布置、工艺、设备、产排污点);配套环保工程或设施设计文件复核;涉及环境敏感区设计内容复核。
(2)施工阶段:施工期环保措施监理、建设符合性监理、环保“三同时”监理、环境管理制度监理、环境敏感目标监理。
(3)试运行阶段:主体工程试运行情况、环保设施试运行情况及生态保护措施落实情况、环境管理制度和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执行情况、参加试运行检查和竣工环境保护验收。
依据《河北省建设项目环境监理技术规范》(DB13/T2207-2015),建议建设单位委托开展环境监理工作。环境监理主要内容见表7-1。
表7-1项目施工期环境监理内容
监理 阶段 |
环境 要素 |
监理 对象 |
主要监理内容 |
主要监理方式 |
出现超标或违规现象处置方案 |
施工 阶段 |
水 环境 |
施工 场地 |
①加强管理和施工机械维护,尽可能减少油污及物料失量;②严禁乱撒乱抛废弃物,建筑垃圾集中堆放并送指定地点;③建设防渗沉淀池,不得向外环境排放施工废水④施工人员生活污水、施工废水的处理 |
巡视各施工现场、施工临时占地 |
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补救措施 |
环境 空气 |
物料、建筑垃圾运输、堆放 |
运输车辆对物料、建筑垃圾苫盖封闭运输和堆存,物料装卸场地作业配备抑尘措施,定期洒水;合理安排施工时间,施工采取逐段施工方式,做到土方随挖随填,少量多余土方就地平整,施工流水化作业中,施工完管段采取及时清理施工现场 |
建设期环境空气监测、巡视各物料路拌临时拌和点等施工现场和施工临时场地 |
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补救措施 |
|
声 环境 |
①施工运输道路②施工场地 |
①合理安排施工时间,合理选择运输路线②选用低噪声设备 |
建设期声环境监测、巡视各施工现场和施工临时场地 |
||
固体废物 |
①建筑垃圾②地表土 |
集中堆存堆放地点预先采取排水和挡土措施 |
施工前明确临时堆存地点,对执行情况进行巡检 |
通知建设单位、文物部门和施工单位采取补救措施 |
|
生态环境 |
临时及永久性占地生态整治 |
①严格在施工范围内施工②土地平整、地面硬化 |
施工前明确施工临时占地位置、建设期巡视 |
||
环境风险 |
泄漏等防范措施 |
导流槽、事故废水收集池等建设 |
建设期巡视环境风险设施建设,严格按照设计要求建设 |
通知建设单位和施工单位采取补救措施 |
|
污水设施施工 |
项目环境影响报告书、环保主管部门的批复和工程设计中提出的各项环保设施的建设 |
①厂区通风、除臭设施②厂区防渗,危险废物贮存设施③导流槽、事故废水收集池等④产噪设备全部通过厂房隔声 |
同工程监理 |
同工程监理 |
7.1.2 营运期环境管理
(1)环境管理目标
根据有关的环保法规及本项目的特点,环境管理总目标为:
❶确保符合环境保护法规的要求;
❷以适当的环境保护投资充分发挥本工程潜在的效益;
❸环境影响报告书中所确认的不利影响应得到有效缓解或消除;
❹实现工程建设的环境效益、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
- 环境管理制度
根据国家环境保护管理的规定,应设置工程环境保护管理机构。环境保护管理机构是工程管理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业务上接受当地环境保护部门的指导。
❶管理机构的组织形式
为保证各项目措施的有效实施,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影子啊工程筹建期即开始组建,作为公司的职能部门。
❷环境管理机构的职责
通过开展调查研究,组织拟订适合本项目特点的环境保护方针和经济技术政策。贯彻环境保护的有效法律、法令、条例,组织拟订工程环境保护的规定、办法、细则等,并处理环境法规执行中有关事宜,组织编制环保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组织规划和计划的全面实施,搞好环境保护年度预决算,配合财务部门对环境保护资金进行计划管理。组织有关部门制定环境保护的各项专题规划和实施计划与措施,保证将各种环保措施纳入项目的最终设计,并得到落实。
依法对项目环境进行执法监督、检查,检查环境保护设施的运行。环境保护措施的执行情况应作为检查、验收工程质量的一项重要内容。具体协调组织指导各有关部门的环境管理工作。组织编写工程环境保护月、季及年度报告,实施进度评估报告,向有关主管部门进行工作汇报。定期组织编写环境保护简报,及时公布环境保护动态和环境监测结果。组织环境管理技术培训、鉴定和推广环境保护的先进技术和经验,开展技术交流和研讨。组织开展工程保护专业培训,提高人员素质水平。搞好环境保护宣传工作,组织必要的普及教育,提高有关人员的环境保护意识。完善内部规章制度,搞好环境管理的日常工作,做好档案,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
❸环境管理计划
贯彻执行国家及地方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执行国家、地方和行业环保部门的环境保护要求。
落实工程运行期间环境保护措施,制定工程环境保护的环境管理办法和制度。
负责落实运行期的环境监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组织实施工程运行期水质监测工作。
监控运行期环境保护措施,处理工程运行期间出现的环境问题。
开展环境宣传教育,提高有关人员及工程周边群众的环保意识。
7.2污染物排放清单
表7-2 项目污染物排放清单
序号 |
类型 |
内容 |
|||||||||||||
1 |
工程概况 |
工程组成 |
主要建设有氧制备间、鼓风机房及变配电室、加氯加药间、传达室、曝气生物滤池设备、膜设备间、控制室、膜格栅间、细格栅间等;主要构筑物包括粗格栅及提升泵房、调节池、细格栅、混凝沉淀池、膜格栅、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MBR膜池及设备间、臭氧接触氧化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渠、提升泵池等 |
||||||||||||
收水范围 |
本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的压力,其处理废水的范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保持一致,主要为高阳县城区的生活污水和高阳县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废水沿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原有收水管网引至本项目厂区外,设置分水口,厂区内配套建设350m污水管网,当高阳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达到最大规模时,剩余部分废水将引至本厂区内进行处理及外排。 |
||||||||||||||
污水处理工艺 |
污水首先进入调节池,而后经过粗格栅、进水泵房提升,到混凝沉淀池。再经过精细格栅,进入水解酸化池内水解酸化。污水再进入A2/O反应池和MBR膜反应池,MBR反应池出水最后经过臭氧接触氧化后,再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及纤维转盘滤池,消毒后达标排放,项目污水与现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同用一个排水口外排。 |
||||||||||||||
2 |
污染物种类、浓度、治理措施及排放 |
||||||||||||||
类别 |
污染源 |
污染物 |
处理措施 |
排放量 |
排放 浓度 |
排放 标准 |
排放总量 (t/a) |
||||||||
废水 |
废水处理设施 |
pH |
采用“粗格栅、进水泵房+细格栅+絮凝沉淀池+膜格栅 +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MBR膜池+臭氧接触池+曝气生物滤池+纤维转盘滤池+接触消毒工艺” |
2190万m3/a |
6~9 |
|
—— |
||||||||
CODcr |
21 mg/l |
≤40mg/l |
876 |
||||||||||||
BOD5 |
4 mg/l |
≤10mg/l |
219 |
||||||||||||
SS |
2 mg/l |
≤10mg/l |
219 |
||||||||||||
|
TN |
12 mg/l |
≤15mg/l |
328.5 |
|||||||||||
NH3-N |
5 mg/l |
≤5mg/l |
109.5 |
||||||||||||
TP |
0.35mg/l |
≤0.4mg/l |
8.76 |
||||||||||||
执行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 A 标准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 |
|||||||||||||||
废气 |
废水处理设施 |
NH3 |
无组织排放 |
—— |
<0.20 mg/m3 |
0.20 mg/m3 |
0.017 |
||||||||
H2S |
<0.01 mg/m3 |
0.01 mg/m3 |
0.0058 |
||||||||||||
执行标准:《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中厂界(防护带边缘)废气排放最高允许浓度二级标准值 |
|||||||||||||||
噪声 |
设备噪声 |
基础减振、厂房隔声 |
厂界 达标 |
65dB(A) 55dB(A) |
— |
||||||||||
执行标准:《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
|||||||||||||||
固废 |
格栅渣 |
日产日清,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 |
全部妥善处置 |
||||||||||||
污泥 |
待河北长润环保科技有限公司集中供热锅炉改造项目建成投产后,将脱水后的污泥送至供热锅炉进行干化焚烧处置。 |
||||||||||||||
生活垃圾 |
集中收集后由当地环卫部门外运处置。 |
||||||||||||||
废水检测产生的废酸、废碱 |
经专用容器收集后,送有资质单位处置。 |
||||||||||||||
其他 |
地下水污染 防治 |
按照“源头控制、分区防治、污染监控、应急响应”相结合的原则,对厂区地下水污染进行防治和监控 |
|||||||||||||
建立应急预案体系,加强厂区防渗 |
|||||||||||||||
根据省、市环保部门要求和《河北省污染源在线监控实施方案》,在厂区总排放口要安装流量计、COD在线监测仪和设立标志牌 |
|||||||||||||||
3 |
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
||||||||||||||
3.1 |
污染物 |
颗粒物 |
SO2 |
NOx |
COD |
NH3-N |
*总氮 |
总磷 |
|||||||
3.2 |
现有工程总量控制指标(t/a) |
0 |
0 |
0 |
2628.0 |
328.5 |
*1095 |
*29.2 |
|||||||
3.3 |
本工程预测排放量(t/a) |
0 |
0 |
0 |
876 |
109.5 |
*298.5 |
*8.76 |
|||||||
3.4 |
总量控制指标 |
0 |
0 |
0 |
3285 |
328.5 |
1393.5 |
37.96 |
|||||||
4 |
企业环境信息公开 |
||||||||||||||
4.1 |
公开内容 |
①基础信息,包括单位名称、法人代表、生产地址、联系方式,以及生产经营和管理服务的主要内容、产品及规模;②排污信息,包括主要污染物及特征污染物的名称、排放方式、排放口数量和分布情况、排放浓度和总量、超标情况,以及执行的污染物排放标准、核定的排放总量;③防治污染物设施的建设和运行情况;④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及其他环境保护行政许可情况;⑤其他应当公开的环境信息。 |
|||||||||||||
4.2 |
公开方式 |
①公告或者公开发行的信息专刊;②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③信息公开服务、监督热线电话;④本单位的资料索取点、信息公开栏、信息亭、电子屏幕、电子触摸屏等场所或者设施;⑤其他便于公众及时,准确获得信息的方式。 |
|||||||||||||
注:*根据排放限值核算排放量。
由上表可以看出,本扩建污水处理厂内污染物的排放量为颗粒物0t/a、SO20t/a、NOX0t/a、COD876t/a、氨氮109.5t/a、总氮298.5t/a、总磷8.76t/a ,扩建完成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厂区总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为SO20t/a、NOX0t/a、COD3504t/a、氨氮438t/a、总氮1393.5t/a、总磷37.96t/a ,相较厂区现有总量控制指标SO20t/a、NOX0t/a、COD3285t/a、氨氮328.5t/a,COD增加了219t/a、氨氮增加了109.5t/a。
厂区内增加的COD和氨氮、总氮和总磷的总量需由当地环保部门进行调节。
7.3.3 环境监测计划
- 污水处理厂进、出水水量、水质。
①在进水口、出水口安装自动在线监控装置,监控进、出水流量。
②进水水质监测指标:pH值、COD、NH3-N和TP。
③出水水质监测指标:pH值、COD、NH3-N和TP。
④监测频次:水量、水质各项监测采用自动在线监测系统监测。
- 恶臭污染因子
监测指标:H2S,NH3和臭气浓度。
监测位置:废气排气筒、在恶臭源下风向、厂界布点监测分析。
监测频次:恶每季一次,一年4次。
- 噪声污染监测
监测指标:噪声
监测位置:厂界外1M处。
监测频次:每半年一次,一年2次。
- 周围环境监测
①监测内容
主要测定周边环境空气中H2S、NH3等臭气浓度、孝义河水质、厂区几周边环境敏感目标的噪声等。
②监测点(断面)的设置
为使将来的监测结果与本次的现状监测结果有较好的对照性,各环境质量监测点的选择原则上以本次评价中环境质量现状监测所确定的内容为基础,根据现场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和增减。
- 地下水监测
监测位置:在污水处理厂周边至少应设置三口地下水水质监控井,一口沿地下水流向设置在污水处理厂上游,作为对照井;第二口沿地下水流向设置污水处理厂下游,作为污水监视监测井;第三口设置在最可能出现扩散影响的暂存厂周边,作为污染扩散监测井。
监测项目:pH、COD、BOD5、SS、色度、总磷、总氮、氨氮、硝酸盐氮、亚硝酸盐氮、硫酸盐、氯化物。
监测周期:每半年一次。
7.3.4 监测要求
- 实时采集现场进、出水口在线监测数据和出水口视频监控图像,实现出水口在线监测数据与视频监控图像叠加。
- 数采仪需全部满足环保部《污染源在线自动监控(监测)系统数据传输标准》(HJ/T212-2005),并可根据需要进行协议的适当扩充,完成于省环保厅全省污染源自动监控平台的联网调测。
- 建设单位必须做好排放口规范整治和监控站房建设工作。
- 根据环保部要求,城镇污水处理厂都必须建设中控系统,实时监控进、出污水处理厂的水量和水质主要指标、鼓风机电流、鼓风量、曝气设备的运行状况、曝气池的溶解氧浓度、污泥浓度、滤池堵塞率等数据,并能随机调阅核查期内上述运行指标数据及趋势曲线,相关数据至少保存一年以上,作为核算主要污染物减排量的重要依据。
- 水质在线监测系统的验收应符合《污染源在线监测系统验收技术规范》的规定;
- 污水处理厂在线监控系统通过验收后,应按照环保部的《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运行管理办法》(环发[2008]6号)要求,加强在线设施运营维护与管理,确保运行正常,联网稳定。
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8.1 项目情况
8.1.1项目基本概况
(1)项目名称: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
(2)建设单位: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
(3)项目性质:扩建
(4)项目投资:总投资31934万元,全部属于环保投资。
(5)建设地点:河北省高阳县高任路北侧纺织循环经济示范区内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东侧;
(6)项目用地及性质: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总用地面积约224亩,本污水厂位于地块北侧,占地面积103.35亩,其余作为预留用地。根据高阳县国土资源局对高阳县长润水务有限公司发放的图土地证(证号为:“高国用(2014)第47号”和“高国用(2014)第48号”)内容可知,项目所在地块地类(用途)为工业用地。
(7)项目总建筑面积3674.91m2,主要包括臭氧制备间、鼓风机房及变配电室、加氯加药间、传达室、曝气生物滤池设备、膜设备间、控制室、膜格栅间、细格栅间等;构筑物占地面积约23500.35m2,主要包括粗格栅及提升泵房、调节池、细格栅、混凝沉淀池、膜格栅、水解酸化池、A2O生物池、MBR膜池及设备间、臭氧接触氧化池、纤维转盘滤池、消毒渠、提升泵池等;道路硬化7573.52m2,绿化25611.18m2,厂区绿化率37%,并配套建设厂区污水管网约350m。
(8)收水范围:本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的压力,其处理废水的范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保持一致,主要为高阳县城区的生活污水和高阳县域的废水(主要为生产废水和部分生活污水),废水沿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原有收水管网引至本项目厂区外,设置分水口,厂区内配套建设350m污水管网,当高阳污水处理厂处理的污水达到最大规模时,剩余部分废水将引至本厂区内进行处理及外排。
(9)处理工艺
污水首先进入调节池,而后经过粗格栅、进水泵房提升,到混凝沉淀池。再经过精细格栅,进入水解酸化池内水解酸化。污水再进入A2/O反应池和MBR膜反应池,MBR反应池出水最后经过臭氧接触氧化后,再进入曝气生物滤池及纤维转盘滤池,消毒后达标排放。
污水处理过程产生的剩余污泥由MBR池排至污泥浓缩池,经重力浓缩之后,排至西侧高阳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车间储泥池,而后由干化设备将污泥干化脱水至含水率60%以下,外运处置。
(10)建设规模:日处理污水6.0万吨;
(11)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的依托关系
①本污水处理项目建设的目的是为了分担现有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废水处理的压力,因此本项目收水范围与高阳县污水处理厂保持一致,本项目利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的污水收集管网收集废水至厂区外。
②本项目不设办公区,利用高阳县污水处理厂内现有的办公区域进行办公。
(12)劳动定员及工作制度
本工程拟定劳动人员18人,采用四班三运转工作制,年运行365天,每天运行24小时。
8.1.2项目选址可行性结论
本扩建项目选址符合高阳县用地要求,符合高阳县循环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项目选址场地各岩土层层面埋深,层厚均变化不大,无明显断裂构造形迹及土洞,流砂,墓穴,古河道,人防洞,孤石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场地建筑稳定性与适宜性良好,不存在滑坡、泥石流等不良工程地质现象及地震断层破裂效应,属抗震有利地段;项目尾水最终进入孝义河,孝义河作为排沥河道,控制水位在6.5-8.8 之间,可抵御20 年一遇的洪水,当河水较高时,处理厂的出水和雨水不能排入孝义河,由排渠入浦口总排干,由蒲口总排干扬水站排出,可保证污水厂不受水淹;厂址周围没有自然保护区、文物保护区、水源保护区等环境敏感点。根据环境质量现状监测结果,建设项目所在区域有一定环境容量;项目的卫生防护距离为300m,项目选址周边300m范围内无住宅、办公及学校等环境敏感目标,满足卫生防护距离要求;项目经采取一定的防护污染防治及治理措施后,项目产生的污染物不会对对周边环境产生明显影响;发生风险事故时,在采取一定的防控措施后,风险在可控范围内,不会对周边环境造成明显的影响;厂址附近的被调查者认为本项目选址可行,没有人对本项目选址提出反对意见。
因此,在环保角度分析可知,本项目选址基本可行。
8.1.3产业政策
本扩建工程属环保治理的城市基础建设工程,其建设内容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令第21号令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11年本)(修正)》中的“第一类鼓励类”中的第二十二大点“城市基础建设”中的第9小点“城镇供排水管网工程、供水水源及净水厂工程”和第三十八大点“环境保护与资源节约综合利用”中的第15小点““三废”综合利用及治理工程”符合国家的产业政策。
另外,本项目不属于河北省人民政府冀政[2009]89号《关于河北省区域禁(限)批建设项目的实施意见(试行)》以及《河北省新增限制类产业目录》(冀政办发【2015】7号)中内容。
因此,项目的建设符合当前国家和地方产业政策的要求。
8.1.4 项目衔接
- 给排水
本项目用水主要为生产用水和员工的日常生活用水,由当地供水管网供给,能满足项目用水需求。
项目污水主要为员工的日常生活污水,排入厂内污水处理厂进行集中处理,后外排。
(2)供电电源及电压
污水处理厂负荷性质为二级负荷,采用两回路电源供电,电压等级为 10kV,两路10kV电源一用一备。
本污水处理厂处理规模为6万m3/d,低压总计算负荷约3165kVA,其中变配电中心低压计算负荷约 1765 kVA,选两台 1250kVA、10/0.4kV 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同时运行;进水泵房配电间低压计算负荷约为436kVA,选两台315kVA、10/0.4kV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同时运行;臭氧发生间低压计算负荷约为 964 kVA,选两台 630kVA、10/0.4kV 变压器,两台变压器同时运行。
项目用电由当地电网供给。
(3)供暖
本项目污水处理设施不涉及采暖,项目办公设施依托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办公楼,采暖依托高阳县污水处理厂现有供暖设施。
(4)厂内交通
在厂区南侧设置厂区大门,厂区内的道路形成环状。为便于交通运输和设备的安装、维护,进厂道路宽 6.0m,生产区的主要道路宽 4.0m,人行道宽 2.0m。主要道路转弯半径一般均在6m以上。通向每个建、构筑物均设有道路,沥青路面。
8.1.5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结论
(1)大气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结论
污水处理设施均为敞开式水池,格栅、沉淀池及污泥处理区会溢出部分恶臭物质,主要污染物为氨(NH3)、硫化氢(H2S)等,为无组织排放。采取绿化、加强管理等措施后,根据其它污水处理厂恶臭污染物的监测数据,预计污水处理厂厂界(防护带边缘)恶臭污染物浓度<20,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表5二级标准要求。
污水处理厂运行期间设300m防护距离外恶臭污染物的浓度基本符合《工业企业设计卫生标准》(TJ36-1979)中居住区大气中有害物质的最高容许浓度限值,产生的恶臭废气对周围的环境影响的污染风险不大,不会对附近居民正常生活产生明显影响。
因此项目恶臭防治措施可行。
(2)废水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结论
根据本项目实际情况,经过多种工艺的认真比选,确定本工程采用工艺为最佳方案,能够满足项目区内废水的处理要求,出水水质能够长期稳定,使得外排废水中主要污染物的排放浓度满足《城镇污水处理厂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918-2002)一级A标准,同时满足《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Ⅴ类标准后排河,项目废水处理工艺可行。
(3)噪声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结论
污水处理厂噪声主要为各种泵类、风机及空压机等设备噪声。根据同类污水处理厂类比调查,鼓风机、空压机、脱水机噪声源强在85-90dB(A),项目拟采取选用低噪声设备、基础减振、厂房隔声和距离衰减等措施,项目采取上述降噪措施后,经预测,项目厂界噪声符合《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3类标准。
另外,项目选址合理,远离居民区等声环境敏感点,不会产生噪声扰民现象。综上所述,项目噪声防治措施基本可行。
(4)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性分析
项目固体废物主要为栅渣、污泥、生活垃圾及少量实验室废物,均得到合理处置,可避免固体废物排放对环境的二次污染,不会对当地的景观环境和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
8.1.6清洁生产分析结论
本工程采用成熟先进的污水处理工艺,选用的设备先进,资源能源利用效率能达到国内同行业的先进水平。项目在采取切实可行的环保措施后污染物能达标排放。建议项目运行过程中要建立一套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企业管理者要加强对生产全过程的监督,发现问题应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因此,本项目的清洁生产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8.1.7 公众参与分析结论
本项目公众参与调查采取对评价范围内的居民进行两次信息公示和发放调查表的形式,征求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在两次信息公示期间及报告书编制过程中,建设单位和环评单位均未收到反馈意见。据调查统计结果,没有人对本项目选址和建设提出反对意见。
8.1.7污染物总量控制建议指标
结合建设项目的污染源及污染物排放特征,确定本项目的总量控制污染因子为SO2、NOX、COD和氨氮4种。
本扩建污水处理厂内污染物的排放量为SO2 0t/a、NOX 0t/a、COD 876t/a、氨氮109.5t/a,扩建完成后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厂区总污染物的排放量分别为SO20t/a、NOX0t/a、COD 3504t/a、氨氮438t/a,相较厂区现有总量控制指标SO20t/a、NOX0t/a、COD 3285t/a、氨氮328.5t/a,COD增加了219t/a、氨氮增加了109.5t/a。
厂区内增加的COD和氨氮的总量需由当地环保部门进行调节。
8.1.8项目的可行性结论
综上所述,邢台征海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医疗废弃物集中处理项目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要求,采用的工艺装备水平较先进,符合清洁生产要求,且采取了较为完善的污染治理措施,可确保各类污染物达标排放。项目选址符合当地规划要求,并满足卫生防护距离的要求,被调查公众支持项目的选址和建设,项目实施后不会对周围环境产生明显影响。本评价从环保角度认为,项目的建设是可行的。
8.2建议
(1)应加强对截污区内工业污染源的管理,做好有关企业废水的预处理工作,对不能接管的企业加强日常监管。
(2)加强污水处理厂的日常管理,确保污水处理厂正常运行。污水处理厂应制定一系列规章制度以促进污水处理厂的环境保护工作,并通过经济杠杆来保证环境保护管理制度的认真执行。
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
6万吨/日污水处理(三期)扩建工程
环境影响报告书
(报批版)
建设单位:联合环境水务(高阳)有限公司
评价单位:河北十环环境评价服务有限公司
证书编号:国环评证乙字第1247号
编制日期:二零一七年八月
目录
1总则……………………………………………………………………………………………………………. 4
1.1 编制依据……………………………………………………………………………………………….. 4
1.2 评价目的和原则…………………………………………………………………………………….. 7
1.3 环境影响因素识别与评价因子……………………………………………………………….. 8
1.4评价工作等级及范围……………………………………………………………………………… 9
1.5 评价内容和评价重点……………………………………………………………………………. 15
1.6相关规划及环境功能区划…………………………………………………………………….. 15
1.7 评价标准……………………………………………………………………………………………… 17
1.8环境保护目标………………………………………………………………………………………. 20
2 建设项目工程分析…………………………………………………………………………………… 21
2.1 现有工程概况……………………………………………………………………………………… 24
2.2扩建工程基本概况………………………………………………………………………………. 29
2.3污水厂建设规模及进出水水质的确定………………………………………………….. 40
2.4污水厂尾水排放方案…………………………………………………………………………… 42
2.5 处理工艺的确定………………………………………………………………………………….. 43
2.6主要污染源、污染物排放及治理措施………………………………………………….. 64
2.7扩建前后污染物变化情况…………………………………………………………………….. 69
3 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3.1 自然环境现状调查与评价…………………………………………………………………….. 71
3.3 环境保护目标调查……………………………………………………………………………….. 89
3.4环境质量现状调查与评价…………………………………………………………………….. 89
4 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106
4.1 施工期环境影响评价………………………………………………………………………….. 106
4.2 运营期环境影响评价………………………………………………………………………….. 109
5环境保护措施及其可行性论证………………………………………………………………. 155
5.1废气污染防治措施可行性分析……………………………………………………………. 155
5.2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155
5.3 地下水污染防治措施及可行性分析…………………………………………………….. 157
5.4 噪声治理措施的可行性分析……………………………………………………………….. 158
5.5 固体废物处置措施可行性分析……………………………………………………………. 158
6 环境影响经济损益分析…………………………………………………………………………. 160
6.1 环保投资……………………………………………………………………………………………. 160
6.2 经济效益……………………………………………………………………………………………. 160
6.3环境效益……………………………………………………………………………………………. 160
6.4 社会效益……………………………………………………………………………………………. 160
6.5小结…………………………………………………………………………………………………… 161
7 环境管理和监测计划…………………………………………………………………………….. 162
7.1 环境管理……………………………………………………………………………………………. 162
7.2污染物排放清单…………………………………………………………………………………. 165
8 环境影响评价结论…………………………………………………………………………………. 170
8.1 项目情况……………………………………………………………………………………………. 170
8.2建议…………………………………………………………………………………………………… 175
附图附件:
附图
附图1:地理位置示意图;
附图2:周边关系示意图;
附图3: 环境质量现状监测布点图;
附件4:厂区平面布置示意图;
附件5:纺织经济示范区总体规划图;
附图6:卫生防护距离包络图
附件:
附件1:委托书
附件2:高阳污水处理厂被联合环境水务吸收合并的证明
附件3:高阳污水处理厂深度治理工程环评批复;
附件4:长润水务公司被联合环境水务吸收合并的证明;
附件5:土地证;
附件6:规划意见;
附件7:水利局意见;
附件8:环境质量现状检测报告
附件9 :专家签名单
附件10:专家评审意见
附件11:信息表
http://pan.baidu.com/s/1qXNGlu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