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集团作为中国改革试点和开放窗口,在改革开放激荡大潮中敢为人先、勇于创新,在多个领域开创了一系列先河,发展成为金融和实业并举的综合性企业集团,为深化改革开放作出了独特贡献。在中信事业发展历程中,涌现出一大批锐意进取、敬业奉献的先进典型。中信集团党委在纪念中信集团成立40周年之际,为表彰先进、鼓舞斗志,激励全体中信人进一步强化“做强做优做大、践行国家战略、助力民族复兴”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新时代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勇于创新、多作贡献,经自下而上评选推荐,授予黄骤等101名优秀员士“百佳中信人”称号,授予卢光臻等2名优秀代表“百佳中信人特别奖”。
近期,中信集团党委宣传部将“百佳中信人”事迹编辑成《百佳中信人风采录》,由中信出版社出版发行,中信环境技术膜制造业务技术专家常利军在列。希望全体员工要学习“百佳中信人”的先进事迹,切实以榜样为动力,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振奋精神、接续奋斗,在新时代新起点推动公司实现高质量发展,为实现“让山更青水更绿,世界更美好”的公司愿景奋斗不息!
常利军,男,汉族,1970年5月出生,中信环境技术膜装备及应用技术中心执行总经理。任职以来,带队改进工艺流程,完成广州美能膜生产线的建设生产,实现美能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的上市;在广东、福建、江浙等地建成膜示范性工程,组建绵阳、南通美能,奠定美能膜在行业内的领军地位;担任北排膜合资公司总经理以来,组织团队完成20多个项目建设,其中槐房项目获得国际水协全球项目创新奖金奖;潜心钻研膜技术和装置,参与开发了30余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其中TIPS法生产的第三代中空纤维膜丝成为目前世界上综合性能最优异的产品。2014年获绵阳市“4+3”高端成长型产业领军人才奖。
从2005年的广州车陂路黄洲工业园到2008年的四川绵阳科教创业园区,再到2014年的北京平谷马坊工业园、2018年的江苏南通苏通工业园,这是常利军人生中最重要的几个坐标。伴随着这些坐标,“美能膜”也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呱呱坠地到茁壮成长的发展历程。
辗转千里,锐意攻坚
2005年,广州美能材料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作为国内最早的中空纤维膜制造厂,其主要设备都是非标产品,只能自行研发设计,每一种原材料的性能、每一个部件尺寸的误差甚至每个螺栓的位置都需要反复测试。为了尽快研制出高品质的中空纤维膜,那段时间常利军几乎吃住都在公司,上早班的员工经常能看到他彻夜调试后还在不停忙碌。一次在做纺丝实验时,常利军全神贯注地关注出丝状况,被调试中的喷头喷了一身原料,瞬间白化……这只是他每天工作的一个缩影。在常利军和他的同事们夜以继日的不断调试下,终于在最短时间内实现稳定生产,几条纺丝线齐刷刷地纺出质量稳定、性能优良的中空纤维膜,为美能膜顺利进入国内外市场打赢了技术攻坚第一仗,有力保证了美能在新加坡股票交易所上市。
2008年,美能膜在水处理领域崭露头角,公司决定在四川绵阳等地建立新生产基地。绵阳地处西南腹地,条件艰苦。生产基地一切从零开始,面临很多挑战。时任广州美能制造负责人常利军没有退缩,他主动请缨奔赴绵阳战场。当时周围人都劝他别去,说留在大城市多好,可他考虑到广州生产已走上正轨,绵阳更需要他,便下定决心,义无反顾离开广州,全身心地投入到绵阳生产基地的建设运营中。在常利军的带领下,绵阳公司一年时间就步入正轨,两年时间就成为美能膜最大的生产基地,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和严格的生产管理体系,产品通过多项国际国内认证,市场份额逐年增加。
2014年,公司任命常利军为北排膜合资公司总经理。一切又是从零开始,他毫不犹豫再次背起行囊北上。合作谈判、基地选址、建设开工、生产调试、公司运营……每一个环节他都尽心尽力、力求完美。通过不懈努力,常利军在一张白纸上用心血和汗水给美能膜交出了满意的答卷。北排膜合资公司承接了北京排水集团内外部膜法的水处理供货任务,并实施了20多个重大项目,其中被誉为亚洲最大地下污水处理厂的北京槐房再生水厂2018年获国际水协全球项目创新奖金奖,这也是亚洲地区获得的唯一金奖。
2016年,美能膜已占据水处理领域的半壁江山。公司抢抓市场机遇,紧锣密鼓地成立了江苏美能膜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常利军再一次领衔担纲,从协调外部关系到寻找合作伙伴,从制定发展规划到进行生产研发,从革新生产工艺到规范制造流程……每一处都有他忙碌的身影。2018年,南通美能已具备1000万平方米的压力式和浸没式中空纤维膜生产能力,为公司发展打开更广阔的前景。
不舍昼夜,矢志创新
作为膜制造领域的技术专家,常利军对创新有着执着的追求。在繁杂的管理事务中,他总是能沉下心认真思考、钻研技术,组织开展了大量生产研发和技术改进工作。为了持续放大创新的效能,常利军从2008年起就在公司推行合理化建议奖励机制,指导员工累计完成关于生产、技术、成本、质量等方面合理化建议100余项,对产品质量和工作效率的提升都起到了积极作用。
2012年,全球最知名的水处理公司将美能作为代工工厂进行考察,可想而知他们对于产品质量的要求有多苛刻,一个肉眼几乎看不到的毛刺都有可能引起他们的关注。特别是对于一些技术难点,他们自身也十分困扰,一直无法解决。针对这一情况,常利军自告奋勇,组织技术团队多次召开技术专题研讨会,进行了大大小小40余次实验。他没日没夜泡在实验室和测试线上,反复试验原材料、生产工艺、制造申报等几十个技术点,仅用3个月就攻克了技术难关。现在,美能已成为这家水处理公司唯一的供货商,美能的产品也销往世界各地。
多年来,常利军先后参与开发了新一代中空纤维膜纺丝技术、环氧树脂封胶配方和工艺、聚氨酯配方及浇铸工艺、新型膜组件、新型膜组器、产品的保湿等 30余项专利和专有技术,其中他参与研发的热致相法生产的第三代中空纤维膜丝具有更高的水通量、更大的机械强度、更好的耐化学性能、更长的使用寿命,各种产品性能参数提高了几倍到几十倍,属于世界上目前综合性能最为优异的产品。截至2019年,美能已获得授权的常利军为主要发明人的专利26项,正在申请中的还有17项,辛勤的汗水正在不断浇筑出丰收的果实。
始终不渝,心怀赤诚
常利军负责膜制造中心中国区各分公司生产制造、工艺革新、技术改造、日常管理以及总公司重大工程项目的组织协调等工作,任务十分繁重,既要组织所属多家分公司完成生产任务,又要对生产过程进行质量、进度、安全等全程管控,压力可想而知。数十年来,他一直严格要求自己,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推动业务发展上,多年不曾休假,每天总是最早到公司,又最晚离开,各子公司的每一个厂区、每一个车间、每一条生产线上都有他重重叠叠的脚印。由于常年高强度、满负荷的工作,常利军落下了腰疾,每次犯病时都十分疼痛,甚至会影响走路,但他从来没有喊过疼,总是吃点药又投入到工作中。多年以来,他不曾耽误过一天工作,每个月都是风雨无阻地往返不同的城市,去往各个厂区,以至于同事们笑称他是“居无定所的拼命三郎”。
在整个膜制造中心,常利军深受员工爱戴,他管理作风务实认真,对工作要求严格、坚持标准,但对员工并不严苛,总是给予他们悉心指导。员工起草一份合同、编写个文件,就算标点符号错了,他都会指出要求更正。生产线上,员工主管解决不了的问题去请教他,他都会细心解答,没有丝毫架子。他就像一位高明的医生,把脉便知“患者”病情,同时开出治病良方。
认识常利军的人总会对他留下深刻印象,他俭朴节约,常年吃着最简单的工作餐,穿着磨平了鞋跟的皮鞋,住着最简单的出租房,个人生活能简就简。可员工有难处找他帮忙,他二话没说就拿出自己的工资去救急。他时刻把员工放在心上,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的问题,对那些生活困难的员工,他更是尽力帮扶,在遇到员工个人重病以及员工家属受伤等情况下,他个人多次慷慨解囊。今年46岁的浇铸车间职工王静谈起自己的经历时,眼中噙着泪水,“12年前,我丈夫因汶川大地震不幸去世,撇下了我、公婆和十来岁的儿子,我又是农村人,家也没有,生活陷入困境。常总面试时,得知情况后,立即将我招进公司上班,进行重点培训和培养,现在的我养活了一家人还买了房子。”这些工作中的点点滴滴,虽然朴实无华,但个个掷地有声。
6000多个日日夜夜的奋斗,如今的常利军早已满头华发,但他依然怀着一颗赤诚的心,用满腔热情继续朝着远方笃定前行。